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28)
2023(5934)
2022(4982)
2021(4757)
2020(4056)
2019(9230)
2018(9154)
2017(18778)
2016(9810)
2015(10966)
2014(10882)
2013(10885)
2012(9949)
2011(9041)
2010(9299)
2009(8682)
2008(8738)
2007(8294)
2006(7727)
2005(6914)
作者
(26786)
(23305)
(22726)
(21452)
(14300)
(11151)
(10233)
(8801)
(8743)
(8036)
(7847)
(7694)
(7201)
(7128)
(7054)
(6711)
(6596)
(6581)
(6473)
(6435)
(5669)
(5668)
(5643)
(5390)
(5346)
(5194)
(5118)
(4993)
(4610)
(4575)
学科
(52218)
经济(52171)
(44502)
(40883)
农业(29491)
管理(24575)
(20371)
企业(20371)
方法(15558)
数学(14302)
数学方法(14230)
业经(13709)
(12367)
中国(12030)
(11743)
(10484)
(10007)
农业经济(9898)
地方(9613)
发展(9167)
(9166)
(9101)
农村(9092)
(7746)
土地(7471)
收入(7361)
体制(7262)
(7230)
贸易(7226)
(7097)
机构
学院(143258)
大学(139206)
(67940)
经济(66831)
管理(58204)
理学(50398)
理学院(49989)
管理学(49380)
管理学院(49126)
研究(48441)
(43306)
中国(38853)
农业(32486)
(29841)
(27814)
业大(26511)
科学(26345)
(24221)
财经(23395)
中心(23243)
(22032)
研究所(21484)
(21441)
经济学(19750)
农业大学(19722)
经济管理(19031)
经济学院(17861)
北京(17072)
(17019)
财经大学(16986)
基金
项目(92012)
科学(73590)
研究(70666)
基金(68622)
(59401)
国家(58410)
科学基金(50207)
社会(47704)
社会科(44854)
社会科学(44838)
基金项目(36843)
(35921)
自然(30268)
教育(30200)
编号(29700)
自然科(29562)
自然科学(29556)
自然科学基金(29055)
(28784)
资助(27100)
(26741)
成果(23399)
(21806)
(20737)
国家社会(20006)
重点(19653)
(19202)
(18976)
人文(18838)
(18798)
期刊
(84590)
经济(84590)
(50284)
研究(42604)
农业(33750)
中国(29221)
(21861)
科学(20089)
业经(19811)
学报(19732)
(18086)
金融(18086)
管理(17362)
大学(16699)
学学(16181)
(15277)
农村(13718)
(13718)
农业经济(13627)
问题(12962)
财经(11227)
世界(11169)
经济研究(10595)
技术(10376)
(9624)
经济问题(9365)
农村经济(9138)
教育(8970)
(8763)
社会(7983)
共检索到2213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燕  叶敬忠  胡晓江  
作者通过对重庆市阳县凤镇马村农民工家庭购房过程的质性研究发现,集镇优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集镇的发展潜力、村庄内部带动和亲戚互助是促使农民工早期到集镇建房的主要原因。以集镇房子为关键因素的婚姻交换、村庄内部愈演愈烈的攀比、城乡公共资源"马太效应",以及政府对到集镇购房的倡导和补贴,是后来农民工家庭到集镇购房的主要原因。从主动投资到被动选择,由争着在农村盖楼演变为抢着到集镇购房,这种大跃进式的城镇化和攀比式的集镇购房热带来了诸多的问题,这背后实际上离不开国家城镇化发展政策的推动和现代性与城市对乡村共同体的霸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祝仲坤  冷晨昕  
本文着眼于农民工城镇购房意愿,首先剖析农民工城镇购房意愿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随后基于CSS2011数据,运用Logit模型展开实证分析,最后利用Ologit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农民工的购房意愿呈下降趋势。收入水平越高、受教育水平越高、工作所需专业技能越高的农民工购房意愿更强。雇主/老板、拥有城镇医疗保险、对城市认同感更强的农民工更希望在城镇购房,而家中有人务农则对购房意愿存在明显的负向影响。本文指出应当以侧重支持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强化农民工城市社会保障、固化农村权益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祝仲坤  冷晨昕  
本文着眼于农民工城镇购房意愿,首先剖析农民工城镇购房意愿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随后基于CSS2011数据,运用Logit模型展开实证分析,最后利用Ologit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农民工的购房意愿呈下降趋势。收入水平越高、受教育水平越高、工作所需专业技能越高的农民工购房意愿更强。雇主/老板、拥有城镇医疗保险、对城市认同感更强的农民工更希望在城镇购房,而家中有人务农则对购房意愿存在明显的负向影响。本文指出应当以侧重支持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强化农民工城市社会保障、固化农村权益,推动农民工"带资进城"等为抓手,"匹配"农民工城镇购房的意愿与能力,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成斌  周兵  
文章使用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统计发现,流动半径超出县域以外的外出农民工选择回流自建住房的比例为47.6%,选择异地购房与就地购房的比例分别为30.2%和22.2%。因此新型城镇化理论应以"回流自建住房、异地购房、就地购房"的三元概念替代"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概念。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表明,在影响异地与就地购房选择的因素中,异地购房受到的干扰因素更为复杂。统计数据同时还显示,"拉力"因素对就地和异地购房的影响均远高于"推力"因素。城镇"拉力"占据主导地位表明,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应更多关注影响城镇"拉力"的因素,减少将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等农村因素与城镇化进程相"挂钩"或"捆绑"。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欣桐  易成栋  
“全面二孩”政策颁布后,中国家庭在生育行为上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但“全面二孩”政策在现实中遇冷,并未达到理想预期。同时,房价快速攀升也带来收入与住房不平等问题。收入与住房不平等是否会带来生育不平等,这是一个在文献中鲜被关注却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首先,本文通过建立生命周期模型与数值模拟发现,低收入家庭无法承担孩子的养育成本以及住房购买费用,既生不起孩子也买不起房子;中等收入家庭因高昂的孩子养育成本和住房价格而受到预算约束,只能在生孩子与买房子之间二选一;高收入家庭不受约束,可以进行生育与购房的双重优化。其次,本文使用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利用“全面二孩”政策缓解家庭决策的内生性,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拥有住房能够显著提高所有家庭生育二孩的概率,但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生育二孩会降低其购房数量及新增购房概率;而对于高收入家庭来说,生育二孩会显著提高其购房数量及新增购房概率。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高云虹  刘津铭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考察了住房类型对农民工家庭消费的影响以及长期居留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工拥有稳定性住房可以显著提升其家庭消费,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与工具变量法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显著;(2)长期居留意愿在农民工稳定性住房影响家庭消费的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3)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其他群体,拥有保障性住房、子女随迁、从事数字化水平较高行业的农民工的消费水平较高。因此,政府应通过降低农民工进城购房成本、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范围、推动家庭式迁移以及提升其互联网技能应用能力等途径,提升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释放其消费潜能。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程荫  韩笑  胡越  
本文利用北京、天津和武汉3地357份问卷调查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农民工城市购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经济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农民工城市购房意愿有待提高;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数、外出打工人数、收入水平、打工居住条件、对居住条件现状满意度和房价预期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城市购房意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志民  饶盼  杨国强  
在务工地购房是农村外出劳动力融入城市社会、完成市民转化的重要载体。在不断城镇化及农村外出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购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其中的矛盾。利用江西省95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分析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务工地购房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外出劳动力的个人特征是影响其购房意愿的主要因素之一,如其性别、年龄等变量;家庭特征因素对农村外出劳动力购房意愿影响较大;社会资本中常联系朋友该变量具有的显著性的负向影响;环境特征是牵制农村外出劳动力购房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吕萍  徐鑫林  
通过对农民工家庭房价收入比的测算,揭示其城市住房购买力不足问题和存在的区域差异,探索提升其住房购买力的途径和政策建议。利用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的测算,揭示了我国部分省市农民工家庭房价收入比过高,城市住房负担过重的问题。通过对农民工家庭的收入构成成分的分析,发现农民工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占比过低,沉淀于宅基地和住房的财产基本未得到显化。结合浙江省德清市、湖南省浏阳市典型农村发展实践的调研数据,认为运用市场手段盘活宅基地及存量农房,能够显著提高农民工家庭的住房购买力。研究结论:农民工家庭房价收入比普遍过高且存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吕萍  徐鑫林  
通过对农民工家庭房价收入比的测算,揭示其城市住房购买力不足问题和存在的区域差异,探索提升其住房购买力的途径和政策建议。利用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的测算,揭示了我国部分省市农民工家庭房价收入比过高,城市住房负担过重的问题。通过对农民工家庭的收入构成成分的分析,发现农民工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占比过低,沉淀于宅基地和住房的财产基本未得到显化。结合浙江省德清市、湖南省浏阳市典型农村发展实践的调研数据,认为运用市场手段盘活宅基地及存量农房,能够显著提高农民工家庭的住房购买力。研究结论:农民工家庭房价收入比普遍过高且存在地域差异,过高的房价收入比与农民工家庭较低的财产性收入相关,显化农村宅基地和农房财产,利于实现城乡土地"同地、同权、同价",也有助于实现农民的财产权,提高其城市住房购买力。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粟后发  
中国中西部地区“二代农民工”回到家乡的县城或市区购房是当下的普遍趋势,学界称为“就近城镇化”。对此,以往的研究多将其视为制度性阻碍或家庭策略的结果,但难以解释在制度性障碍消失后农民工返乡购房的情况。本文研究发现:“二代农民工”返乡购房更多是受乡土性“社会生活”方式(以家庭为本位,以乡土网络为依归)的影响和主动平衡不同生活需求与期待的结果。特别是家乡的乡土网络,由于可以缓解城市生活带来的压抑和疏离,对他们返乡购房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家庭纽带和乡土网络的联结,进城的“二代农民工”并没有脱离乡村社会,而是在“村庄-县城或市区-务工城市”频繁往返,这使得中国城镇化呈现不同于西方“拔根的城市化”(乡村的原有生计方式、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被破坏殆尽)的特征。不过,由于产业基础薄弱,中西部地区一些地方就近城镇化的发展并未达到健康状态。对此,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在政策制定方面,应注重将农民工视为家庭和社会关系中的“人”,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以原有的社会文化基础为资源(或加以转化),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国永  江强  田甜  许文兴  
居住是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福利保障的基础。本文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回乡建房农民工福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利用在福建省农民工流出地的问卷调查数据,评价农民工回乡建房的家庭福利效应;借鉴洛伦兹系数的计算方法,比较不同农民工回乡建房前后家庭福利差异。研究发现:回乡建房对农民工家庭福利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建房家庭之间的福利差异;但农民工家庭福利仍然低于中等水平,其中家庭经济方面的福利变差。基于提高农民工家庭福利的目标要求,应推进农民工就地城镇化,提高实际居住福利;加强对农民工回乡建房引导与管理,倡导合理适度的住房建设,减轻因建房所造成的经济负担;盘活闲置宅基地和住房资源,增加农民工的财产性收入。比较建房前后福利变化可以较好地研判回乡建房对农民工家庭的影响,并有助于深化对此现象的理解,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丁浩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2002、2007和2008年的农民工家庭数据,采用OLS和Quantile回归分析了就业稳定性和住房可及性对农民工家庭消费的影响,验证了三个假说,即提高就业稳定性,能增强农民工家庭住房可及性和促进消费,同时,提高住房可及性也有助于增加农民工家庭消费,且对低消费家庭影响更大。此外,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就业稳定性和住房可及性对农民工家庭人均消费的影响分别为8.51%和3.77%。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史学斌  熊洁  
本文运用2013年重庆市农民工家庭调查数据,首先通过探测性因子分析方法,将农民工家庭城市融合确定为社会网络融合、文化融合、经济融合、心理融合、职业融合5个维度,然后通过对不同居住方式农民工家庭在城市融合各方面的对比研究,分析公租房对农民工家庭城市融合产生的影响。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海娟  
农民工城市化嵌入特定的城乡关系中。把城市化看做是一个过程,则"半城市化"就是农民工还需依靠农村资源进城居住及完成家庭再生产的阶段。通过对中西部地区进城购房农民工群体的分析发现,"半城市化"阶段的农民工家庭通过代际分工形成"农村支持城市"机制,农村社会系统既为农民工进城提供各种资源,又为农民工城市化提供社会保障。"半城市化"是农民工应对城市化的积极适应阶段,对中国城市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启示我们,有序城市化的政策选择是坚持当前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保障农民工在农村的基本权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