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80)
2023(15630)
2022(12646)
2021(11847)
2020(9709)
2019(22093)
2018(21469)
2017(41109)
2016(21050)
2015(23279)
2014(22772)
2013(21961)
2012(19680)
2011(17299)
2010(17115)
2009(15863)
2008(14546)
2007(12826)
2006(10831)
2005(9218)
作者
(53482)
(44375)
(43886)
(41940)
(28133)
(21074)
(20213)
(17044)
(17037)
(15601)
(15255)
(14923)
(13944)
(13731)
(13620)
(13380)
(13077)
(12829)
(12633)
(12534)
(10754)
(10719)
(10241)
(10223)
(10122)
(9934)
(9729)
(9643)
(8665)
(8659)
学科
(78433)
经济(78360)
管理(64085)
(62920)
(54457)
企业(54457)
方法(36328)
(33949)
银行(33803)
(32235)
数学(31640)
数学方法(31242)
(30579)
金融(30577)
中国(28306)
(23506)
(22920)
(21299)
业经(20521)
技术(19022)
地方(17877)
(15367)
财务(15315)
财务管理(15288)
农业(14777)
理论(14726)
(14622)
企业财务(14614)
贸易(14606)
(14282)
机构
学院(274402)
大学(272384)
(115909)
经济(113633)
管理(112584)
理学(97215)
理学院(96345)
管理学(94957)
管理学院(94423)
研究(82125)
中国(74786)
(55151)
(54336)
科学(44805)
财经(44306)
中心(43335)
(40594)
(40401)
经济学(37102)
(36079)
(35665)
业大(34844)
(33985)
经济学院(33688)
师范(33639)
(33594)
财经大学(33470)
北京(33165)
(33089)
研究所(32673)
基金
项目(190783)
科学(153802)
研究(146822)
基金(139721)
(118678)
国家(117612)
科学基金(104605)
社会(96458)
社会科(91658)
社会科学(91640)
(75821)
基金项目(73984)
教育(68687)
自然(64461)
自然科(63063)
自然科学(63054)
(62545)
自然科学基金(61940)
编号(59355)
资助(54745)
成果(46999)
(45812)
重点(42811)
(42743)
创新(41976)
(41913)
课题(40792)
国家社会(40483)
(38587)
教育部(38241)
期刊
(118614)
经济(118614)
研究(81878)
中国(54880)
(50501)
金融(50501)
(43514)
管理(43036)
教育(33160)
科学(32836)
学报(32605)
(31882)
大学(27420)
技术(26638)
学学(25560)
财经(21894)
业经(20381)
农业(19886)
经济研究(19194)
(18808)
问题(15000)
理论(14058)
科技(13607)
技术经济(13469)
实践(12870)
(12870)
(12559)
论坛(12559)
图书(12323)
财会(12218)
共检索到4105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田丰  
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将金融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金融强国需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其中之一是要有“强大的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大型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银行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需要借鉴世界一流金融企业经验,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本文从价值创造的视角对中美两国大型银行进行比较研究,剖析两国大型银行在业务结构、经营效率、分配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旨在为中国大型银行做优做强、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金融强国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燕红忠  
山西票号的创立和发展是中国传统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创新,代表了中国金融体系的自主发展和演进路径。虽然在山西票号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于英格兰银行的发展因素,通过参与政府公共财政,并在金融市场中与政府进行策略互动,诸如代理国库、发行兑换券(纸币)和向国家银行的方向发展等;但由于官商关系、公共信用和财产权利的不同,山西票号的"官商结合"模式并没有形成一个新的稳态均衡和有效制度安排,进而未能促进公共金融和新式金融体制的建立,其近代化转变的尝试也没能取得成功。文章研究表明,公共信用、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参与金融市场的方式不仅决定了金融体制的变革和转型,也是现代金融市场良好运行的基础和保障。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宋海林  
2015年,对中国银行业来说是个分水岭。在2015年之前的十多年,中国银行业经历了"跑马圈地式"的黄金发展时代。依靠宽松的货币、稳定的利差和持续旺盛的信贷需求,中国银行业实现了十年多的持续高增长。截至2015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总规模已经接近200万亿元,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6万亿元。过去十年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利润平均增速高达40%以上,全球十大银行中国就占了四席。在这个时期,速度与规模是整个行业追求的核心价值。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长春  吴照云  程月明  
文章基于服务性竞争的商业时代,在阐释服务模块化运行机理的基础上,以汽车金融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探究了服务模块化的价值创造逻辑。研究表明,服务模块化是促进价值创造的新型组织形式;通过分工与集成两种基本方式,汽车金融服务业服务模块化的价值创造性得以实现,这种价值创造性可应用于服务产品模块化、服务模块化组织、服务产业模块化和创新型的服务模块化四条路径实现;服务模块化的归宿是创造价值,但其价值创造力持续演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彭中  万歆婷  贾然  
21世纪以来,中国商业银行逐步将管理会计应用到日常经营中,相应的绩效考评由以往的重利润向重经济增加值转变。本文以湖北省农业银行为例,从产品、部门、机构三个维度,探讨管理会计视角下电子银行的价值创造。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洪章  
今年10月1日,在新中国诞生65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中国建设银行迎来了成立60年纪念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建设银行不论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阶段,始终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立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时俱进,制定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引领全行不断跨越,成为在全球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股份制上市商业银行。2014上半年,建设银行资产规模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郑鸣  徐璐  
文章特别针对国内上市银行,探讨其操作衍生性商品的影响因素和价值创造,研究发现:国内上市银行在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主要动因是为客户提供避险的工具,获取费用收入,而非自身的避险需求,表现出显著的规模效应;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在满足客户套期保值的内在需求的同时,提升了银行价值。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赫  
<正>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被视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我国数字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总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数据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准确理解、评价和分配数据要素的贡献,是健全“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机制、进一步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基础保障。金融业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对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有着重要的示范效应。
关键词: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守川  杨瑾  
风险策略管理是基于银行战略实现与价值创造视角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考察。风险策略管理把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通过风险计量统筹、整合为一个整体并与资本和银行战略建立紧密的联系,进而通过风险偏好的传导、与业务计划的互动达到价值创造的目的。本文基于对银行战略与风险管理关系的分析,提出了风险策略管理的概念与核心要素,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风险策略管理框架,并以房地产行业为例阐述了风险策略管理的运行机制。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清源  
随着商业银行的陆续上市,以利润为核心的考核机制已不再适应当前需要,国际上普遍适用的以EVA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更具解释力。本文采用实证方法对EVA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曾繁荣  李典  
一、引言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外部环境和监管政策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金融脱媒化趋势的加剧和资本约束的加强。这些转折和变化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业只有进一步转变经营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等措施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提升自身的价值,从而获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贺水金  胡灵  
使用银保监会金融许可证信息,首次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基础上构建了2011—2020年173家商业银行微观数字金融指数,实证研究数字金融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冲击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市场竞争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呈现出“先市场挤出,后技术溢出”的“U”型影响,拐点出现在指数197时,对应时间是2015年,即数字金融冲击短期会恶化银行流动性创造,长期会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且表内与表外流动性创造影响效应一致。(2)数字金融发展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作用程度具有异质性,相较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与西部地区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与东、中部地区银行的影响效应更为显著。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建军  王丽梅  彭俞超  
持有流动性相对较差的资产而借入流动性较强的负债,被称作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也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金融科技发展从多个角度重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基于我国2010—2018年136家商业银行的年报文本信息,本文构建了产品、渠道、技术和应用四个维度的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指数。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显著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但主要降低了负债端的流动性,对资产端的流动性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对于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的抑制不仅没有削弱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明晰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邵之晗   赵胜民   屠堃泰  
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对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运用2011—2020年我国200家银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数字金融竞争会恶化银行负债质量,通过存贷协同效应抑制其流动性创造功能。在结构上,数字金融竞争压力会促使银行将传统存贷业务向同业和表外业务转移,加剧流动性创造分化。第二,在商业模式上,数字金融的“挤出效应”会抑制银行网点扩张,“创新效应”会促进手机银行发展,二者共同推进银行向数字化经营转型。在空间上,数字金融会促进银行分支机构布局调整,增加其对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金融供给。第三,“创新效应”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取决于创新质量。银行的创新数量越多(广度)、技术更新越快(深度),“创新效应”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越强。从长期来看,高质量创新有助于抵消数字金融冲击的负向影响。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学峰  杨盼盼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基于此,本文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对银行发展金融科技与流动性创造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整体而言,发展金融科技可以显著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效率,增强为实体经济输入流动性的能力。第二,在资产端,金融科技将协助银行弥补对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的服务短板,扩张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在负债端,金融科技赋能显著优化银行存款结构、降低付息成本,"补短板""降成本"促使金融更加普惠,流动性创造效率增强。第三,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而言,金融科技加剧了银行业的马太效应,即金融科技扩张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资产、优化其负债结构,使其流动性创造效率得到提高,但却对城商行、农商行的小微信贷资产、负债结构和付息成本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其流动性创造效率下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