- 年份
- 2024(412)
- 2023(579)
- 2022(547)
- 2021(449)
- 2020(367)
- 2019(895)
- 2018(895)
- 2017(1821)
- 2016(1006)
- 2015(1164)
- 2014(1143)
- 2013(1179)
- 2012(1188)
- 2011(1101)
- 2010(1109)
- 2009(840)
- 2008(974)
- 2007(823)
- 2006(759)
- 2005(660)
- 学科
- 济(4884)
- 经济(4872)
- 人口(4259)
- 中国(3319)
- 管理(2324)
- 业(2057)
- 方法(2026)
- 国人(1988)
- 中国人(1943)
- 数学(1868)
- 数学方法(1832)
- 问题(1277)
- 财(1274)
- 企(1270)
- 企业(1270)
- 农(1244)
- 制(1187)
- 地方(1152)
- 策(1022)
- 学(1007)
- 农业(959)
- 研究(952)
- 人口问题(817)
- 制度(777)
- 度(777)
- 发(761)
- 关系(739)
- 财政(713)
- 地方经济(697)
- 划(688)
- 机构
- 大学(15978)
- 学院(15061)
- 济(7616)
- 经济(7474)
- 研究(6942)
- 管理(5269)
- 中国(4780)
- 理学(4537)
- 理学院(4473)
- 管理学(4361)
- 管理学院(4328)
- 所(3879)
- 财(3621)
- 京(3514)
- 科学(3476)
- 研究所(3426)
- 财经(2901)
- 经济学(2771)
- 中心(2756)
- 经(2667)
- 经济学院(2541)
- 北京(2359)
- 范(2339)
- 师范(2335)
- 财经大学(2212)
- 社会(2207)
- 院(2165)
- 江(2027)
- 科学院(1961)
- 师范大学(1941)
共检索到243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震威 王颖
我国快速实现人口转变,使老龄化社会于世纪之交提前到来。在一定的资源环境和技术、制度条件下,统筹解决好人口总量较大与结构矛盾突出的"两难"问题,成为现阶段人口均衡发展的基本命题。如果及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并择机进一步调整人口及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将妇女生育水平提高到1.8左右并逐步回归到更替水平上下,那么,未来三、四十年,我国人口将趋向于一个稳定人口,年龄构成和城乡构成将大体稳定下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约为1/3,老龄化程度达到发达国家的整体水平,但仍低于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水平,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届时,人力资本积累居世界前列,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人口自身各要素之间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可望保持总体协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爽 卫银霞 任慧
在扼要解析狭义人口转变及其经典模型的基础上,认为第二次人口转变的提出,是结合人口"中间变量"从广义上阐释了人口变化的内在动因与作用机理,进而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引入了对现代人口转变与社会变迁关系的思考。主张人口转变是一个多维的动态历史过程,蕴涵着婚姻、生育、家庭、健康、人口调控等系列转变。提出第二次人口转变在中国的城市地区已露端倪。最后特别指出人口转变不仅仅是人口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其嵌套的社会变迁,两者关系的空前紧密折射着社会变化与社会需求。过去30年中国通过计划生育让人口"适应"了经济腾飞,而今后三、五十年以至更长时间,应使人口的"主体"地位逐步复归,让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新的人口变化与社会需求,提高人口生存与生命质量,这才是发展的目的本身。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镨心 汪佳程 唐志红
文章针对四川省人口空间分布存在的人口极化现象严重、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偏低、人均GDP地区差距大等突出问题,采用人口-土地压力指数、就业-产业结构偏离系数以及人口-区域功能布局匹配三个指标来综合分析和评价人口与产业、资源系统之间的发展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省各市州可划分为四类人口功能分区,其中:人口稳定优化区应优化人口结构,避免人口过快增长;人口重点集聚区应增加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人口适度发展区应着重吸引本地城镇化人口;人口控制疏散区应严格限制人口迁入。
关键词:
四川省 外部系统均衡 人口功能分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段辉
判断人口集中是否合理的依据究竟是不是集中的规模?经分析发现:农业与工业生产追逐自然资源的动机导致人口分散,规模效应促使工业生产在某一区域相对集中。劳动分工能够提升效率从而吸引人口集中,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扩张相互促进吸引人口进一步集中,但分工与市场扩张程度受交易与协调成本制约,节约交易成本的动机使得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同时存在。人均资源与人均资本差异均能推动人口分散或集中。其影响为正的平均净效用吸引人口集中,大城市人口超过合理限度后,仍然存在一个自然极限,不会无限扩张。当区域之间具有大致相同的人均净效用时,人口
关键词:
人口规模 劳动分工 人口经济 城市经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段辉
判断人口集中是否合理的依据究竟是不是集中的规模?经分析发现:农业与工业生产追逐自然资源的动机导致人口分散,规模效应促使工业生产在某一区域相对集中。劳动分工能够提升效率从而吸引人口集中,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扩张相互促进吸引人口进一步集中,但分工与市场扩张程度受交易与协调成本制约,节约交易成本的动机使得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同时存在。人均资源与人均资本差异均能推动人口分散或集中。其影响为正的平均净效用吸引人口集中,大城市人口超过合理限度后,仍然存在一个自然极限,不会无限扩张。当区域之间具有大致相同的人均净效用时,人口
关键词:
人口规模 劳动分工 人口经济 城市经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段辉
判断人口集中是否合理的依据究竟是不是集中的规模?经分析发现:农业与工业生产追逐自然资源的动机导致人口分散,规模效应促使工业生产在某一区域相对集中。劳动分工能够提升效率从而吸引人口集中,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扩张相互促进吸引人口进一步集中,但分工与市场扩张程度受交易与协调成本制约,节约交易成本的动机使得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同时存在。人均资源与人均资本差异均能推动人口分散或集中。其影响为正的平均净效用吸引人口集中,大城市人口超过合理限度后,仍然存在一个自然极限,不会无限扩张。当区域之间具有大致相同的人均净效用时,人口在不同地区间的迁移将相对停止。判断人口集中是否适度的标准不是人口规模,而是人口集中是否导致人均效用增长。
关键词:
人口规模 劳动分工 人口经济 城市经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翼
要建立人口均衡型社会,就必须处理好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均衡问题、人口内部结构的均衡问题、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均衡问题。但自然环境的变化是缓慢的,社会经济发展本身与人口密不可分,故短期内只有通过人口结构的调整,使之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均衡。对当前的中国人口来说,最重要的结构均衡问题是:少儿人口性别比的均衡,人口年龄结构的均衡,人口内部不同人力资本结构的均衡,人口地区分布的结构均衡,人口的城乡结构均衡,人口的阶级阶层结构均衡。
关键词:
人口均衡型社会 自然环境 社会结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侯亚非
人口均衡发展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确是需要进行理论讨论、百家争鸣,形成社会共识的一个新理念。文章从中国人口大流动与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关系切入,提出如何实现几亿农民工以市民化为内涵的深度城市化;如何迎接未来几亿农村人口快速进入城镇就业、生活,并保持人口与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政府面临的艰巨考验。文章分析北京市控制外来人口规模屡屡受挫的困惑,论述了转变城市人口发展理念的意义。主张城市政府应从被动的人口规模控制转向主动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发展目标,转向积极的社会制度创新,正视"新移民"存在的客观事实,突破城市建设、管理以本地户籍人口为规划依据的思维定式,实施一元化人口管理,进而从客观上实现城市人口规模调控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实现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均衡发展。
关键词:
人口均衡发展 人口流动 城市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范力达
本文介绍目前人口迁移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均衡模型与非均衡模型的基本假设和目前的一些讨论。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两类模型的适用条件;着重讨论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刚刚走向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口迁移研究假设的选择。在理论上指出了目前这方面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并在理论框架、概念的澄清、方法的选取、社会经济背景以及理论的适用范围等方面为下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马建堂 李建伟 张亮 钱诚 李恒森
从包括中国在内的171个国家人口发展历史看,人类人口发展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与内在演变规律,传统社会人口发展呈周期性波动特征,近现代社会人口发展呈"倒U"型演变规律。不同时期人口发展水平对经济社会影响有本质差别,早期人口过快增长会导致人均收入在低水平徘徊的"马尔萨斯陷阱"现象,突破"马尔萨斯陷阱"约束后,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又会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我国人口发展已跨越"马尔萨斯陷阱",超前进入高收入国家具有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状态。模拟预测显示,未来我国人口仍将呈加速少子化与老龄化趋势,但只要采取适度鼓励生育政策,将城乡生育率稳定在2019年的水平,全面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顺应人口发展基本趋势,优化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就可以基本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关键词:
人口发展 演变规律 人口结构 生育政策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向华丽 杨俊
人口均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人口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而人口自身的均衡则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的前提。通过人口预测参数设计分别模拟"现状""由现状逐步调整到理想状态"及"理想状态"三种方案,对中国人口的中长期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生产自身的惯性作用,中国人口在中期(2050年以前)的基本发展态势基本不会受到人口政策或其他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但从长期(2050—2100年)来看,尽早实现总和生育率达到世代更替水平会极大地缓解长期的人口结构压力,尤其是超老龄化压力。要实现我国人口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邱长溶 董栓成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有着明显的差异 ,自由生育的发展中国家 ,由于人口过快增长拖累了经济发展 ,从而无法摆脱贫困 ,无法摆脱“人口困境”。同样 ,发达国家的人口落入了另一个困境 ,每个家庭都从理性出发 ,都从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出发而陷入了“公用品私人自愿供给”的困境。这种人口困境是一种“纳什陷阱” ,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只有国家实施“相机抉择”的计划生育政策 ,才能实现社会最优人口规模。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菲雅 蒋若凡
建设人口均衡城市,首要在于充分摸清人口底数,准确预测人口增长规模,才能科学制定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文章针对以往单一指标预测人口总量精度不高的问题,利用灰色预测所需信息少和神经网络非线性映射能力强的优点,筛选出与人口总量紧密联系的9个主要因素,力图建立多指标灰色PSO-BP神经网络人口预测模型,并对2015年至2030年成都市人口总量进行预测。实证分析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高、泛化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在论文的最后,作者依据模型预测结果,为成都市建设人口均衡城市提出了较有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曾相嵛 赵彦云 贺飞燕
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基于空间互动的视角,实证分析了跨省人口流动的空间相关性以及流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口流出省份的空间相关效应和流入省份的空间相关效应均显著,说明当前人口流动不再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规模单一流动的主导局面,而是进入全国各地区之间多边流动的人口再分布均衡阶段。并根据研究结论为我国制定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和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建设,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提出建议。
关键词:
有序流动 多边流量 空间互动 分布均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