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33)
2023(13476)
2022(11190)
2021(10233)
2020(8100)
2019(18348)
2018(17766)
2017(32810)
2016(17272)
2015(19513)
2014(19031)
2013(19110)
2012(18601)
2011(17441)
2010(17587)
2009(16411)
2008(16084)
2007(14378)
2006(13354)
2005(12628)
作者
(52852)
(44036)
(43934)
(41722)
(28267)
(21138)
(19650)
(16964)
(16959)
(15624)
(15419)
(14657)
(14473)
(14406)
(14148)
(13750)
(13215)
(12826)
(12702)
(12207)
(11256)
(10855)
(10752)
(10284)
(10009)
(9900)
(9727)
(9564)
(8952)
(8887)
学科
(97293)
经济(97208)
管理(47722)
(45076)
(34920)
企业(34920)
中国(30690)
方法(30079)
地方(26233)
数学(26085)
数学方法(25912)
(22512)
业经(20143)
(18275)
(17523)
贸易(17504)
(16923)
技术(16893)
(16328)
地方经济(16261)
(15917)
(15895)
金融(15895)
(15765)
银行(15724)
(15446)
农业(15267)
(14392)
环境(14069)
(11975)
机构
大学(261750)
学院(259520)
(124728)
经济(122556)
研究(106570)
管理(91402)
中国(81904)
理学(76453)
理学院(75452)
管理学(74397)
管理学院(73903)
科学(61006)
(57942)
(55001)
(54308)
研究所(49560)
中心(45543)
(43985)
财经(41913)
经济学(40643)
(40166)
北京(38233)
(38227)
(38184)
经济学院(36242)
(35442)
师范(35059)
业大(34592)
农业(34242)
科学院(32669)
基金
项目(164144)
科学(129953)
研究(121000)
基金(119869)
(105973)
国家(105110)
科学基金(88130)
社会(80971)
社会科(76937)
社会科学(76922)
(62101)
基金项目(61145)
教育(53531)
(53054)
自然(52874)
自然科(51659)
自然科学(51642)
自然科学基金(50759)
资助(49046)
编号(45235)
(42588)
重点(38176)
成果(38086)
(37104)
(36261)
国家社会(35437)
发展(34942)
(34388)
创新(34367)
课题(34037)
期刊
(150764)
经济(150764)
研究(91439)
中国(62210)
(42082)
学报(40475)
管理(39448)
科学(39417)
(39102)
大学(31026)
(29863)
金融(29863)
教育(29172)
农业(28984)
学学(28974)
经济研究(26211)
技术(22908)
财经(22445)
业经(21934)
(19734)
问题(19471)
(17712)
世界(17053)
(16663)
国际(16663)
技术经济(15147)
科技(12613)
统计(12154)
经济问题(12147)
(12002)
共检索到4297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蔡昉  
作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系列讲话精神的体会,本文把中国经济发展正在经历的阶段性变化,分别置于三个视野中进行观察。第一,从中国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看,新常态是中国发展由盛到衰再到盛的一个历史阶段,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保持应有的历史耐心和政策定力。第二,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着眼认识新常态,进一步增强了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增长动能转换的紧迫性。第三,与世界经济呈现的"新平庸"不同,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高速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扬  张晓晶  
本文首先基于长周期视角,对全球范围内旧、新常态及其更替逻辑进行鸟瞰式研究,然后讨论了结构性减速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新矛盾与新挑战。接下来指出,新常态所展示的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迈上经济发展新台阶的美好愿景亟须正确的引领,这包括打造创新驱动引擎、在调结构中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构筑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向生态环境改善中求增长以及实现包容性增长。文章最后通过对2014年我国经济呈现出的新常态的分析,实证印证了本文的基本结论。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赵振华  
当前,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涵义有多方面的阐释;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进一步深化对发展的认识;纠正理论界和实践中对新常态认识的误区;构建有利于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体制机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舫舸  
一、引言2014年11月1—2日,受国家社科基金委托,由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7家期刊联合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7家期刊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武汉大学《经济评论》、东北财经大学杂志社、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家》、首都经贸大学《人口与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姚树洁  
中国经济改革走过了30多年的路程,其发展速度和成就,堪称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最大的经济奇迹。人均GDP从不到200美元,上升到8000美元;从一个绝对贫困的国家,变成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贸易国和制造国。然而,目前经济增长开始放慢,如何在"新常态"下寻求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摆在中国经济学者面前一道非常重要的经济理论命题。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杰  
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究竟具有怎样的关系,既有文献见仁见智。本文的分析表明,儒家伦理起初内生于保证家庭组织运行效率的实际需要,而后长期充当国家与个人的调适角色,促成了家族制与官僚制的制度妥协,并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市场制度基础,汉唐盛世便奠基其上。中国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要害是政府因素与其他市场因素能否达成制度均衡,儒家伦理的作用自当不言而喻。不仅如此,儒家伦理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完成了商业转向,具有了丰富的市场涵义,加上东亚经济奇迹佐证凿凿,因此其对市场经济发展有利无害当成定论。本文的讨论发现,儒家伦理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毛亚男  
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矛盾、新的变化和新的挑战。要解决这些矛盾和挑战需要构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逻辑体系。文章从剖析经济新常态、中等收入陷阱和供给侧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分析法从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出发推理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逻辑起点、方针、目标、主线和具体措施。新常态下我国改革的路径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足国情,坚持新的发展理念,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提效率,从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前满  
经济发展之不平衡、不充分是中国"新时代"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经济充分发展体现在价值实现层面,全部生产力要素参与创造价值,并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发展是经济规律和资本逻辑使然,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是多重的,最基本的结构是生产与消费协调,从更高层面看,是经济与社会协调。由于经济每一步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内容,构成发展的路径依赖,因此发展中不仅存在着各类瓶颈和逻辑演进上的陷阱,还存在人为的设局或拆局,左右经济运行的秩序。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有必要认识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逻辑,理顺经济运行生态,认识"陷阱"形态,估量转型中的风险,立足"充分发展",把"比较优势"转化为有效的价值,实现地域充分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智  
本文通过对2014年前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发现:中国经济发展开始正式确认进入"新常态";2014年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并在产业结构、投资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等方面初步展现了"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优化的核心取向;随着"新常态"的导入,中国经济体系的动力结构、风险结构和政策结构将发生相应的演进和变化;在此背景下,未来几年的经济目标设定和政策调控手段都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鲁保林  邬嘉晟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意识形态与错综复杂的改革发展进程相互作用,塑造了中国国家经济治理的高度自觉性。党和政府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为主体,自上而下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引导、组织协调,以自觉治理促进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充分激发和释放了生产力发展的潜能。自觉治理的主要方式体现在三个层面:党总揽全局,为经济发展掌舵领航;中央政府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以规划的引领性、前瞻性预防和矫正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地方政府积极介入辖区经济发展事务。自觉治理的动力激励包括精神动力、强大的组织力、纵向考核压力、横向竞争压力,以及财政激励与财政压力。自觉治理生动体现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后发国家赶超先发国家的强力助推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易淼  赵晓磊  
借助辩证唯物主义能够深入理解"新常态"范畴,把握常态演变的基本规律。利益格局与经济发展彼此之间存在着辩证关联,都遵循着常态演变规律。正是利益格局的"反常态",激化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旧常态"无法持续。对利益格局进行必要调整,使其从利益分化、利益固化、利益错位的反常态转向利益整合、利益交融、利益归位的新常态,这不仅是破解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的关键,而且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于新东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中走出了不寻常的发展之路,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新成就。到2015年,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递进之年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又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与"十三五"规划谋篇布局的承启之年,更是检验中国经济发展的定力、实力与潜力和确保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与可持续力的关键之年。为此,笔者对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做出了战略前瞻,提出了对策建议。全文具体研究概括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七个新":第一,充分肯定发展"新成就";第二,客观辩证透视"新常态";第三,牢牢把握抓住"新机遇";第四,沉着冷静应对"新挑战";第五,与时俱进明确"新思路";第六,承前...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金碚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发生了历史性的实质变化,已经进入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将发生一系列全局性、长期性的新现象、新变化。经济发展将走上新轨道,依赖新动力,政府、企业、居民都必须有新观念和新作为。"稳增长"着眼近期,"调结构"着眼中期,"促改革"着眼长期。着眼于长期的改革,也需有现实的动力源泉,应有激励相容的机制机理。在经济新常态下,最重要的改革方向和政策取向就是要形成"公平—效率"的新常态关系,这是能否实现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之一——"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关键。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我们将越来越明显地观察和感受到中国社会的价值选择、行为特征和规则意识的一系列新常态现象。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崔  
我国经典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我国既要完成经典工业化的任务,又要迎接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冲击;既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又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以工业化的逻辑开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过程中,必须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新型工业化、再工业化、工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以制造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为核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晓晶   董昀   李广子   李俊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本文力图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系统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丰富内涵。从历史维度看,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逻辑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逻辑。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金融工作始终围绕推进现代化这条主线展开,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大局。从理论维度看,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经由“两个结合”这一根本途径开拓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其基本要义体现为“八个坚持”。从现实维度看,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使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