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62)
2023(12603)
2022(10992)
2021(10334)
2020(8629)
2019(19928)
2018(20118)
2017(37856)
2016(21457)
2015(24346)
2014(24638)
2013(23473)
2012(21512)
2011(19247)
2010(19147)
2009(17494)
2008(16993)
2007(14962)
2006(13028)
2005(11237)
作者
(61194)
(50489)
(50157)
(48001)
(32129)
(24348)
(22980)
(20132)
(19371)
(18119)
(17391)
(16908)
(16071)
(15975)
(15574)
(15552)
(15414)
(14965)
(14422)
(14376)
(12679)
(12536)
(12180)
(11600)
(11498)
(11251)
(11232)
(11031)
(10311)
(10146)
学科
(76649)
经济(76549)
管理(60528)
(53441)
(45481)
企业(45481)
方法(36244)
数学(30968)
数学方法(30554)
(20843)
中国(20790)
(20017)
(19216)
业经(17420)
地方(16110)
(15452)
理论(15321)
(13892)
教育(13811)
农业(13523)
(13096)
贸易(13091)
(12683)
(12637)
财务(12565)
环境(12546)
财务管理(12534)
技术(12218)
(12007)
企业财务(11893)
机构
大学(297618)
学院(293055)
管理(115821)
(106264)
经济(103599)
理学(100473)
理学院(99339)
研究(97711)
管理学(97415)
管理学院(96912)
中国(70090)
(64092)
科学(63324)
(49558)
(49136)
(48757)
业大(46299)
研究所(45156)
中心(43833)
(42741)
(41639)
师范(41215)
北京(40425)
财经(39640)
农业(38333)
(36176)
(35963)
(35147)
师范大学(33006)
技术(32838)
基金
项目(205327)
科学(159491)
研究(151687)
基金(145081)
(126415)
国家(125331)
科学基金(106716)
社会(91757)
社会科(86596)
社会科学(86570)
(81824)
基金项目(77186)
教育(70979)
自然(69854)
(68858)
自然科(68164)
自然科学(68147)
自然科学基金(66860)
编号(63348)
资助(59688)
成果(53169)
重点(45813)
课题(44659)
(44637)
(42843)
(42434)
创新(39451)
项目编号(39363)
科研(39304)
大学(38587)
期刊
(115235)
经济(115235)
研究(84967)
中国(58258)
学报(49788)
科学(43778)
(43759)
教育(43162)
管理(41382)
大学(37495)
(37218)
学学(34315)
农业(30844)
技术(25702)
(20837)
金融(20837)
图书(19957)
业经(19125)
财经(18189)
经济研究(17402)
(15718)
(15397)
科技(15326)
问题(14692)
(14542)
理论(14272)
书馆(13388)
图书馆(13388)
技术经济(13373)
实践(13305)
共检索到4236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黎明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高校的科研评价制度及其运行现状进行系统阐述,指出高校在科研评价制度构建与运行过程中缺乏教师、学生和学术共同体等利益主体的主动参与,科研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权力存在一定的越位现象。美国作为高校科研评价的肇始之地,重视科研评价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利益表达,其倡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念和多方参与机制对改进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韦方方  
职业教育协同育人要求构建“政校企行社”多元主体高度共治的治理格局。然而,受行政化管理思维、利益联结点缺失、角色定位不清、权责关系不对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多元治理主体缺位问题突出。为了实现多元主体归正、凝聚协同治理合力,必须变革思维、锁定共识、建章立制、理顺关系,通过强调多方协商对话、达成多方利益契合、明确各方身份认知、促进多方协同共促,以助力我国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顾萍  夏旭  伍雪莹  白璐  钟泳如  
[目的 /意义]科学有效地评价各类高校的科研投入与产出现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估、监督、管理与激励,为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方法 /过程]系统地检索国内外科研评价文献,参考现有国内外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初步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高校科研评价基础指标体系,并在专家咨询和调查后修改完善已构建的指标体系。[结果 /结论]研究构建的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可从核心指标与拓展指标两个部分对同类型但科研实力不同的高校进行客观、合理、周期性的评价,从而促进高校科研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高。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敖华  
本文认为,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中存在三大主体缺位问题:一是开发主体缺位,二是开发管理主体缺位,三是生态环境补偿主体缺位。自然资源开发主体应该是谁,这是影响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最深刻、最复杂、最根本的一个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由谁管理,这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推进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一个亟需尽快解决的难点问题。谁来为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买单,这是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绕不开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文章提出,资源开发中出现主体缺位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自然资源产权主体不清;二是生态环境主体不明;三是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滞后,资源产品价格长期偏低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四是环境补偿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润高  李红梅  
由于我国法律体系仅在社会集体层面上界定环境主体,不赋予居于自然主体地位的当地居民具体的环境权利,致使我国环境保护与环境资源开发中出现了“为谁保护,为谁开发,为谁发展”等有关环境主体缺位的“公地性悲剧”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环境保护的深化。本文指出,只有赋予当地居民环境权,真实反映环境与自然主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形成环境区居民主导环境保护的新模式,才能从本质上解决“公地性悲剧”问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化敏  
我国现行的新税制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为主要内容,以财产、资源、行为税等为辅助税种的复合制。但从现行税制运行过程和实际效果来看,流转税比重不断增大,而企业所得税比重则不断降低。企业所得税主体缺位已日趋明显。因此,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税制,提高企业所得税在税制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确立我国税制结构的另一个主体,使企业所得税主体复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军文  刘念才  
质量是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定性。科学研究质量既有包括问题选择、研究方法、理论运用、结论新颖性、推理过程、书写表达等内在要求,也有可以用被引次数等定量指标测量的外在表现。高校科研评价的定量指标具有质量属性。定量指标在使用中偏离质量属性的原因包括评价实践中允许用定量指标的数量标准替代质量标准的规则导向、定量指标对科学家科研行为的误导、容易定量评价的成果对不易定量评价成果的"挤出效应"和指标自身缺陷等。加强高校科研评价定量方法与质量导向的兼容性,需要实行以定量评价指标为参考的代表作同行评价制度;适当减少定量评价使用范围;实施定量指标质量标准对数量标准的单向替代;加强个性化数据平台建设,提高定量评价指标基...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吕金忠  
为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交易行为和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中央决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为确保工程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雷宏友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孟俊红  
研究目的:研究拆迁补偿中利益分配的公平与公正问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中国拆迁补偿中,特别是在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中,存在着严重的利益主体缺位与利益主体错位现象。研究结论:应当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直接流转,在拆迁补偿中应当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徐艳玲  
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一并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安全"问题,各国对此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由农产品引发的贸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丽芬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西部农业型村庄出现新一轮村治主体缺位困境,表现为“无人治村”和“治村无方”的难题,潜藏着多层面的治理危机。在村庄内生乏力的情况下,行政供给思路具有可行性,但要解决村治主体与村庄社会对接的问题。洋县的选派干部制度在行政选拔和行政输入之间插入村主职干部助理环节,通过松紧有度的筛选机制、通才导向的培养机制、因能而异的流动机制建立了以组织培养为前提的村治主体再造办法。村庄社会结构的弱化和裂化、群众路线中的规则嵌入、扩大的熟人社会与关系嵌入三者共同保证了选派干部与村庄社会的有效对接。通过调动村庄内生资源、优化干群关系、改变治理方式、转换治理目标,选派干部在实现治理有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制度的后续运行需要保证村主职干部助理的锻炼学习力度、提高产业发展的规划研判力度、强化县乡政府的统筹协调力度。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毅  
"后危机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如何解决主体缺位问题,是关系到缩小城乡差距、落实中央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精神的重大课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丽芬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西部农业型村庄出现新一轮村治主体缺位困境,表现为“无人治村”和“治村无方”的难题,潜藏着多层面的治理危机。在村庄内生乏力的情况下,行政供给思路具有可行性,但要解决村治主体与村庄社会对接的问题。洋县的选派干部制度在行政选拔和行政输入之间插入村主职干部助理环节,通过松紧有度的筛选机制、通才导向的培养机制、因能而异的流动机制建立了以组织培养为前提的村治主体再造办法。村庄社会结构的弱化和裂化、群众路线中的规则嵌入、扩大的熟人社会与关系嵌入三者共同保证了选派干部与村庄社会的有效对接。通过调动村庄内生资源、优化干群关系、改变治理方式、转换治理目标,选派干部在实现治理有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制度的后续运行需要保证村主职干部助理的锻炼学习力度、提高产业发展的规划研判力度、强化县乡政府的统筹协调力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仲宁  刘华  
我国高校普遍以行政管理的模式组织和实施自我评估,这容易导致师生的消极态度以及评估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不足。为改进自我评估,需由行政管理式转换为共同治理式。即代表政府意志的外部评估不再是直接的决定因素,而是间接地影响高校的自我评估;同时,高校的行政力量和学术力量各自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协同开展自我评估。前者涉及外部评估内容和标准的调整,后者涉及高校内部评估组织重构、评价重点转换、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调整等一系列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