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99)
- 2023(6996)
- 2022(5962)
- 2021(5729)
- 2020(4841)
- 2019(10854)
- 2018(11133)
- 2017(20894)
- 2016(11819)
- 2015(13394)
- 2014(13899)
- 2013(13377)
- 2012(12836)
- 2011(11851)
- 2010(11921)
- 2009(10869)
- 2008(11047)
- 2007(10216)
- 2006(9066)
- 2005(8258)
- 学科
- 济(41606)
- 经济(41539)
- 管理(34001)
- 业(29293)
- 企(25029)
- 企业(25029)
- 方法(18958)
- 数学(15883)
- 数学方法(15609)
- 学(14554)
- 中国(13093)
- 财(12435)
- 制(11240)
- 图书(10432)
- 农(10415)
- 书馆(9884)
- 图书馆(9884)
- 理论(9205)
- 体(9104)
- 工作(8410)
- 银(8275)
- 银行(8244)
- 地方(8222)
- 业经(8211)
- 行(7959)
- 融(7934)
- 金融(7927)
- 务(7522)
- 财务(7491)
- 财务管理(7471)
- 机构
- 大学(172607)
- 学院(166306)
- 管理(59167)
- 研究(58958)
- 济(58247)
- 经济(56575)
- 理学(49805)
- 理学院(49058)
- 管理学(47801)
- 管理学院(47439)
- 中国(44340)
- 科学(39119)
- 京(37652)
- 农(32432)
- 所(31652)
- 财(29961)
- 研究所(28830)
- 江(27361)
- 中心(26935)
- 业大(26901)
- 农业(25788)
- 范(25080)
- 师范(24739)
- 北京(23691)
- 财经(23329)
- 州(22875)
- 图书(22012)
- 书馆(21443)
- 图书馆(21436)
- 经(21163)
- 基金
- 项目(108774)
- 科学(83405)
- 基金(77336)
- 研究(77022)
- 家(69160)
- 国家(68565)
- 科学基金(56839)
- 社会(46753)
- 社会科(44087)
- 社会科学(44075)
- 省(42068)
- 基金项目(40331)
- 自然(37455)
- 自然科(36665)
- 自然科学(36652)
- 划(36196)
- 自然科学基金(36006)
- 教育(35985)
- 编号(32448)
- 资助(32179)
- 成果(29660)
- 重点(24374)
- 部(23479)
- 课题(22044)
- 发(21867)
- 创(21711)
- 项目编号(21114)
- 科研(21032)
- 计划(20576)
- 性(20484)
共检索到2686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夏文华 杨艳燕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它的核心在于以交互原则取代主从原则,以对话取代独白。以主体间性理论观照图书馆活动,建构馆员、文献与读者之间共在的主体间性关系。图书馆活动的本质在于主体间基于交往的平等对话,馆员角色应定位于这种多元对话的策动者、组织者、建构者。
关键词:
图书馆活动 主体间性 对话 馆员角色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汤利光
图书馆价值主体性原则代表着图书馆价值研究从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的转变。贯彻这一原则是解决当今图书馆价值领域诸多问题的一个出发点,它对构建真正属于图书馆职业自身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康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对主体性教育研究的重视,既是教育研究的一大理论收获,也对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但是,主体性教育研究背后的主客二元对立哲学基础,使主体性教育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即用“学生是主体”的理论指导“学生是客体”的实践。笔者明确提出对象的二分法(对象包括主体与客体两部分)、主体性二分法(主体性包括客-主体性与主-主体性两部分),对主体性教育理论进行分析扬弃,确立主体间性教育在主体教育研究中的本体地位,认为主体间性教育就是主体间主体性和理解性平等共在的指导性学习。
关键词:
教育 主体性 主体间性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文南生
主体性迷失使当代图书馆文化从理论到实践均形姿单薄。图书馆员一直把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归为自己的专利,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自娱自乐,不自觉地排斥和冷落了读者的文化创造。迷失首先缘于读者"匆匆顾客"的表象误导,其次是根植于对"主体性"理论认识片面,以及在图书馆文化要素结构乱象的共震下,图书馆文化建设重要的主体——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被剥离开来。文章以理性思辨的多重视野来认识迷失根源,认为认清此点是确立读者主体性地位回归的必然选择,也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繁荣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图书馆文化 主体性 读者主体 回归 思辨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钱嘉颖
译者主体性一直是国内译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译者虽成功地摆脱了其在传统译论中所背负的"仆人"、"媒婆"、"翻译机器"等身份,转而成为翻译活动中不可忽略的主体性存在,但译学界长期以来以单一实体为主导的研究倾向却也时常导致对译者主体性无节制地过分张扬。本文依托哲学阐释学理论,从主体间性的高度重新审视译者主体性,依次论证了译者主体的回归及其间性存在,强调译者主体性正是在主体间性的对话即视域融合的过程中才得以真正彰显。同时指出,要确保译者主体充分发挥和谐的创造作用,就必须在对话过程中坚持平等性,并尊重差异性。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主体间性 对话 视域融合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李桂华
批判信息学聚焦于信息技术应用对信息活动中主体性的冲击,探寻从制度和技术守护主体性的路径,是对信息环境复杂化趋势的一种学术响应。本文对批判信息学进行溯源,并梳理其逻辑合理性和研究特征,认为批判信息学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学认识论,是聚焦于信息活动中用户的主体地位缺失问题,从负面作用角度对信息管理活动展开辨证性思考的研究路径。同时,批判信息学已经成长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其以守护信息活动中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种研究目标,从技术批判和规范批判两个角度展开,现已覆盖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问题。我国信息学领域有必要将其作为重要研究方向加以建设,实现从“利用信息技术”向“构建信息秩序”延伸,从服务于被动的用户向提升用户的自主性转向,面向广阔的问题空间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展开通观性思考。参考文献64。
关键词:
批判信息学 主体性 信息活动 批判理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喜亭 成有信 褚洪启 黄崴 田慧生 陈建翔
从本期起,本刊开辟“博士论坛”专栏,作为中青年博士和在读博士生进行教育问题研讨的学术园地。本专栏将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下,依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学术讨论,重点研讨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和深层次的教育理论问题。本期发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孙喜亭教授和成有信教授所主持的“教育学博士论坛”第二次学术研讨会的发言摘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要悟 柴楠
教学交往先后经历了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三种不同的范式。主体性范式通过主体性原则实现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支配性地位,但却导致了自我中心化倾向,同时也呈现出交往的知识论特征;主体间性的教学交往范式力图避免主体性范式面临的困境,使交往双方在民主、参与、合作中达成彼此的理解,然而理解却并不能保证接受,而且主体间性在面对情感和价值内容时表现出的无奈也使其成为一种在想象中构建的乌托邦式的交往世界;教学交往的他者转向使同一性哲学的认识主体得以解构,从而确保了交往中他者的他性。他者性教学交往是为了他者并对他者承担责任的交往,它通过重建主体性最终得以完成。
关键词:
教学交往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他者性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刘亚玲
主体间性图书馆价值评价模式有利于弥合以往图书馆评价模式宏观层次理论研究不足,主客二元对立和多元价值冲突混乱等缺陷,是对以往图书馆评价模式的宏观整合,致力于构建主体间性的和谐图书馆价值评价文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和学新
主体性的生成机制与教学设计●和学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建构具有主体性的人。近几年主体教育在我国的勃兴是对当前社会巨大转折的呼应。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和重心,因此,应根据人的主体的生成机制来设计和规范教学,促进学生主体的构建和完善。一、活动是人的主...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桂艳 袁颖
Incorporating the viewpoints of different readers and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nsion,extension,essence and essential factors of the user's leading role,and expounds their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library work.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贺善侃
文化自觉的根基在于哲学主体性。民众的文化自觉,就是民众对某种哲学精神的自觉,即哲学主体性的高扬。为文化自觉提供理论支撑,是哲学本性所使然。从社会历史看,文化自觉和哲学主体性的提升都以人类主体性的不断高扬为前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升文化自觉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全民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文化自觉 哲学主体性 文化创造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章斌
企业文化建设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能够在社会文化中形成富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形态。企业文化是企业主体劳动的二重化,除对象化生产的功能外,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在于主体动力的全面开发、企业中主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西方企业文化着重表现为主体动力性,但难以导出主体目的性,其企业文化隐蔽着主体性价值取向上的深刻矛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则是主体动力性与主体目的性的整合,是生产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