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01)
- 2023(1950)
- 2022(1494)
- 2021(1480)
- 2020(935)
- 2019(2284)
- 2018(2254)
- 2017(3460)
- 2016(2309)
- 2015(2723)
- 2014(2712)
- 2013(2359)
- 2012(2252)
- 2011(1908)
- 2010(2126)
- 2009(1597)
- 2008(1601)
- 2007(1381)
- 2006(1237)
- 2005(1161)
- 学科
- 教学(5134)
- 管理(3745)
- 理论(3687)
- 学法(3470)
- 教学法(3470)
- 济(3463)
- 经济(3454)
- 教育(3266)
- 学理(2870)
- 学理论(2870)
- 业(2512)
- 中国(2070)
- 企(1971)
- 企业(1971)
- 农(1851)
- 制(1412)
- 政治(1294)
- 业经(1290)
- 思想(1259)
- 研究(1236)
- 农业(1198)
- 思想政治(1187)
- 政治教育(1187)
- 治教(1187)
- 德育(1164)
- 财(1163)
- 工作(1154)
- 银(1149)
- 银行(1149)
- 行(1098)
- 机构
- 学院(25439)
- 大学(23845)
- 研究(8189)
- 职业(6851)
- 范(6343)
- 技术(6295)
- 师范(6279)
- 教育(6239)
- 管理(5993)
- 中国(5905)
- 济(5537)
- 江(5422)
- 京(5271)
- 经济(5204)
- 师范大学(5052)
- 科学(4944)
- 职业技术(4927)
- 技术学院(4820)
- 理学(4580)
- 州(4569)
- 理学院(4486)
- 中心(4303)
- 管理学(4286)
- 管理学院(4239)
- 所(3923)
- 北京(3525)
- 财(3465)
- 研究所(3462)
- 农(3154)
- 省(3093)
共检索到458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程良宏
"事实存在"的课程理解认为课程是既定的客观科学知识的文本事实,教师须忠实于课程知识授受;这一课程理解观尽管已遭到批判但依然影响制约着当下的课程理论研究和教师的课程实践。"实践生成"的课程理解认为课程是包含教师和学生在内的课程主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活动与经验,是在实践智慧主导下不断生成的实践活动。课程理解的"实践生成"转向,是超越"事实存在"课程理解观的偏狭桎梏,思考课程改革再出发的需要。
关键词:
课程理解 事实存在 实践生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郝文武
教育是通过教学形成人的活动。但教育形成人在不同时代和社会又有不同的认识理念和实践方式。教育本质的变化过程是从永恒不变的教育本体存在扩展为具有特定规定性的教育具体存在的过程,是教育主体确认自我价值和选择教育规律的建构性实践过程。
关键词:
教育本体存在 教育本质生成 教育建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丽华
教师的课程理解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课程理解是指教师基于自身的知能情意与思维方式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对课程现象、文本、事件等方面理解的过程。教师的课程理解有个人性、境域性、意义性等特点。从意义复原式课程理解转向意义创造式课程理解是教师课程理解的更深层次追求。
关键词:
教师课程理解 意蕴 转向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刚平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核心研究内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动逻辑。以知识与行动关系的视角来看,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结果性、适当性和体验性三种行动逻辑。三种行动逻辑的递进趋势表明,从把实践性知识作为教师行动的外部实在原因转向内在需要,从对教师实践的外部理解转向内部理解,实质是关于教师的自我认识与自身行动关系的理解转向,因而需要进一步探讨教师认识与行动的一致性问题、自我与他人的交互性问题以及理解与表达的基础性问题。
关键词:
实践性知识 行动逻辑 理解转向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士连 于泽元
知识生成作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课程的价值旨归,其内涵特质、生成机理及实践路径亟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丰富。从理论体系上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课程知识生成的核心要义在于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轴,明确知识生成的融合特征,厘清人才供需对接、产教交互赋能、学习场域跨界的生成机理。从实践层面上看,根本举措在于澄明知识构成的辩证主体,揭示知识生成的本质,建构知识生成与评价体系。
关键词:
产教融合课程知识 知识生成 产教融合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晓珍 王文权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单一化的问题。课程思政的三重属性,从不同层面全方位覆盖学生的思政教育,基于课程内在特征提取课程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与各类课程乃至校园生活融于一体,潜移默化地推进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成效。课程思政的成效在于它的可接纳性,实施的难点在于如何创造这种接纳性。其实践路径是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与校园生活相融合。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申么 申明浩 丁子家 吴非
凭借卓越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与各行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逐渐实现深度融合,这既为金融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契机,也隐含着一定的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拓展多元化金融需求,实现智能满足;提升银行业决策支持水平,实现数据驱动;助力定制设计与风险管理,实现金融服务精准化;引领银行业技术与管理风潮,推动技术与管理创新。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可能给银行业带来技术安全风险、成本衍生风险、决策引导风险、信息操纵风险、业务流程干扰风险、劳动力冲击风险和监管风险,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控。为此,需要夯实制度基础,构筑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促进银行业变革的安全防线;完善数字治理,提高银行业数据安全治理和风险防控能力;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优势,增强银行业务系统韧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徐学福
20世纪中期美国一些学者开始反思理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揭示它们造成的课程危机、专业教育信心危机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缺失,他们将研究焦点转向实践,倡导开展课程审议、教学反思以及案例的开发与教学,形成课程与教学研究中的理论失位与实践转向。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文静
学习是人类实践中一个核心问题 ,传统的学习理论关注学校情境中的学习 ,而缺乏习对非学校情境学习实践的理解。“理解实践”从活动与情境的视角来观察学习 ,提出了情境化学习理论 ,拓展了学习理论研究的范围 ,跨越了社会实践中“学习”与“参与”的巨大鸿沟 ,揭示了这一理论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姜美玲 王赛凤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作为实践者在具体教育情境里发现和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之中的意蕴的活动,它具有实践性、个人性、综合性、缄默性、情境性等特征;教师的形象、隐喻和信念是理解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基本术语;教师的个人生活史、学生时代的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经验等因素影响着实践性知识的形成。
关键词:
教师 实践性知识 形象 隐喻 信念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江云 文洁 彭瑶
[目的/意义]针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现实瓶颈问题及研究现状,尝试构建适切课程特点的,集细节切入与组织架构共生的课程思实施路径,为相关教学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从课程认同、教师素养、学习团队、边界意识、科研盲点及顶层设计等6个维度,微观与宏观结合,对其课程思政的路径进行了系统探索。具体实践进路为:重塑课程价值—涵养师资队伍—搞好教学团建—筑牢边界防线—扫除科研盲点—开对谋划方子。由此,整体架构得以勾勒:起点是课程认同,目标是育人生态,关键是师资团队,重点是素养培育。[结果/结论]“创设情境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能在任务驱动中不自觉实现思政教育;“扫除科研盲点”,有利于克服学术误区,培育科学素养;师资队伍涵育与边界意识培养能促进育人生态建设,为相关课程思政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信息素养教育 课程思政 生成逻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屠莉娅
课程政策从来都不是静止的,政策的文本形态仅仅呈现了政策的初始意图,但实际的课程政策是在课程行动中伴随着政策主体与政策情境的变迁而不断变更并被重新建构的。本研究聚焦于课程政策动态生成的属性,从政策空间转移和政策主体情境化认知两个层面探讨了课程政策在实践中生成与演进的机制,并提出未来的课程政策研究要更加关注"行动的政策",不断拓展课程政策研究的空间,重构课程政策与课程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
课程政策 政策情境 课程决策 课程实践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群建 赵秀艳
文章基于“互联网+教育”,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以下简称“会计专业”)为例,探索了针对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学习者的“顶岗实习生成课程”开发模式和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采用了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经过两轮迭代研究形成了体现成人高等教育学习者特点和满足他们实习学习要求的顶岗实习生成课程开发模式;模式中的“课程准备/预设”“课程活动/设计”“课程实践”等阶段,发挥了正在职业岗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成人学习者的作用,形成了“师生共建”的开发特点;课程实施的“圆桌探究任务驱动式”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了传统实习中的“师带徒”的探究式学习过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肖思汉
科学素养是科学与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但关于它究竟"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学界一直众说纷纭。美国科学教育在经历了知识习得、技能训练、本质理解、价值意识、社会参与、身份认同、读写本义等诸多观念之间的争论后,呈现出一种从"职业科学"转向"日常实践"的趋势,尤其明显地表现在2011年发布的《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中。这一"日常实践"的科学素养观强调科学理论与方法、认识论框架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以及为解决日常问题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在这种观念下,科学教育应促进学生对科学认识论的深入理解,帮助学生在日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