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19)
2023(5040)
2022(3970)
2021(3823)
2020(2890)
2019(6833)
2018(6352)
2017(11132)
2016(5707)
2015(6708)
2014(6358)
2013(6633)
2012(6295)
2011(6065)
2010(5768)
2009(5396)
2008(5208)
2007(4245)
2006(3806)
2005(3544)
作者
(16019)
(13578)
(13549)
(12969)
(8672)
(6430)
(6007)
(5326)
(5303)
(4903)
(4606)
(4498)
(4449)
(4290)
(4228)
(4220)
(4008)
(3953)
(3766)
(3510)
(3480)
(3189)
(3168)
(3089)
(3066)
(3025)
(2883)
(2821)
(2715)
(2696)
学科
(32868)
经济(32841)
方法(13191)
中国(12909)
(12518)
数学(12464)
数学方法(12435)
(12286)
管理(12164)
(8718)
贸易(8712)
(8626)
农业(8576)
业经(7767)
(7483)
企业(7483)
(6604)
(6220)
发展(5695)
(5692)
(5433)
关系(5195)
(5109)
(4984)
银行(4984)
农业经济(4943)
(4928)
(4788)
金融(4787)
地方(4785)
机构
大学(90870)
学院(88287)
(48965)
经济(48440)
研究(37921)
管理(31284)
中国(30135)
理学(26963)
理学院(26632)
管理学(26396)
管理学院(26216)
(19821)
(19714)
科学(19379)
(18315)
经济学(17569)
研究所(16807)
财经(16141)
经济学院(15866)
中心(15761)
(15120)
(13408)
(13329)
北京(13189)
财经大学(12211)
科学院(12137)
(11669)
师范(11614)
社会(11562)
研究中心(11420)
基金
项目(59328)
科学(48254)
基金(47015)
研究(44859)
(41357)
国家(41082)
科学基金(34525)
社会(32813)
社会科(31218)
社会科学(31214)
基金项目(23733)
教育(19361)
自然(19317)
资助(19264)
自然科(18914)
自然科学(18909)
自然科学基金(18622)
(18320)
(16894)
中国(16456)
国家社会(15749)
编号(15604)
(15316)
重点(13695)
(13676)
教育部(13490)
成果(13124)
人文(12314)
社科(12292)
重大(12238)
期刊
(52278)
经济(52278)
研究(30967)
中国(18410)
(15263)
科学(13765)
(13158)
学报(12838)
管理(11438)
农业(11141)
大学(10576)
学学(9972)
经济研究(9952)
财经(8712)
(8489)
(8444)
金融(8444)
世界(8400)
国际(7747)
(7723)
问题(7361)
业经(7178)
教育(6297)
(6028)
技术(5617)
社会(4514)
技术经济(4479)
经济问题(4475)
资源(4314)
统计(4234)
共检索到1355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焦长权  
21世纪的头二十年,中国经历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剧烈的城镇化进程,由乡土中国迈向了城乡中国。由于大规模流动人口长期“候鸟式”地在城乡之间徘徊,他们只是在就业和经济收入上挣脱了土地和农业,却未能真正在城市中落地扎根,因此中国城镇化仍然只基本走完了上半程。未来的很长时期,中国将经历城镇化的下半程:大规模农民工将逐步回归家乡,在家乡的城乡社会空间体系中重新扎根下来,这将重构一个以县域为中心的新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中国城镇化的上半程是挣脱乡土的过程,下半程的主题则是回归乡土,这一历史进程是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的一次巨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焦长权  
21世纪的头二十年,中国经历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剧烈的城镇化进程,由乡土中国迈向了城乡中国。由于大规模流动人口长期“候鸟式”地在城乡之间徘徊,他们只是在就业和经济收入上挣脱了土地和农业,却未能真正在城市中落地扎根,因此中国城镇化仍然只基本走完了上半程。未来的很长时期,中国将经历城镇化的下半程:大规模农民工将逐步回归家乡,在家乡的城乡社会空间体系中重新扎根下来,这将重构一个以县域为中心的新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中国城镇化的上半程是挣脱乡土的过程,下半程的主题则是回归乡土,这一历史进程是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的一次巨变。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刘守英  
土地制度是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性安排。过去40年,土地制度的独特安排与变革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结构变革的发动机,由此形成的"以地谋发展模式"又成为拖累经济转型的重要制度性障碍。随着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平台,结构变革转向城乡互动,土地制度的不适应性凸显,必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告别以地谋发展,以土地结构优化促进结构改革,推进以集体地权制度和宅基地制度为核心的农村土地改革。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刘守英  
土地制度是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性安排。过去40年,土地制度的独特安排与变革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结构变革的发动机,由此形成的"以地谋发展模式"又成为拖累经济转型的重要制度性障碍。随着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平台,结构变革转向城乡互动,土地制度的不适应性凸显,必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告别以地谋发展,以土地结构优化促进结构改革,推进以集体地权制度和宅基地制度为核心的农村土地改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守英  王一鸽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百年结构转变及其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与乡村制度变革,得出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在城乡中国阶段,一方面是农民的高度异质化及其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分野,农二代引发代际革命,农业走向劳动集约和多功能化;另一方面是要素在城乡间配置活跃,城乡分工与融合增强,乡村在分化的同时也迈向业态、产业、功能多样化。在历史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城乡中国"有必要成为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任何基于"乡土中国"或"城市中国"的公共政策都不利于中国完成伟大的转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方李莉  
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是一个以乡村文明为主导的国家,那个时候的中国乡村是富足的。80年前,费孝通先生到他家乡的开弦弓村做考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历史上,江村的农民并不是全靠农田来维系生计的,他们有很发达的手工业,他们所生产的生丝和生丝原料,并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用来做外贸商品的。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海运畅通,江村的土丝可以一直运到海外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方李莉  
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是一个以乡村文明为主导的国家,那个时候的中国乡村是富足的。80年前,费孝通先生到他家乡的开弦弓村做考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历史上,江村的农民并不是全靠农田来维系生计的,他们有很发达的手工业,他们所生产的生丝和生丝原料,并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用来做外贸商品的。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海运畅通,江村的土丝可以一直运到海外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方李莉  
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是一个以乡村文明为主导的国家,那个时候的中国乡村是富足的。80年前,费孝通先生到他家乡的开弦弓村做考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历史上,江村的农民并不是全靠农田来维系生计的,他们有很发达的手工业,他们所生产的生丝和生丝原料,并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用来做外贸商品的。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海运畅通,江村的土丝可以一直运到海外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饶旭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传统农村"乡土社会"迅速转向"新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具有乡土依赖、聚村而居、家族归属等显著特点。在向"新乡土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居民的乡土依赖性降低、乡土意识逐渐式微、家庭规模小型化且发生了功能转向。这一社会转型过程是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前提。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苗海民  朱俊峰  
本文基于新家庭经济学相关理论,构建了中国农村家庭半工半耕生产模式下的土地流转微观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的数据,对农村家庭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的最新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依然是土地流转的基本动力。在城乡中国背景下,农村家庭形成了代际分工式半工半耕生产模式和代际接力式市民化模式,家庭非农就业结构抑制了土地流转。利用工具变量将本地非农就业机会与市民化压力纳入分析框架后,农村家庭非农就业结构对土地流转的抑制作用更大。本文提出,在现阶段的制度和经济环境下,城乡要素市场发展面临着结构性矛盾,需在劳动力市场和土地流转市场着力推动联动式改革,释放制度改革红利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舒志武  袁炎林  
想家 ,思乡 ,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它深深的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 ,时时刻刻表露在我们的言行上 ,但前贤时彦似乎尚无学术的讨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后认为 :传统的农耕文明使中国人不愿意背井离乡 ;浓厚的亲情伦理使中国人不忍心背井离乡 ;缺乏探险精神使中国人不敢背井离乡 ;体质上的相对虚弱使中国人不能背井离乡。一旦不得不离开 ,就会情不自禁地思井怀乡。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周亚  李旺  
村史馆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一般意义上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某些特点与功能,同时又具有独立性。村史馆的价值主要包括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并具体表现为收藏与展陈、教育与娱乐、保存与传承、公共空间、认同构建、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功能。其中,文化价值是其核心价值,社会价值是衍生价值,经济价值是附加价值。应着力发挥村史馆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开发其经济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根达来  
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把握乡村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乡村社会研究或农村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6)。由此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概括为"乡土社会",即"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也就是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或不同于"法理社会"的"礼俗社会"~([1]9)。乡土中国一直是理解和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和视角,而且也成为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范式之一。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吕利丹  王涵  谢东虹  
人口低空间流动性是数千年乡土中国的人口特征。过去40年,我国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从很少迁移的"乡土中国"向大规模、高频率迁移的"迁徙中国"转变的过程,迅速实现了向大规模、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全员迁移流动的转变。从乡土时代向迁徙时代的转变能够在短短40年内得以实现,有其内在机制,如土地制度改革、人口结构变化、市场经济发展和政策松动等,这些因素将使人口高空间流动性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得以保持。为了有效解决快速迁移转变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问题,21世纪以来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要继续坚持。同时,相关的文化建设和文化适应具有重要作用,要从几千年与乡土中国相适应的"静文化"逐步向与迁徙中国相适应的"动文化"转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包艳杰  
在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概念里,人们读出了“土”的重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费孝通所说的“土”是进入农业生产的土,是包含了水肥、有着丰产能力的土。土壤的理化性质不同,适宜的植物各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农民祖祖辈辈在土地上劳动,靠土吃饭,为了从土壤中获得生存,民间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性为核心的传统土壤认知体系。在农田的营造过程中,治水是一项核心内容。那么围绕这项劳动不同地方的人们获得了各异的“共同领会”,继而在定居的家园中认同了“自我”,区分了“他者”,但不同文化类型中的人地连接仍是紧密的。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土分离日益成为一种乡村事实,这样的时代背景,不断促使时人去重读乡土中国,并深思其中的文化意义和时代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