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18)
- 2023(3908)
- 2022(2703)
- 2021(2510)
- 2020(1718)
- 2019(3751)
- 2018(3394)
- 2017(5548)
- 2016(3090)
- 2015(3573)
- 2014(3665)
- 2013(3406)
- 2012(3158)
- 2011(2710)
- 2010(2747)
- 2009(2523)
- 2008(2524)
- 2007(2264)
- 2006(1942)
- 2005(1807)
- 学科
- 济(14343)
- 经济(14330)
- 农(10059)
- 业(8245)
- 业经(7875)
- 农业(7517)
- 管理(6757)
- 企(6522)
- 企业(6522)
- 中国(6130)
- 农业经济(4950)
- 地方(4564)
- 方法(4175)
- 发(4127)
- 理论(3998)
- 发展(3876)
- 展(3871)
- 文化(3757)
- 财(3710)
- 教育(3658)
- 建设(3425)
- 产业(3212)
- 和(2845)
- 经济建设(2764)
- 工作(2671)
- 学(2496)
- 制(2439)
- 教学(2429)
- 策(2283)
- 收入(2272)
- 机构
- 学院(46697)
- 大学(44821)
- 济(15605)
- 研究(15433)
- 管理(15219)
- 经济(15120)
- 理学(12870)
- 理学院(12672)
- 管理学(12424)
- 管理学院(12313)
- 中国(10459)
- 京(9261)
- 范(9252)
- 师范(9214)
- 科学(8846)
- 财(7781)
- 江(7569)
- 师范大学(7390)
- 农(7177)
- 所(6951)
- 中心(6794)
- 教育(6394)
- 研究所(6214)
- 州(6068)
- 财经(5868)
- 北京(5653)
- 院(5585)
- 职业(5492)
- 业大(5426)
- 经(5282)
- 基金
- 项目(30102)
- 研究(25841)
- 科学(24064)
- 基金(20579)
- 社会(17251)
- 家(17090)
- 国家(16828)
- 社会科(16127)
- 社会科学(16124)
- 科学基金(14387)
- 省(12369)
- 教育(12122)
- 编号(11576)
- 基金项目(10236)
- 成果(10170)
- 划(10018)
- 课题(8566)
- 年(7727)
- 发(7323)
- 国家社会(7047)
- 资助(6970)
- 重点(6924)
- 规划(6817)
- 项目编号(6758)
- 自然(6756)
- 性(6717)
- 自然科(6582)
- 自然科学(6581)
- 自然科学基金(6463)
- 发展(6318)
共检索到735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余永林
宋代蓝田吕氏乡约,作为一种地方的实验经过朱熹的改良完善,引起理学家的高度重视,尽管在元代的影响中断,明清两朝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不断的演进和转变。民国时期梁漱溟先生是乡村建设理论的引导人,他理想中的乡村社会组织便是古代的乡约制度,他以陆世仪《治乡三约》为典范,试图去实现吕氏乡约的那种士人理想。今天浙江的文化礼堂建设,某种意义上其精神气质与乡约乡建有相通之处,即通过重新安排乡村的文化秩序来塑造乡民的心灵秩序,而乡约乡建的成败得失无疑会启发我们对文化礼堂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
乡约 乡建 文化礼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云峰 吴越
本文试图探讨乡村治理文化逻辑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变迁,这套逻辑包含了属阴的宗教信仰和属阳的儒家伦理规范两个面向。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存在一阴一阳两个操作系统,阳面是儒家伦理,阴面则是神道设教;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的内在一致性构建了一种阴阳和合的治理秩序,并促成了贯穿国家与乡村的教化之治。而在现代中国,现代化使得神道设教基本崩解,乡村治理体系从阴阳和合到阴阳二分,这也成为当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之一。为此,国家尝试以产业化、非遗化和场所合法化等制度性方式重新吸纳民间信仰;与此同时,地方社会自发的民间信仰复兴也有效地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文化资源,其关键在于这种复兴所激发的地方自主性正是乡村共同体形成内生秩序的基础。本文认为,乡村治理应当继续赋予民间信仰等乡土文化发展的空间,从而发挥其低成本治理优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云峰 吴越
本文试图探讨乡村治理文化逻辑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变迁,这套逻辑包含了属阴的宗教信仰和属阳的儒家伦理规范两个面向。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存在一阴一阳两个操作系统,阳面是儒家伦理,阴面则是神道设教;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的内在一致性构建了一种阴阳和合的治理秩序,并促成了贯穿国家与乡村的教化之治。而在现代中国,现代化使得神道设教基本崩解,乡村治理体系从阴阳和合到阴阳二分,这也成为当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之一。为此,国家尝试以产业化、非遗化和场所合法化等制度性方式重新吸纳民间信仰;与此同时,地方社会自发的民间信仰复兴也有效地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文化资源,其关键在于这种复兴所激发的地方自主性正是乡村共同体形成内生秩序的基础。本文认为,乡村治理应当继续赋予民间信仰等乡土文化发展的空间,从而发挥其低成本治理优势。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欢 巩前文
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保障。乡村文化振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文化振兴有其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但在党组织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农耕文化保护、社会风气治理、文化主体性培育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鉴于此,要锚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蓄力的发展方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主体层面提出相应的现实对策,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欢 巩前文
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保障。乡村文化振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文化振兴有其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但在党组织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农耕文化保护、社会风气治理、文化主体性培育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鉴于此,要锚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蓄力的发展方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主体层面提出相应的现实对策,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程莉 刘志文
推进农业现代化,既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主渠道,又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路径。本文从农业现代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内在逻辑出发,然后基于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了农业现代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性,而且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与财政支农比重的提高也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旎娜
目前农村文化礼堂研究讨论重点是礼堂本身,不涉及文化重建和民间艺术传承过程中的礼堂建设。农村民间艺术虽然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但是其凝聚农民精神力量,反映了其思想和价值观,兼具认知教化、记忆传承和娱乐审美等多重社会功能。因此,结合绍兴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现有经验,从重塑主体、拓展空间、服务下乡、传承再造和深挖价值等重构民间艺术资源,探索农村文化礼堂的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洪海
城乡商贸融合发展不仅是一种服务方式,其更是一种治理模式,城乡商贸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从乡村振兴战略、商业资源配置、二元经济结构出发,探究了城乡商贸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并基于企业、行业、政府三个维度构建了城乡商贸融合发展路径。
关键词:
城乡商贸融合 内在逻辑 对策研究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周慧 方城钧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城乡关系演变新的阶段,是新中国70多年党和人民摆脱贫困、推动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也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以及中国城乡发展的伟大实践,从城乡要素配置、产业协同、文明普及、空间融合四个方面阐释城乡融合的科学内涵,深入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公平与效率三个维度,对城乡融合与城乡一体化进行理论辨识。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城乡融合 城乡一体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京祥 姜克芳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城镇化阶段的转型及消费社会的来临,各种情怀推动下、各种形式的"乡建运动"正在各地广泛发生并渐成热潮。本文从资本实现空间生产的批判性视角切入,将当前的乡建热潮视作为资本循环过程中对"消费性建成环境"的主动营造,在此过程中,通过打造符号化的乡村空间来获取"垄断地租"是资本快速增值的内在逻辑。在资本力量的扭曲下,许多乡建活动导致了主题乐园化、过度商业化、乡村绅士化、价值逐利化等趋势。基于此,文章提出要剖析当前乡村建设热潮背后的资本动机与运作逻辑,节制资本的无限渗透;并认为活化乡村自身的资源禀赋,规范工商资本进入乡村的方式,促进现代产业资本与乡村内生转型的有机融合,才是至关中国未...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新武 梁海凤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面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驱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引擎,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赋能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以数字技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率、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的价值逻辑,以数字技术提升政府决策能力、简化政务流程、向乡村社会赋权增能、催生数字村民的技术逻辑和在国家制度框架内基于具体制度规范的精准设计予以确认与保障的制度逻辑,共同构成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由于乡村治理主体认知偏差、数字弱势群体被边缘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平台应用和智慧农业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了数字技术高效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因此,需要从理念层面、应用层面、硬件层面、物质层面、保障层面推进优化路径,以确保数字技术有效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森 邓峰
乡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高阶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破解现代化与乡村衰败之间悖论的必由之路。以农民为主要创作者、以农业农村为核心元素的“三农”短视频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重塑农业、农村和农民,在乡村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潜在效能。在梳理明确乡村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基本要义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三农”短视频赋能乡村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内在逻辑与提升路径。研究发现,“三农”短视频对乡村现代化的赋能主要表现为驱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向乡村汇聚,主要源于“三农”短视频的就业创造效应、潜能释放效应、叙事窗口效应和全景敞视效应,赋能效应的进一步发挥需要“三农”短视频扩展应用场景、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创作质量和加强行业监管。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海娟
近年来,乡村治理被卷入系统性、结构性的形式主义困境当中,这与乡村治理转型有关。随着国家向农村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既有的结果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农村基层管理的需要。地方政府遵循工具理性,采取以行政规则为基础、以合规化为目标和以痕迹管理为手段的过程管理方式,推动乡村治理规则从社会规则向行政规则转变。以行政规则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与非程式化、复杂化的乡村治理事务不适配,导致乡村治理形式化、繁琐化和形式主义内卷化困境。破解乡村治理形式主义顽疾要在资源下乡背景下实现基层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均衡,构建复合规则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军亚 张鑫
从脱贫到振兴的乡村发展战略,本质上是一项国家发动的政治工程。它由中国建设现代国家的“历史前提”所规定,内生于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内容和进程。国家在这一社会工程中的制度安排及其行动,体现了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内生责任:它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所决定,并在“人民认同”中获得国家的治理效能。这一政治工程体现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逻辑:它不仅要建立一个现代国家的政权体系,还要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改变旧的经济社会结构,实现乡村社会的发展,将国家政权体系建立在与之匹配的现代社会的基础之上。只有提升到国家这一最重要的政治组织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并从其重要性中解读这一工程成功的政治逻辑,才能深化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并以此来提高实践中的政治站位。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内生责任 现代国家建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军亚 张鑫
从脱贫到振兴的乡村发展战略,本质上是一项国家发动的政治工程。它由中国建设现代国家的“历史前提”所规定,内生于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内容和进程。国家在这一社会工程中的制度安排及其行动,体现了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内生责任:它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所决定,并在“人民认同”中获得国家的治理效能。这一政治工程体现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逻辑:它不仅要建立一个现代国家的政权体系,还要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改变旧的经济社会结构,实现乡村社会的发展,将国家政权体系建立在与之匹配的现代社会的基础之上。只有提升到国家这一最重要的政治组织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并从其重要性中解读这一工程成功的政治逻辑,才能深化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并以此来提高实践中的政治站位。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内生责任 现代国家建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