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24)
2023(14726)
2022(12650)
2021(11767)
2020(9384)
2019(21750)
2018(21641)
2017(40096)
2016(21763)
2015(24409)
2014(24586)
2013(24311)
2012(22596)
2011(20578)
2010(20763)
2009(18757)
2008(18158)
2007(15923)
2006(14264)
2005(12683)
作者
(64271)
(53111)
(52840)
(49942)
(33864)
(25437)
(23965)
(20951)
(20349)
(19050)
(18205)
(17963)
(16934)
(16850)
(16247)
(16236)
(15720)
(15655)
(15124)
(15060)
(13310)
(13179)
(12831)
(12197)
(11967)
(11859)
(11802)
(11753)
(10727)
(10530)
学科
(94076)
经济(93982)
管理(60239)
(58510)
(46979)
企业(46979)
方法(37181)
数学(31507)
数学方法(31155)
中国(28452)
(28234)
地方(25449)
业经(23296)
(20495)
(20303)
农业(19299)
(16044)
贸易(16030)
(15817)
(15435)
(15301)
理论(15172)
环境(15105)
(14933)
(14596)
银行(14551)
技术(14457)
(14292)
金融(14290)
(14041)
机构
大学(312464)
学院(311135)
管理(122164)
(121416)
经济(118571)
研究(109107)
理学(105209)
理学院(103919)
管理学(102106)
管理学院(101533)
中国(80368)
(68118)
科学(68052)
(54978)
(54822)
(51451)
研究所(50014)
中心(48425)
业大(46327)
(46086)
(44635)
师范(44249)
北京(43647)
财经(43290)
(39912)
农业(39713)
(39289)
(38058)
师范大学(35900)
经济学(35239)
基金
项目(211923)
科学(165995)
研究(157688)
基金(151334)
(131504)
国家(130287)
科学基金(111248)
社会(98179)
社会科(92750)
社会科学(92727)
(83315)
基金项目(80345)
教育(71751)
自然(70933)
(70031)
自然科(69243)
自然科学(69228)
自然科学基金(67977)
编号(65377)
资助(61368)
成果(53684)
(48916)
重点(47337)
(45860)
课题(45627)
(43867)
创新(40682)
项目编号(39910)
科研(39851)
国家社会(39602)
期刊
(141619)
经济(141619)
研究(95386)
中国(64630)
学报(49665)
(49208)
科学(46705)
管理(45671)
教育(40527)
(39061)
大学(37681)
学学(35123)
农业(34528)
(27532)
金融(27532)
技术(27332)
业经(25083)
经济研究(21940)
财经(20400)
图书(18818)
问题(18222)
(17364)
(16937)
科技(15765)
理论(15269)
技术经济(14893)
(14729)
现代(14496)
商业(14453)
实践(14074)
共检索到4690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乙竹  朱忆天  
城乡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命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先后经过了以乡支城、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三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总体呈现出从单向流动到双向循环的发展趋势。以马克思城乡发展设想和中国共产党城乡思想为基础,深刻理解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嬗变逻辑,进而以人民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为践履双向循环城乡发展的思路,无疑对新时代建构城乡融合关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鹏  金丽馥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并对此进行了部暑。本文从城乡一体化的现实意义入手,探讨了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是理顺城乡关系的根本途径。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金三林  曹丹丘  林晓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乡关系不断调整和演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并强化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开放后城乡二元体制开始破除,党的十六大后统筹城乡发展,十七大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方略,城乡关系一直在适时调整完善。改革的主线是不断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持续强化政府的公共资源配置职能,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城乡商品市场一体化和要素市场一体化。当前,我国正在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加速期。新时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继续坚持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主线,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城镇化的大格局下重塑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共同推进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潘晔  
城乡关系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城乡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是否顺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历了制度性二元结构、市场性二元结构等多种形态后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梳理国外城乡关系的研究,探寻城乡关系演进的内在的逻辑和内在的机理,并对影响城乡关系演进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行评析,对我国推进城乡关系的融合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容中逵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教师教育的日益重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再次成为热议问题。其实,历史发展到今天,乡村教师发展的核心问题已不再是那些看似重要的数量质量、学历学位、待遇地位等问题,而是身份认同问题。为什么说数量质量、学历学位及待遇地位等已相对不成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民办教师转正和师范院校的规模化教师培养等途径,教师数量已大致能满足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即使存在一定的师资短缺,也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洪名勇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城乡二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中国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所进行的一种必然抉择。从城乡二元土地制度运行的情况看,历史上这一制度安排确实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其存在土地增值收益不能实现城乡共享、使城乡居民收益差距越来越大等四大缺陷,增加了整体经济社会运行的成本,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羁绊,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深化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改革,关键在于:形成共享发展成果的城乡土地制度体系;建立两种所有制土地权利平等的制度安排;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产权权利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构建城乡统一的宅基地产权制度等。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耿国阶  王亚群  
在中国特有的制度安排下,城乡关系是影响和理解70年乡村治理演变逻辑的重要维度。70年来,城乡关系先后经历了城乡分离、城乡失衡、城乡融合发展三个历史性阶段,"以农补工"的工业化优先政策、有限市场化与城乡非均衡发展政策、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先后成为主导城乡关系基本格局的战略性安排。具体到乡村治理演变上:"以农补工"的工业化优先政策使乡村以人民公社为组织载体的集体化治理成为"城乡分治"的逻辑延伸,党、政、社、经高度合一的整体性控制和动员成为该阶段乡村治理的支配性逻辑;1978年后,因应有限市场化与城乡非均衡发展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政村治"体制逐渐建立,党政社经相对分离,但计生、粮款征收、维稳等刚性任务压力较大,压力型体制和乡村治理的行政化逻辑成为主导逻辑;2006年以来,伴随农业税取消、大规模"以工补农",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逐渐成型,传统任务压力大幅减轻,压力型体制向"三治合一"体系的转变,行政化逻辑向公共服务逻辑的转变,成为乡村治理演变的必然趋势。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凡军   王鹏  
基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探寻城乡关系现代化转型具有重大意义。城乡关系现代化转型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蕴含的“融合共生”特质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构建了双中心意义的城乡关系。通过解构城乡发展中政策赋值、组织赋权、技术赋智的实践过程,发现城乡关系现代化转型表现为城乡结构一体化、要素均衡流动和功能差异化互补,并呈现了价值理性、结果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再生产过程。在逆差序理念、双中心发展与数字红利扩散的逻辑取向下,城乡关系转型的价值观从差序向逆差序转变,成效观从极化发展向合作生产转型,方法观从效率增利向效益共享转换,既建构了稳定有序的城乡关系秩序,亦充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更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智识。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廖宇翃  
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实践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拓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为统筹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即缩小农业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一是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对此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二是要增加农业增加值,发展现代农业,这方面,舒尔茨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提出的通过向农民投资来改造传统农业的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可行之路。农民获得足够多的知识和信息,无论对于发展现代农业,还是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非常重要,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宝  
我国物流发展正呈现出城乡"二元"形态,任由这种"二元"形态发展下去,并愈演愈烈,会导致严重的负面效应。国家应在巩固提升城市物流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并在统一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协调城市与农村物流发展,促进城乡物流联动,构建城乡一体化物流。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靳占忠  孙健敏  
在城乡二元分离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着隐忧: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取向。试从分析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入手,进一步分析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使得城乡二元结构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城乡二元结构促使高等教育的城市取向,高等教育的城市取向加剧城乡二元结构。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统筹城乡的高等教育发展策略:以促进农村发展和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为基石;以建立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支撑;以高等教育应肩负使命,超越城市取向为关键环节;以实现城乡高等教育的优势互补,共生共荣为落点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奚建武  
在市郊农村,由于在原有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嵌入了新的一元——外来移民,产生了原住民(主要是当地农民)与外来移民(主要是流动民工)之间的新二元差别,从而形成了当代中国城乡关系中特有的一种新型二元结构——"复合型二元结构"。这种新型二元结构一方面由于其普遍性和梯度型非连续分布,在现时期呈现出阶段性、长期性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其流动性、动态性、非稳定性的属性,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往往被忽略。尝试借助"复合型二元结构"概念分析城乡关系问题,揭示城乡关系变迁的新动力。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奚建武  
在城市郊区农村,由于在原有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嵌入了新的一元,产生了原住民(主要是当地农民)与外来移民(主要是流动民工)之间的新二元差别,从而形成了当代中国城乡关系中特有的一种新型二元结构——"复合型二元结构"。这种新型二元结构一方面由于其普遍性和梯度型非连续分布的客观存在,在现时期呈现出阶段性、长期性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其流动性、动态性、非稳定性的品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往往受到忽略。因此,本文尝试用"复合型二元结构"概念分析城乡关系问题,揭示城乡关系变迁的新动力。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高耿子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在不同城乡关系框架下,对工农关系的调整成效也存在巨大差异。城乡二元结构、过去城乡不平等关系、以及旧制度路径依赖,都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有阻碍作用和制约性。解决"三农"问题,要立足于城乡关系演进框架,既要破除长期"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制度路径依赖,又要逐步改变和破除二元分割的城乡关系,使城市资源可以流动到农村,真正支持农村农业发展。解决"三农"融资难的问题,除了正面考虑要求商业银行给"三农"提供更多融资机会,更要考虑如何遏制农村资金外流、农村金融非农化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