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23)
2023(2916)
2022(2522)
2021(2251)
2020(1925)
2019(4220)
2018(4206)
2017(8508)
2016(4486)
2015(4908)
2014(4960)
2013(5138)
2012(4719)
2011(4370)
2010(4472)
2009(4082)
2008(3995)
2007(3548)
2006(3147)
2005(2628)
作者
(13375)
(11324)
(11270)
(10754)
(6881)
(5288)
(5106)
(4509)
(4135)
(4084)
(3791)
(3608)
(3576)
(3557)
(3489)
(3355)
(3288)
(3172)
(3115)
(3070)
(2844)
(2834)
(2807)
(2547)
(2522)
(2506)
(2441)
(2403)
(2295)
(2295)
学科
(26746)
经济(26733)
管理(14561)
(13432)
(11239)
企业(11239)
方法(10352)
数学(8709)
数学方法(8678)
环境(8445)
地方(8019)
产业(8006)
业经(6959)
(6690)
生态(5485)
(5443)
地方经济(5234)
结构(5065)
中国(4976)
技术(4953)
(4693)
农业(4462)
(4292)
资源(4054)
(3988)
产业结构(3677)
(3291)
规划(3261)
(3171)
贸易(3171)
机构
学院(69539)
大学(67235)
(31333)
经济(30832)
管理(28024)
理学(24786)
理学院(24499)
管理学(24112)
管理学院(24017)
研究(23946)
中国(16392)
科学(15352)
(14016)
(11938)
(11545)
研究所(11070)
(10937)
业大(10696)
中心(10249)
(10143)
财经(9707)
经济学(9472)
(9128)
师范(9071)
(8869)
北京(8833)
(8697)
经济学院(8613)
农业(8347)
(8185)
基金
项目(49580)
科学(40065)
研究(36014)
基金(35999)
(31284)
国家(31058)
科学基金(26954)
社会(24528)
社会科(23437)
社会科学(23434)
(20632)
基金项目(19965)
自然(16776)
(16582)
自然科(16242)
自然科学(16239)
自然科学基金(15970)
教育(14856)
资助(13782)
编号(13251)
(12666)
重点(11386)
(10910)
发展(10677)
(10522)
(10342)
国家社会(10108)
创新(10088)
课题(9394)
成果(9322)
期刊
(36708)
经济(36708)
研究(17533)
中国(11464)
科学(10576)
管理(10143)
(9777)
学报(9748)
业经(7591)
(7552)
大学(7300)
学学(7153)
农业(7028)
经济研究(5323)
技术(5236)
问题(5048)
资源(4907)
财经(4674)
商业(4358)
科技(4290)
(4236)
技术经济(3971)
生态(3933)
(3802)
(3758)
教育(3706)
现代(3624)
(3528)
金融(3528)
统计(3508)
共检索到95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智光  
从产业与生态共生关系的视角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规律,从而揭示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通过对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界线、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的相互关系等深入研究,发现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关系才是人类文明演进规律中的本质属性。于是,根据共生理论构建了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完整共生关系谱系及其与各文明阶段的匹配关系。据此,沿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研究了人类文明和生态安全的演变路径、共生特性和科学属性。研究表明,生态文明的门槛是产业偏利共生,进而达到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的双赢阶段。前者的科学属性是天然超生物文明,属于防病式生态文明阶段;后者的科学属性是人工超生物文明,属于健康式生态文明阶段,这时生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姬国军  
金融产业集群是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之一,其发展需要建立集群成员间的和谐共生关系。笔者在分析金融产业集群网络关系类型基础上,借助生态共生理论,分析了金融产业集群的三种关系结构:竞争关系、合作互利关系(横向合作互利、纵向合作互利关系)和产业捕食关系,并建立了微分方程,提出了实现集群成员和谐共生的措施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智光  
从产业-生态复合系统的视角研究人类文明演进与生态安全变化的一般规律。现有相关研究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的"质变"边界、如何克服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理论的局限性、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尚有缺陷。为解决这些问题,根据人类文明史和共生理论,将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共生关系的已知类型拓展成完整的模式谱系。由此揭示出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演化的本质属性:共生属性。为进一步论证这一论断,由共生关系谱系分别推演出人类文明的产业属性、科学属性和生态安全属性等。研究表明,人类文明的演进包含以下几个阶段:本色文明(即原始文明、采猎文明、天然生物文明),黄色文明(即农业文明、人工生物文明),黑色文明(即传...
[期刊] 改革  [作者] 黄蓉生  
"和谐共生"深深根植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中。"和谐共生"校正了理解生态文明内涵的问题视域,导示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精神指向,提出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本质要求。"和谐共生"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二者统一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这一实践所要达到的一个境界旨归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杜剑  郭瞳瞳  
文章基于网络协调视角,理论分析生态产业共生网络(EISN)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和披露情况及EISN协调关系,探究其影响生态效率、关系质量及整体绩效的作用路径。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贵州生态产业园为例,运用调查问卷和路径分析的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深入研究共生网络内部运作规律,对于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升网络绩效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产业共生网络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正向促进网络协调,显著加强网络关系质量,提高生态效率并提升网络整体绩效。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春发  王雪红  杨琪琪  
从网络协调视角分析生态产业共生网络中核心企业领导力与网络绩效的关系,对于从企业层面理解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和提升网络绩效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在深入分析生态产业共生网络核心企业领导力、网络协调和网络绩效的基础上构建了实证研究框架。通过调研收集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生态产业共生网络中核心企业通过发挥影响力、控制力和引领力协调各方关系,从而对生态效率、关系质量和网络整体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其中网络协调通过影响关系质量来加强网络整体绩效得到了证实。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江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八字方针,在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方面提出了发展更多优质企业,明确要求提升大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劳动生产力。大企业综合实力强,在技术创新、管理水平、专业化能力、经营效率等方面具有领先的优势,有基础也有能力成长为更有创新力、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优质企业。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敬峰  周守华  
本文在分析产业共生与供应链金融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的对策与建议。本文认为,产业共生关系既对供应链金融提出了需求,同时也为供应链金融运作和发展提供了基础。银行是供应链金融的提供者,其通过与核心企业合作,有助于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构建。为了完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加快业务转型,开发创新的标准化组合产品,优选核心企业,扩大供应链金融业务;政府应在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区域规划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以法律制度建设为重点,营造良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康  
分析了阻碍城市现代化与城市生态化两者衔接与融合的症结,提出了促进两者衔接与融合的五大问题,给出了循环经济与城市生态化的典型案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冯之浚  
我国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状况不容乐观,这既涉及到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更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有关。要迎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探索中国特色发展生态文明之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一经济发展范式,注重继承和弘扬我国天人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核,整合各类生态观,建立新的科学生态观,以提高人类的生态自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泽义  
纵观人类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社会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现今的生态文明,不同的人类文明彰显着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从自然的奴隶演变到自然的统治者、主宰者,现如今则强调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不存在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城市和农村作为人与自然直接发生关系的两大空间载体,各自以自我为中心的二元分治格局,加速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进程,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应以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导、以转变城乡生产、生活方式为落脚点,以加强制度建设为保障,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编者按: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为主要功能的大学,应站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传播生态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评价等方面着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姜茂  朱德全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是两个高度相关的生态种群。用生态学的理念去审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中确立生态学的"自由-共生"理念,增强专业特色和产业优势,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互利或联动互惠的"一体化共生"发展,进而转变当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单依赖无互动、相互依赖性低等不良现状,促成二者良性互动,共生发展。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李丽红  陈昶  郑江宁  付欣  
将现代建筑产业与生态环境文明的内涵与特点进行集成,确定研究边界;在评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构建现代建筑产业生态环境文明指标体系;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将指标体系划分为前期决策与规划、施工、运营与拆除三个阶段;最后结合各指标的评价要点将其设置为控制项、分值项或等级项,对评估对象予以星级判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