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53)
- 2023(6028)
- 2022(4918)
- 2021(4733)
- 2020(3699)
- 2019(8608)
- 2018(8239)
- 2017(14777)
- 2016(7809)
- 2015(9102)
- 2014(8740)
- 2013(9093)
- 2012(8629)
- 2011(8336)
- 2010(8092)
- 2009(7641)
- 2008(7613)
- 2007(6677)
- 2006(6063)
- 2005(5647)
- 学科
- 济(42219)
- 经济(42174)
- 业(19146)
- 管理(18534)
- 中国(17071)
- 方法(16058)
- 农(15897)
- 数学(14219)
- 数学方法(14159)
- 企(12474)
- 企业(12474)
- 农业(11255)
- 贸(10129)
- 贸易(10121)
- 易(9977)
- 业经(9884)
- 财(9082)
- 制(8190)
- 发(7822)
- 学(7659)
- 地方(6952)
- 发展(6691)
- 展(6668)
- 银(6655)
- 人口(6651)
- 银行(6648)
- 行(6521)
- 融(6371)
- 金融(6368)
- 关系(6174)
- 机构
- 大学(129556)
- 学院(124675)
- 济(63064)
- 经济(62220)
- 研究(50522)
- 管理(43116)
- 中国(39071)
- 理学(36539)
- 理学院(36064)
- 管理学(35670)
- 管理学院(35410)
- 京(28105)
- 财(28083)
- 科学(26512)
- 所(25188)
- 研究所(22786)
- 财经(22550)
- 经济学(22460)
- 中心(20814)
- 经(20783)
- 经济学院(20159)
- 范(18687)
- 师范(18615)
- 北京(18549)
- 农(17585)
- 院(17120)
- 财经大学(16782)
- 江(16645)
- 科学院(15578)
- 社会(15516)
- 基金
- 项目(78062)
- 科学(63219)
- 基金(60620)
- 研究(59983)
- 家(52773)
- 国家(52348)
- 科学基金(43968)
- 社会(42928)
- 社会科(40711)
- 社会科学(40702)
- 基金项目(30645)
- 教育(26666)
- 省(25168)
- 资助(24589)
- 自然(24424)
- 自然科(23878)
- 自然科学(23873)
- 自然科学基金(23498)
- 划(22899)
- 编号(22127)
- 国家社会(19913)
- 成果(19812)
- 部(19721)
- 中国(19639)
- 重点(17843)
- 教育部(17527)
- 发(17510)
- 人文(16224)
- 社科(16103)
- 课题(15766)
共检索到1969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吕利丹 王涵 谢东虹
人口低空间流动性是数千年乡土中国的人口特征。过去40年,我国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从很少迁移的"乡土中国"向大规模、高频率迁移的"迁徙中国"转变的过程,迅速实现了向大规模、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全员迁移流动的转变。从乡土时代向迁徙时代的转变能够在短短40年内得以实现,有其内在机制,如土地制度改革、人口结构变化、市场经济发展和政策松动等,这些因素将使人口高空间流动性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得以保持。为了有效解决快速迁移转变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问题,21世纪以来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要继续坚持。同时,相关的文化建设和文化适应具有重要作用,要从几千年与乡土中国相适应的"静文化"逐步向与迁徙中国相适应的"动文化"转变。
关键词:
乡土中国 迁徙中国 人口迁移转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谢东虹 吕利丹
从人口转变的历史过程来说,人口转变经历了从以死亡率下降为主导到以生育率下降为主导,再到以人口迁移和流动为主导的变化过程。当死亡率和生育率均已下降到很低水平时,人口迁移和流动就自然而然地步入人口舞台的中央,成为影响人口形势的关键因素(顾宝昌,2010)。然而,经典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正河 谭向勇
本文力图研制出一个普遍适用的框架,以涵盖中国的乡城人口迁移;从公理出发,演绎出一些关于迁移决定、迁移规模、迁移流向及迁移者特点的一些理论观点;着墨研究了乡城人口的准城市化状态以及这种状态对城乡建设的双刃剑效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吴丽丽
本文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了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的关系。通过比较农村本地人口、城市本地人口和流动迁移人口三个人口群体在生育率上的差异,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流动迁移对生育率有着非常显著影响,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不仅显著低于农村本地人口,而且也低于城市本地人口;远期流迁人口的生育率要低于近期流迁人口的生育率。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的关系出现了与已有的迁移生育率理论的不一致。1990年代中国的迁移生育率发生了转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谭晓青
解放以来,随着工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内地、边疆和沿海地区涌现出许多新的城镇。尤其近几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农村经济繁荣,市场活跃,乡镇企业大发展,促进了小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表明,到1984年底,市镇总人口已增加到32723万人。与1982年相比,短短的三年里,城市人口共增加了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鲍曙明,时安卿,侯维忠
文章根据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和历次人口调查资料,对过去50年间的人口分布及各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形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作者采用RobertoBachi的迁移人口偏好指数研究省际人口迁移及西部和其他地区人口迁移的形态变化,并根据一些选择因素,如迁移距离、本地人口、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投资、工业结构、就业率及失业率、政府政策、自然资源与环境、教育和其他一些地区性社会经济要素,建立Narayana人口迁移的修正模型,并简要讨论了与中国西部大开发和入口迁移相关的一些政策措施。
关键词:
人口迁移 西部开发 区域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云彦,陈金永
当代中国人口的省际迁移是一个引人注目而又有几分扑朔迷离的问题。由于省际迁移的距离长,对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影响很大,同时人口省际迁移是平衡地区生产力布局的重要途径,对几十年来中国的工业、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楠 王钦敏 林宗坚
文章提出了人口经济压力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人口经济压力做出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中国各个省市分为3种类型。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作者认为当代中国人口迁移与人口经济压力指标有密切关系,说明随着中国人口迁移环境的宽松,影响中国人口迁移的因子不只限于失业—就业之中。文章给出了中国人口迁移与经济系统关系数学模型,该模型可以为定量分析人口迁移规律、区域人口预测等研究提供思路。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云彦,陈金永,刘塔
为了研究迁移过程的决定因素,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模型。通常采用的迁入模型或迁出模型往往都有其局限性。本文通过建立多区域迁移模型,引入行为变量,用以分析中国人口迁移的决定因子并考察户口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省际迁移的诸多特征如迁移选择性、区域模式、动力机制等均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距离、人口与经济变量起主要作用,这与整个改革的市场化取向是一致的。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段敏芳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迁移率达9.74%,人口流动率达12.33%。人口的迁移流动,以经济因素为主,以女性为多,且迁移流动者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其他人口。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迁移。按城市化发展规律,城镇化发展需要的新增人口数量,低于农村人口外出迁移数,农村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为了实现人口顺利迁移流动,需要相应的配套策略。
关键词:
人口迁移流动 城市化 迁移预测 迁移战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本文利用 2 0 0 0年五普数据 ,根据户记录的有关信息 ,证明了家庭迁移是我国 1 990年代人口迁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且目前的家庭迁移是以核心家庭的迁移为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 ,利用罗吉斯蒂回归分析了家庭特征对于家庭迁移的影响作用。分析表明 ,除了家庭特征以外 ,户主的个人特征在家庭迁移中同样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家庭户 户主 人口迁移 家庭迁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唐家龙 马忠东
人口迁移的选择性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文章利用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重点考察了1990年代后期在转型社会中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问题。研究表明,中国人口迁移具有较强的年龄选择性和教育选择性,但青年迁移者中,女性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且呈现出高于男性迁移风险的态势。同时,户籍制度是影响迁移决策和决定迁移类型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三大人口变动之一的人口迁移,也伴随国家的艰难探索走过了70年历程。回顾人口迁移的发展,大致可以1978年为界划分为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40年两个阶段。两个阶段主要受经济体制及改革开放的影响,人口迁移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户籍制度自1958年出台,一直作为人口迁移的桎梏制约着人口迁移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在城市没有户口也可以生存的条件,使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推动了人口城市化快速发展,创造了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户籍制度仍制约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使其只能是"不完全"迁移及"半"城市化,并同时造成了严重的农村"三留守"人口问题。彻底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才能更好地实现人口迁移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潘泽瀚
人口迁移在三大人口变动中最活跃,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然而,文章通过对省际人口迁移规模分布、迁移强度分布、人口迁移流分布的考察,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省际人口迁移分布具有明显的顽健性。胡焕庸线历时8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频繁的人口迁移仍未能改变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影响其稳定性。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及胡焕庸线,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固定不变的第一自然;人口迁移分布的顽健性与第一自然的决定作用密切相关。只要第一自然不变化,中国的人口分布及胡焕庸线就会保持高度稳定,人口迁移分布也不太可能失去顽健性而导致中国人口分布基本格局及胡焕庸线的改变。
关键词:
顽健性 人口迁移 人口分布 胡焕庸线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舒志武 袁炎林
想家 ,思乡 ,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它深深的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 ,时时刻刻表露在我们的言行上 ,但前贤时彦似乎尚无学术的讨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后认为 :传统的农耕文明使中国人不愿意背井离乡 ;浓厚的亲情伦理使中国人不忍心背井离乡 ;缺乏探险精神使中国人不敢背井离乡 ;体质上的相对虚弱使中国人不能背井离乡。一旦不得不离开 ,就会情不自禁地思井怀乡。
关键词:
乡土情结 农耕文明 亲情伦理 传统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