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61)
- 2023(9391)
- 2022(7925)
- 2021(7102)
- 2020(5591)
- 2019(12786)
- 2018(12855)
- 2017(23562)
- 2016(12756)
- 2015(13923)
- 2014(14105)
- 2013(13894)
- 2012(13234)
- 2011(12314)
- 2010(12882)
- 2009(11999)
- 2008(11790)
- 2007(10505)
- 2006(10079)
- 2005(9681)
- 学科
- 济(76442)
- 经济(76369)
- 管理(32261)
- 业(28600)
- 地方(24564)
- 中国(24130)
- 企(21218)
- 企业(21218)
- 方法(18190)
- 农(17246)
- 业经(16370)
- 数学(15526)
- 地方经济(15462)
- 数学方法(15415)
- 制(14321)
- 学(12849)
- 融(12408)
- 金融(12407)
- 农业(12140)
- 发(12140)
- 财(12046)
- 银(11810)
- 银行(11801)
- 行(11638)
- 体(10780)
- 环境(10040)
- 贸(9765)
- 贸易(9752)
- 易(9285)
- 发展(9082)
- 机构
- 学院(184438)
- 大学(183564)
- 济(89069)
- 经济(87328)
- 研究(76663)
- 管理(63877)
- 中国(58085)
- 理学(52342)
- 理学院(51645)
- 管理学(50965)
- 管理学院(50575)
- 科学(41845)
- 京(40973)
- 财(40935)
- 所(39558)
- 研究所(34995)
- 中心(32697)
- 江(30472)
- 财经(30383)
- 经济学(28497)
- 农(28147)
- 北京(27504)
- 范(27452)
- 经(27359)
- 师范(27242)
- 院(27222)
- 经济学院(25076)
- 州(24206)
- 省(23121)
- 科学院(22533)
- 基金
- 项目(108874)
- 科学(85643)
- 研究(84933)
- 基金(76287)
- 家(65494)
- 国家(64889)
- 社会(55524)
- 科学基金(54831)
- 社会科(52640)
- 社会科学(52629)
- 省(42884)
- 基金项目(38863)
- 教育(38550)
- 划(35532)
- 编号(34414)
- 资助(31018)
- 发(30920)
- 自然(30910)
- 自然科(30115)
- 自然科学(30110)
- 成果(29737)
- 自然科学基金(29571)
- 课题(25916)
- 发展(25837)
- 展(25414)
- 重点(25269)
- 部(23984)
- 国家社会(23343)
- 创(22094)
- 性(21643)
共检索到321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宋强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质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前,我国人口结构正处在历史拐点,经济发展进入中速发展区间,人口红利转向改革红利,是保持我国"十三五"期间及后续时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坚持供给侧改革方向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时期。人口红利总是与特定的经济增长相契合,当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成为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转变的重要因素,实施更为积极的改革政策取向,挖掘和释放潜在的生产要素禀赋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制度激励,可以促进和稳定经济增长。正确把握我国人口结构状态,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人口红利逐步向改革红利转变,对于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人口红利 改革红利 经济高质量增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振华 孙学涛 李萌萌 江金启
利用中国1856个县域面板数据,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的结构红利进行了测度,并将其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劳动力转移效应和资本转移效应,进一步采用空间SARAR模型分析县域结构红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存在显著的结构红利,分解后发现产业结构效应和劳动力转移效应为正,资本转移效应为负;县域结构红利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规模结构提升主要通过影响县域产业结构效应和资本转移效应进而影响县域结构红利;财政支出占比提升不利于释放县域结构红利。提出了释放结构红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选择,并给出了三点促进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郭晗 任保平
从人口转变理论出发,通过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阶段的分析,得出人口红利变化会呈现倒U型曲线的一般规律,并依次经历三个关键转折点。采用增长贡献分解法对中国人口红利变化的测度结果显示,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人口红利区间,在2010年越过人口红利拐点,此后人口红利贡献率持续降低,并将在2030年转向人口负债。人口红利变化通过资本形成、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力配置效率等四个维度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在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基本路径、劳动要素、资源要素、政策调控和根本目标等方面进行转型。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郭友群 潘琦
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大量流入为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持,形成了人口红利效应,促进了广东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后人口红利"期,尤其是受到金融危机的洗礼,广东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需要转型,必须进行产业升级。
关键词:
人口红利效应 经济发展 产业升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雨 钟水映 任静儒
经典文献和学术界主流更多地从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角度来观察和分析"人口红利"。经典的"人口红利"概念不足以体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影响,与这一过程中人口质量的提升密不可分。因此,"人口红利"应该被定义为:在人口转变开始后,由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人口质量提升共同作用形成的、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条件。文章利用生产函数构造了新的"人口红利"测度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未来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是人口质量提升能够使人口变动长期有利于经济增长。因此,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方向是人口质量的提升,而不是依赖生育政策来延续所谓"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年龄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春文 武赫
人口红利理论对理解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以吉林省为案例检验了这一理论的适用性。首先对吉林省建国以来的人口结构进行分析,以社会抚养比为指标对吉林省人口红利状况进行判断,并利用人口增长预测(CPPS)软件对吉林省人口红利进行预测。以1993~2011年数据为基础,构建VAR模型分析人口红利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出了吉林省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且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的结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雨 钟水映 任静儒
经典文献和学术界主流更多地从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角度来观察和分析"人口红利"。经典的"人口红利"概念不足以体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影响,与这一过程中人口质量的提升密不可分。因此,"人口红利"应该被定义为:在人口转变开始后,由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人口质量提升共同作用形成的、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条件。文章利用生产函数构造了新的"人口红利"测度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未来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是人口质量提升能够使人口变动长期有利于经济增长。因此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昉
本文旨在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得到人口红利的支撑。首先,通过回顾人口转变过程及其形成的有利于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改善、储蓄率和资本回报率保持高水平,以及主要来自于资源重新配置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因素,本文阐释了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其次,还围绕劳动力市场发育回顾了相关领域改革的历程,本文阐释了高速增长的充分条件。再次,本文同时还显示,兑现人口红利、发育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扩大过程的结合,使经济发展成果得到较充分的分享。最后,根据人口转变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本文提出进一步改革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原新 高瑗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文章全面总结了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奇迹的积极作用。基本经验为:快速人口转变创造的规模巨大且持续增加的劳动力以及低抚养负担,叠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积累的人力资本,形成了人口机会窗口;改革开放战略指导下的适合基本国情的经济社会政策,如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创建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革就业创业制度、提高劳动参与率、促进男女平等参与、推行健康中国战略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是收获人口红利的政策保障;和平稳定和全球化的国际形势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总之,人口机会、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条件的有机组合和匹配使得我国成为成功收获人口红利并创造经济奇迹的典范国家。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人口红利 经济奇迹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同斌
本文基于中国地市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人口红利"与"人力资本红利"对于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程度和变动趋势,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机制。结论认为,2002~2013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迁,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变化导致其数量优势、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而不断累积的人力资本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与整体经济效率并实现了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红利"取代"人口红利",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来源。基于不同类型城市的分析可得,由小城市向大中型城市的人口迁移推迟了大中型城市人口红利消失的时间,发达城市人力资本的集聚效应与欠发达城市中人力资本的高边际收益得到显现,与中等发达城市的低人力资本红利形...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陆旸 蔡昉
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根据测算,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平均潜在增长率仅有6.6%。因此,如何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向"改革红利",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能否具有可持续性。我们在增长核算方程内,对各种改革措施进行模拟,最终发现:(1)尽管增加劳动参与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都能提高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但是提高劳动参与率只能获得短期的增长效应,在长期将出现递减现象;相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增长效应呈现单调递增的趋势。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将越来越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传统的要素投入。(2)如果在"十三五"初期各项改革发挥作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生产税减少20%、劳动参与率增加1个百分点、全要...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董翔宇 赵守国 王忠民
新经济发展模式下,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探索新经济产业生产方式下人口红利的新内涵及其市场瓶颈问题,文章从劳动要素属性出发思考要素市场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发现,人力资本边际效率低于潜在效率,使得要素市场仅有劳动力定价缺少人力资本定价机制,最终导致要素市场扭曲。此外,基于劳动要素属性、价值创造与消耗均衡及较低折旧率的延退政策能提高劳动要素有效时间供给,缓解要素市场扭曲。这些研究成果有利于拓展新经济条件下劳动要素理论,科学认识人力资本红利,为破解经济转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人力资本约束和延退政策提供了基于要素属性的理论支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崔占峰 辛德嵩
全面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党的百年土地制度探索史进行系统性梳理发现,土地要素历经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配置到充满活力的市场化配置的转变过程,持续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仍是新时代土地制度变革的核心要义。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对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保持经济运行于合理区间具有重要实践意涵。当前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仍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不是"一般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需要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何立峰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具有开创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决策部署,必须深刻领会、全面落实。一、深入理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瞿登辉
2019年全国两会会议上,国家决定高职高专院校扩招100万人,并在2019年秋季招生计划中落地。这一重大决策体现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提高人力资本提出的客观而紧迫的要求。通过高职高专院校扩招,完善教育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挥教育红利逐渐替代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主要作用。高职高专院校扩招带来的教育红利成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也是推进实现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
新时代 教育红利 高质量发展 增长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