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15)
- 2023(11566)
- 2022(9259)
- 2021(8389)
- 2020(6775)
- 2019(15285)
- 2018(14669)
- 2017(27163)
- 2016(14890)
- 2015(16881)
- 2014(16296)
- 2013(15867)
- 2012(14152)
- 2011(12900)
- 2010(12519)
- 2009(11496)
- 2008(11260)
- 2007(9647)
- 2006(8639)
- 2005(7804)
- 学科
- 济(63546)
- 经济(63479)
- 管理(38465)
- 业(36940)
- 企(27027)
- 企业(27027)
- 方法(26693)
- 数学(24197)
- 数学方法(24058)
- 中国(22932)
- 农(18930)
- 贸(14973)
- 贸易(14966)
- 易(14692)
- 业经(14336)
- 财(13459)
- 农业(12752)
- 学(12313)
- 制(11402)
- 地方(10357)
- 环境(10155)
- 发(9893)
- 银(9822)
- 银行(9777)
- 行(9419)
- 融(9276)
- 金融(9275)
- 产业(9233)
- 技术(9189)
- 理论(8715)
- 机构
- 大学(215993)
- 学院(213346)
- 济(96591)
- 经济(95188)
- 研究(81435)
- 管理(77603)
- 理学(67783)
- 理学院(66983)
- 管理学(65905)
- 管理学院(65533)
- 中国(60630)
- 科学(49339)
- 京(46160)
- 农(42814)
- 所(41746)
- 财(39636)
- 研究所(38563)
- 业大(35053)
- 中心(35001)
- 农业(34030)
- 财经(32868)
- 经济学(31730)
- 经(30419)
- 江(29441)
- 北京(29114)
- 院(28833)
- 经济学院(28827)
- 范(27201)
- 师范(26821)
- 科学院(25537)
- 基金
- 项目(149823)
- 科学(118587)
- 基金(111793)
- 研究(104661)
- 家(101138)
- 国家(100359)
- 科学基金(84417)
- 社会(70750)
- 社会科(67205)
- 社会科学(67189)
- 基金项目(58762)
- 省(55531)
- 自然(53961)
- 自然科(52832)
- 自然科学(52813)
- 自然科学基金(51951)
- 划(48533)
- 教育(47965)
- 资助(44662)
- 编号(38724)
- 重点(34869)
- 部(34017)
- 发(32944)
- 创(31626)
- 国家社会(31615)
- 成果(30597)
- 创新(29775)
- 中国(29362)
- 教育部(29003)
- 科研(28800)
共检索到3117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解希玮 刘胜男 李芳芳
在中国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与内外部经济环境迫切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已正式进入经济转型升级与人口要素红利转换衔接的历史交汇期。研究首先测算了1995年-2019年中国各地区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进而结合人口要素指标在同一时期的变化趋势,深入考察了人口结构与人口质量对国内各地域层次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工业化水平在研究时段内迎来较大增长,部分区域目前已基本完成工业化,但地区差异依然显著。与此同时,各地依赖人口要素发展的重心正逐步由人口结构向人口质量转化。在此过程中,由于国内工业化发展的地区不均衡性,上述转化过程将在较长时期内在各区域分别呈现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为未来在人口要素层面促进工业化发展提出了挑战。为此,各地应一方面坚持保有人口结构优势,利用好人口红利;另一方面大力发掘人口质量优势,发挥好人才红利,同时因地制宜把握人口特征,针对性解决本地人口要素发展的痛点、难点,以高水平人口优势助推工业化高质量增长。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赵晓磊 赵磊
第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强调,必须“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特征,并不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继续维持人口数量的巨大规模;中国人口负增长是市场发挥决定作用的必然结果,激励生育的政策效应之所以呈现递减趋势,根本原因在于更深层次的经济制度安排;人口数量的增长并不等价于生产力的提高,对人口增速下降作出简单的负面评价并不可取;担忧人口红利消失会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是缺乏说服力的;“老龄”以及“老龄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应当辩证分析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效应;中国式现代化若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就必须将人口红利逐渐转变为人才红利。如果仍然沿用传统思维方式来看待人口格局,就会忽略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错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历史机遇。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钟水映 李魁
人口红利出现并被有效利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地掌握人口红利的发展态势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红利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省与省之间表现得不平衡,差异显著。中国抚养负担低的比较优势终将消失。2039年,中国将发生由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的重要转变。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及时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趋势,加大教育和健康投资,通过提高人口质量来应对人口红利日益衰微的趋势。
关键词:
抚养比 人口红利 经济增长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聂辉华 邹肇芸
尽管20世纪80年代的制度创新曾经极大地释放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但由于近二十年制度创新减缓,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人口红利"驱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这与既定的政策目标是冲突的。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面临多种因素的制约。即便在短期内继续拥有人口红利,如果制度质量较低或者交易费用较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获利也会低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预期,并且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低于贸易前的福利水平。中国必须摆脱对人口红利的依赖,通过深化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制度红利",以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贺菊煌
本文用一个含中青年人对幼年人抚养和对老年人赡养的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人口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其中较重要的是:①快速的生育率下降对储蓄率没有大的正影响(储蓄率只在人口转变时期小幅度上升);②幼年-中青年人口比率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力比老年-中青年人口比率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力小得多;③快速的生育率下降虽然引起经济增长率下降,但它同时引起人均消费永久性提高。
关键词:
世代交叠模型 人口过渡 人口红利 储蓄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辉 韦吉飞
人口红利揭示了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大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中国老龄化将越来越严重。由于老龄人口比例的增大,人口红利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消失,中国的人口红利也即将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人口负债。因此,正视中国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的问题,是一件迫在眉睫且十分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
人口红利 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老龄化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胡鞍钢 才利民
对于如何认识人力资源红利,本文提出了新的分析框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人口红利分析框架,引入人力资本红利和就业红利两个概念,综合考量人力资源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依据分析框架,本文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由于教育大发展,中国正在获得大规模的人力资源红利,在未来不仅可以有效地抵消人口红利不断减少的负面作用,而且还可以保持人力资本总量的持续增加,从而支撑整个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高增长,为未来20年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提供巨大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本文认为,中国最有效的公共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这包括对教育、公共卫生及健康、就业及培训等,这些投资将会对中国带来长期的多重的红利。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陆旸 蔡昉
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根据测算,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平均潜在增长率仅有6.6%。因此,如何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向"改革红利",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能否具有可持续性。我们在增长核算方程内,对各种改革措施进行模拟,最终发现:(1)尽管增加劳动参与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都能提高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但是提高劳动参与率只能获得短期的增长效应,在长期将出现递减现象;相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增长效应呈现单调递增的趋势。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将越来越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传统的要素投入。(2)如果在"十三五"初期各项改革发挥作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生产税减少20%、劳动参与率增加1个百分点、全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婷 程豪 王科斌
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新时代,中国人口红利需要从劳动力数量红利向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转型,合理引导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是释放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的关键。通过构建一个两地区均衡模型,揭示出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对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而释放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的理论机制。实证检验发现:(1)中国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就出现"不显著"拐点,且先于劳动力数量红利衰减;(2)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在1%的显著水平上促进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释放,随着劳动力流动增强,其带来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3)从异质性检验发现,劳动力价格供给弹性越高或劳动力边际生产能力越高的地区,流入劳动力越多将越能促进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释放。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娟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罗福根
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本文就如何抓住这一相对短暂的历史机遇,采取有效的金融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
人口红利 储蓄率与投资率 金融政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章华 陈建付
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和各个省份的人口红利变动趋势有所不同,西部地区人口红利期较东、中部滞后,省与省之间呈现出东部老年赡养负担重,西部少儿抚养负担重的差异格局。应该抓住机遇采取促进就业、加强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大人力资本积累、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适时推迟退休年龄等对策措施以获取人口红利。
关键词:
人口红利 负担系数 对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颜色 郭凯明 杭静
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保持了40年左右增长,形成了人口红利,这对产业结构转型产生了什么影响?总结中国发展道路成功历程,既能为新阶段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事实基础,也能为其他国家发掘人力资源、推动结构转型提供中国经验。本文在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了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变化趋势,以及投资结构和市场摩擦等中国经济特征,展示了劳动力和人口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机制。本文发现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增长对产业结构转型影响显著,平均降低了农业就业比重7.2个百分点,相当于降低20%左右的农业劳动转移成本。本文为中国应对人口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红利的存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红利正在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对这种变化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口红利 经济发展 人口年龄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