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28)
2023(7159)
2022(5921)
2021(5459)
2020(4505)
2019(10489)
2018(10217)
2017(19389)
2016(9962)
2015(11627)
2014(11397)
2013(11607)
2012(11259)
2011(10680)
2010(10696)
2009(10088)
2008(9697)
2007(8399)
2006(7777)
2005(7269)
作者
(29589)
(25051)
(24975)
(23955)
(15833)
(11690)
(11245)
(9825)
(9475)
(8885)
(8734)
(8119)
(8069)
(8017)
(7886)
(7626)
(7446)
(7068)
(6977)
(6668)
(6477)
(6005)
(5944)
(5724)
(5650)
(5548)
(5234)
(4992)
(4947)
(4871)
学科
(73671)
经济(73617)
管理(26297)
方法(24852)
数学(22674)
数学方法(22616)
(21970)
中国(18452)
地方(17739)
(16542)
企业(16542)
地方经济(12959)
(12285)
贸易(12278)
(11993)
(11853)
(11460)
业经(11255)
(9714)
环境(9600)
(9344)
(8776)
金融(8776)
关系(8655)
(8373)
(8045)
银行(8035)
农业(7979)
(7894)
(7734)
机构
大学(161812)
学院(157568)
(87806)
经济(86669)
研究(64954)
管理(57010)
中国(50068)
理学(48747)
理学院(48058)
管理学(47516)
管理学院(47213)
(38116)
(35368)
科学(34373)
(32650)
经济学(30241)
研究所(29622)
财经(28685)
经济学院(26992)
中心(26719)
(26378)
北京(25811)
(22638)
财经大学(21458)
(21197)
科学院(20716)
(20538)
(20005)
师范(19907)
业大(18873)
基金
项目(99882)
科学(80566)
基金(77169)
研究(73070)
(66923)
国家(66472)
科学基金(56768)
社会(52488)
社会科(50005)
社会科学(49997)
基金项目(39772)
自然(33490)
自然科(32751)
自然科学(32742)
(32741)
资助(32282)
自然科学基金(32207)
教育(31728)
(29712)
编号(25453)
(24209)
国家社会(23676)
中国(23295)
(23295)
重点(22632)
教育部(21349)
成果(21044)
人文(20160)
发展(20067)
(20029)
期刊
(100957)
经济(100957)
研究(56421)
中国(30822)
(24962)
管理(23023)
科学(22315)
学报(21275)
(19064)
经济研究(18650)
大学(16924)
财经(16108)
学学(15918)
(15052)
金融(15052)
(14179)
问题(13722)
农业(13286)
(13211)
世界(12761)
技术(12414)
国际(12114)
业经(11744)
技术经济(10011)
教育(9957)
统计(8990)
经济问题(8180)
(7934)
(7641)
经济管理(7292)
共检索到2493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樊如森  
北京和天津的相互关系,既非平等互助的一般城市关系,也非隶属严格的中央地方关系。而是经过明清以来不同政治、经济环境的长期砥砺,始终处于磨合与调适之中的、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问题。尤其是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中国北方的主导产业结构,由内向型农牧业向外向型工商业的渐次转变,华北地区的城市体系也由以北京为中心的"都城—治所"体系,逐步向以天津为中心的"口岸—市镇"体系变异,进而影响到该区域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路径、水平与成效。切实理顺京津关系,真正做到以天津为经济中心,有利于中国北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连弟  孙国兴  黄学群  
本文从农业生产效益和经营管理两个方面对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农业生产发展作了全面的对比分析,并依天津市的地理位置及城市职能与北京的差异,对发展天津市的农业提出了两点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嵘  杨安  李彩侠  
本文借助2007-2016年京津冀地区32个区及11个市的面板数据,利用Theil指数一阶分解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差异偏高,在2015-2016年间有下降趋势。其省(市)间差异总体较大,但2011年之后有所下降;就省(市)内差异而言,总体来看天津市经济发展差异最大,其次是河北省和北京市;京津冀地区内经济发展总体呈现空间正相关关系,市(区)级行政单位经济差异部分呈现高-低型和低-低型分布。在此基础上,为京津冀地区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促进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朱振亚  陈丽华  姜德文  余新晓  
【目的】分析京津冀地区生态服务价值与社会经济重心演变特征及耦合关系,初步探究地区生态服务价值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方法】运用重心概念及相关公式,采用分县区的土地利用、城乡人口、三大产业数据计算1990—2010年京津冀地区生态服务价值、城乡人口和三大产业增加值重心及其偏移方向和偏移距离;构建重心偏移的重叠性和变动的一致性公式,研究地区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经济因子重心的动态演化及耦合关系。【结果】1)1990—2010年,京津冀地区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价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程海森  马婧  樊昕晔  
文章以27种能源终端消费量数据为基础,对1997年-2015年京津冀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核算,然后采用脱钩理论两两探讨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最后建立系统模型定量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得到科学、客观的研究结果,为京津冀同时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程海森  马婧  樊昕晔  
文章以27种能源终端消费量数据为基础,对1997年-2015年京津冀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核算,然后采用脱钩理论两两探讨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最后建立系统模型定量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得到科学、客观的研究结果,为京津冀同时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力  荀春兵  
1990年代开始,新区建设逐步成为各城市提升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天津是通过滨海新区建设带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典型。文章主要分析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天津重新调整空间发展思路,通过实施"双城"空间发展战略,实现新旧区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玉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彬  刘学敏  王双  
河北张(家口)承(德)地区是京津的生态屏障,该区域与京津生态联系紧密,生态问题可以转化为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了传统解决方法存在的缺陷,指出需要在生态联系的基础上重构生态补偿机制,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经济—生态合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明浩  翟毅   刘玉娜  
本文通过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分析 ,重点研究了京津冀经济区的发展 ,指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从京津冀地区概况、经济发展基础以及联合发展内容等方面入手 ,提出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 6项对策。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轶芳  侯景新  赵弘  
在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环京津贫困带呈现双重热点特征,深化研究其经济时空演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研究环京津贫困带范围基础上,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发现在波动中趋稳,2007年以后呈现出明显的经济空间集聚特征,演化为空间同质性发展为主异质性发展为辅的格局。通过对比法和城市引力模型研究该地区与京津冀的时空经济格局演变,发现绝对差距一直增大,相对差异总体在缩小,城市间引力值相对较小且与县域经济发展呈正相关,但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大。最后,从空间经济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席强敏  季鹏  
利用企业微观数据,综合空间插值和指标测度的方法揭示了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的空间结构特征与演化趋势,并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动态面板计量回归实证检验了高技术制造业空间集中度和空间分离指数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仍过度集中在京津,但呈现去中心化趋势,且向分散的多中心结构演变,石家庄和沧州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幅明显;(2)过度的单中心集聚抑制了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多中心结构可以弱化过度集中带来的集聚不经济。受交易成本和"面对面"接触需求的影响,紧凑的多中心结构更易通过产业联系和技术溢出将多中心整合为一体化的产业网络系统。在疏解北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高技术制造环节和推进北京创新成果在津冀产业化的进程中,应考虑产业主中心或创新源头与产业承接地之间的距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孔德立  
京津城际铁路始发于北京南站,终点站为天津站,全程116.939公里,连接着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是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也是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它的建成对京津两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具有典型和代表性的意义。本文运用经济学的理论试图就京津城际铁路对两地和沿途经济的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苏振东  尚瑜  
本文选取2000-2006年位于北京、河北地区的出口企业的海关数据,构建内生异质性企业和天津"出海口"效应的微观引力模型,定量分析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天津对北京和河北出口企业出口集约边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天津发挥良好的"出海口"效应,极大地促进了北京、河北出口企业出口贸易额的大幅度提升,显著提高了京冀地区出口企业的集约边际,从出口层面推动了京津冀三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对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化,天津自贸区是使天津发挥更大更强"出海口"效应的"强心剂",随着自贸区一系列贸易促进措施的实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可以预见天津自贸区将会发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文博  苗泽华  孙文哲  
京津冀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导致这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退化。经济增长和生态系统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文章根据1990~2010年京津冀地区各类生态系统类型的面积变化,计算比较了京津冀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并从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生态系统的经济绩效两个角度分析了这一变化与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