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07)
- 2023(12985)
- 2022(11068)
- 2021(10125)
- 2020(8794)
- 2019(20355)
- 2018(19789)
- 2017(37997)
- 2016(20514)
- 2015(23209)
- 2014(23042)
- 2013(22584)
- 2012(20884)
- 2011(18549)
- 2010(18425)
- 2009(16919)
- 2008(16752)
- 2007(14834)
- 2006(12424)
- 2005(10880)
- 学科
- 济(87786)
- 经济(87684)
- 管理(60649)
- 业(59200)
- 企(48893)
- 企业(48893)
- 方法(47186)
- 数学(42515)
- 数学方法(42023)
- 财(24391)
- 中国(22715)
- 农(22355)
- 业经(17675)
- 贸(16261)
- 贸易(16251)
- 学(16182)
- 务(16095)
- 财务(16051)
- 财务管理(16009)
- 易(15806)
- 地方(15376)
- 企业财务(15264)
- 农业(14994)
- 制(14681)
- 理论(12698)
- 和(12557)
- 技术(12520)
- 融(12398)
- 金融(12394)
- 银(12201)
- 机构
- 大学(293897)
- 学院(290158)
- 济(121839)
- 经济(119532)
- 管理(117625)
- 理学(102520)
- 理学院(101491)
- 管理学(99734)
- 管理学院(99192)
- 研究(93141)
- 中国(70098)
- 京(60693)
- 财(56110)
- 科学(55693)
- 农(45819)
- 财经(45610)
- 所(45496)
- 中心(45150)
- 业大(42871)
- 江(42225)
- 经(41536)
- 研究所(41356)
- 经济学(38286)
- 北京(37572)
- 范(36600)
- 师范(36225)
- 农业(36023)
- 经济学院(34878)
- 财经大学(34163)
- 院(33511)
- 基金
- 项目(200917)
- 科学(159481)
- 基金(148754)
- 研究(145061)
- 家(129965)
- 国家(128655)
- 科学基金(111531)
- 社会(93653)
- 社会科(88958)
- 社会科学(88931)
- 基金项目(78368)
- 省(77170)
- 自然(72743)
- 自然科(71131)
- 自然科学(71111)
- 自然科学基金(69872)
- 教育(67995)
- 划(65462)
- 资助(61666)
- 编号(58287)
- 成果(46876)
- 部(45552)
- 重点(45034)
- 发(41978)
- 创(41686)
- 教育部(39681)
- 国家社会(39591)
- 科研(39302)
- 课题(38978)
- 创新(38927)
共检索到4150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丁小浩 高文娟 黄依梵
本文利用143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测算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发展数量(传统GDP)和经济发展质量(绿色GDP)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第一,与劳动力数量相比,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均更大;第二,与经济发展的数量相比,可持续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质量的敏感程度更高;第三,与低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或地区对劳动力质量的依赖程度越高。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优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弱,而人口质量红利则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而稳定的动力。面对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的挑战,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质量,是“十四五”期间构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胡耀岭 徐洋洋
基于2000~2020年各种统计年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及《世界人口展望2022》中相关数据,构建劳动力素质综合评价模型,测算中国未来名义劳动供给量与有效劳动供给当量的变动情况,分析人口质量抵补人口数量的可行性及实现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名义劳动供给量将从2020年的7.447亿人降至2050年的5.659亿人,有效劳动供给当量虽然高于名义劳动供给量,但受限于劳动年龄人口基数的持续缩小,将在2028年达到峰值7.529亿人后开始下降,并于2050年降至6.431亿人;通过教育改革与健康干预提升相对劳动质量,有效劳动供给当量达到峰值的年份可推迟至2032年,并在2050年之前一直保持在7.14亿人以上,在短期内实现人口质量抵补人口数量;长期来看,充分发挥人口质量的抵补效应离不开一定规模的人口基数,需要在全面提升人口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金华 肖腊珍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珍 商迪 赵荣 刁钢 秘天仪
文章以贵州和广西2个省3个贫困县20102014年的调研数据对林业二、三产业比重以及支柱性产业与脱贫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用材林林木种植产业发展不利于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林业二、三产业、木本油料及经济林产业发展将会减少贫困。因此,建议贫困林区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着力发展林业二、三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木本油料及经济林等地方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降低贫困率。
关键词:
林业扶贫 林业产业 农民年均收入 脱贫率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珍 商迪 赵荣 刁钢 秘天仪
文章以贵州和广西2个省3个贫困县2010~2014年的调研数据对林业二、三产业比重以及支柱性产业与脱贫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用材林林木种植产业发展不利于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林业二、三产业、木本油料及经济林产业发展将会减少贫困。因此,建议贫困林区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着力发展林业二、三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木本油料及经济林等地方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降低贫困率。
关键词:
林业扶贫 林业产业 农民年均收入 脱贫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晓宇
在近年关于中国经济减速的讨论中,一个渐渐一致的看法是中国的人口红利结束了。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9.37亿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多年来首次下降,2013年劳动年龄人口再次减少244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更是下降至67.6%,减少了1.6个百分点。第一财经研究院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单纯人口数量红利可以推动经济规模高增长,而无法实现知识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的升级。人口数量红利结束后,中国的"人口质量红利"已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琳 盛秀婷
笔者在对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2000年~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技术,以城市化为门槛变量,对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三门槛效应。在城市化的任一门槛区间,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显著增强。最后,笔者从城市化的视角就如何发挥人口红利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口红利 城市化 经济增长 门槛回归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池光胜
本文首次选取了全球187个国家的30年数据,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实际有效汇率(REER)的影响,主要结论是:人口老龄化的上升会带来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作用机制是,老龄化会减少储蓄引起经常账户余额下降,并会推高不可贸易品价格使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上升。本文还发现了人口老龄化对发展中国家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要大于发达国家,对人口高密度国家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要大于人口低密度国家,以及在1991年之前老龄化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更大等问题。
关键词:
老龄化 实际有效汇率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广胜 王振华
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本文基于中国1 820个县的面板数据,采用Translog生产函数估计要素弹性,进而测度县域经济增长中的结构红利,同时构建空间误差计量模型对结构红利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0年间,结构红利占县域GDP总值的4.44%,对县域GDP增长的贡献达到了24.35%。劳均资本、劳均土地等变量对结构红利有显著影响,本文还发现,在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对结构红利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康健
文章以我国省际1995年-2015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建立动态面板模型,采用差分GMM和系统GMM两种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以此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践经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工资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2)实际利率水平与工资水平存在正向关系,但参数估计值较小。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降低了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水平;(3)压低劳动力成本的方式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表现。文章认为,我国目前处于"低工资"向"高工资"转变的过渡时期。消费主导经济的发展模式将是未来政策的主要导向。
关键词:
工资水平 人口红利 GMM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康健
文章以我国省际1995年-2015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建立动态面板模型,采用差分GMM和系统GMM两种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以此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践经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工资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2)实际利率水平与工资水平存在正向关系,但参数估计值较小。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降低了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水平;(3)压低劳动力成本的方式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表现。文章认为,我国目前处于"低工资"向"高工资"转变的过渡时期。消费主导经济的发展模式将是未来政策的主要导向。
关键词:
工资水平 人口红利 GMM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周惠民 雷贵优
基于20002014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本文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对我国人口红利与投资的时空特征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正处于由少儿抚养比下降带来的人口红利期,而老年抚养比的大幅上升将加剧我国人口红利消逝。同时,少儿抚养比与总抚养比及投资呈由东至西递增的态势,而老年抚养比则呈相反的空间分布格局。进一步的全域莫兰指数分析显示人口红利与投资呈现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而局域分析则显示二者存在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特征。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周惠民 雷贵优
基于2000~2014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本文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对我国人口红利与投资的时空特征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正处于由少儿抚养比下降带来的人口红利期,而老年抚养比的大幅上升将加剧我国人口红利消逝。同时,少儿抚养比与总抚养比及投资呈由东至西递增的态势,而老年抚养比则呈相反的空间分布格局。进一步的全域莫兰指数分析显示人口红利与投资呈现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而局域分析则显示二者存在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特征。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新文 赵淑英
1、引言 2000年12月19日,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白皮书指出:“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累计少生3亿多人,为国家和社会节约了大量抚养成本,缓解了人口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力控制人口数据,到200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3亿以下,为实现全国人均GDP800美元这一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做出巨大的贡献。控制人口数量,促进经济增长仍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本文从经济学和实证角度分析了控制人口数量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对
文章通过采取2002~2011年十年的年度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建立实证模型分析了与人口质量红利有关的变量,结果发现:在与人口质量红利有关的变量中,城市化水平对人口质量红利的释放,具有正的影响,而且富有弹性。基于此,中国在向人口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有效推进城市化,并加大国家层面的教育投资,配套合理的教育政策以及劳动者健康保障的制度安排,从而使人口质量红利提升速度加快,以适应当前的调结构,促增长,满足经济增长需要,实现"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
关键词:
城市化水平 人口质量红利 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规模的影响——基于2003—2014年143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模型
中国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分析
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效果的实证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城市环境质量对人口流迁的影响——基于中国23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的分析
人口老龄化对政府债务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20个发达国家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
城市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基于27个国家面板数据的分析
非生产劳动与经济增长——基于基于39个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国家制度质量对股市表现的影响——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教育与人口迁移相互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2004-2008年31个省的面板数据
PM_(2.5)污染对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影响——基于346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