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08)
2023(4200)
2022(3550)
2021(3593)
2020(2925)
2019(6835)
2018(6517)
2017(12244)
2016(6342)
2015(7431)
2014(7264)
2013(7349)
2012(6895)
2011(6572)
2010(6367)
2009(6010)
2008(6016)
2007(5114)
2006(4677)
2005(4385)
作者
(17849)
(15078)
(14953)
(14332)
(9587)
(7176)
(6703)
(5809)
(5715)
(5293)
(5159)
(5089)
(4933)
(4926)
(4670)
(4610)
(4547)
(4484)
(4250)
(4193)
(3848)
(3562)
(3542)
(3393)
(3387)
(3332)
(3199)
(3133)
(3052)
(3038)
学科
(32344)
经济(32320)
方法(15162)
管理(13947)
数学(12823)
数学方法(12772)
(12224)
中国(11612)
(8875)
贸易(8870)
(8764)
(8275)
企业(8275)
(7744)
业经(5632)
关系(5356)
农业(5277)
(5220)
(5129)
(5041)
环境(4924)
(4845)
(4824)
银行(4824)
(4766)
(4761)
(4437)
金融(4437)
出口(4159)
(4159)
机构
大学(98278)
学院(96859)
(48913)
经济(48306)
研究(39310)
管理(34700)
中国(31592)
理学(29584)
理学院(29108)
管理学(28726)
管理学院(28527)
(21783)
科学(21528)
(20422)
(19236)
研究所(17634)
经济学(16959)
财经(16849)
中心(16527)
(15663)
经济学院(15253)
(15075)
师范(14989)
北京(14807)
(13880)
财经大学(12698)
(12639)
师范大学(12548)
科学院(12429)
(12264)
基金
项目(61927)
科学(50292)
基金(48601)
研究(45871)
(42590)
国家(42313)
科学基金(35849)
社会(32917)
社会科(31417)
社会科学(31409)
基金项目(25410)
资助(21308)
自然(21208)
自然科(20723)
自然科学(20717)
教育(20427)
自然科学基金(20406)
(20030)
(17994)
中国(16528)
编号(15822)
(15580)
国家社会(15292)
(14403)
重点(14015)
教育部(13713)
人文(12974)
成果(12764)
大学(12345)
社科(12234)
期刊
(53675)
经济(53675)
研究(31888)
中国(18900)
科学(14610)
(13635)
学报(12760)
管理(12673)
(11328)
大学(10077)
经济研究(9613)
学学(9383)
财经(8882)
(8848)
(8495)
金融(8495)
农业(8420)
教育(8192)
世界(8104)
国际(7976)
(7850)
问题(7573)
(7103)
业经(6764)
(6597)
旅游(6597)
(6597)
技术(6310)
(5496)
学刊(5303)
共检索到1494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周敏慧  陈荣富  
本文通过对古代山水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旅游审美活动的剖析 ,论述了旅游审美心理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包括旅游审美需求与动机 ,旅游审美意识 ,旅游审美个性 ,旅游审美感受的心理因素及层次 ,并对其中的重点部分旅游审美感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肖洪根  
古人云:山无奇,不足以志;无美,不足以志;无事,不足以志;无文,不足以志。山水诗歌与旅游有着一种意味隽永的渊源关系。辟风光形胜之地以专供游览观赏,这是人类的高级审美活动。人类也由此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即游观文化;确切地说,这种游观文化最早,更多的时候是以诗歌的文化形式表达出来的。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顾明栋  
在对语言和诗歌本质的形而上反思中,存在主义哲学家不再将语言视为人们通常使用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构成了"世界"的主题和材料。语言不仅是诗歌的本源,而且还赋予其创造的文本世界以展示自身的潜力。此外,它还绘制使作者和读者被限制和统领的地图,构建创作和阅读时的主体性,决定想象和理解的心理活动。在抒情诗一直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诗歌语言构建了诗人存在于此的"世界",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如何诗意地存在。从分析王维、杜甫、刘禹锡、李白、温庭筠、马致远等人的诗歌入手,可以看出,中国诗歌语言的材料被赋予了梦境意象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任唤麟  
20世纪3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旅游研究的成果陆续出现,目前尚无有关研究的全面综述。该文分别对早期中国古代旅游研究以及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旅游史、旅游文化、旅游地理与旅游经济研究现状做了概要梳理,并以中国知网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进行统计分析,认为1997年以后中国古代旅游研究有所发展,现有成果的研究重点分别为中国古代以及明清、唐宋旅游,长江中下游地区旅游,旅游史、旅游文化与旅游文学。基于以上梳理与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古代旅游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突破视域、理论、方法以及实用性评价标准的局限。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晓云  
中国古代城市旅游经历了起步、兴盛、成熟和普及四个发展阶段,由事务型旅行逐步走向休闲娱乐,并最终成为一种城市文化生活时尚。中国古代城市旅游活动有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体现了中国古代旅游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古代城市旅游发展史上也不多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璟  
伴随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中国旅游研究也应该取得更多的成就,在国际上发出更多的声音,并对旅游业实践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基于上述目的,本刊特意组织了主题为"为中国旅游研究出谋划策"的笔谈,欢迎大家就此话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娟  
中国现代民族旅游性格与其他民族的旅游性格有很大差异,传统文化对于本民族的旅游性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古代华夏文明是以农业文化为主,由于长期的农业经济影响,积淀了深厚的农业文化传统,也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心态,归结起来,主要是中稳求实、持贵中和,这种文化形成静态旅游;以家庭为主,用血缘远近划分亲疏,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影响外出旅游;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文化对旅游产生影响,表现为在旅游中喜欢人文景观,厌探秘大自然的旅游模式。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玉华  
元结是与杜甫同时代的伟大的诗人、作家,其创作的山水游记铭文在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文章认为,作为中国山水游记的开拓者,其主要贡献之一在于:山水游记铭文注意情景、情境的自觉谐和。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郭本厚  
随着人性的觉醒、文学的自觉,六朝进入"游"的自觉时代,"游"历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和自我实现的路径,并推动文人雅士沉潜山水、游心物外。本文分析了六朝山水诗"游"的核心要素、"游"的动态载体、"游"的最高境界、"游"的后世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六朝"游"的自觉与山水诗兴起的社会背景、内在需求与情感归属。研究显示六朝山水诗把审美体验融入诗歌创作中,"游的自觉"体现与山水诗篇创造共同推动了山水诗的兴起和中国山水旅游文化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林雍中  
我国古代山水文学十分发达,而且源远流长。山水文学包括山水诗词赋和山水游记,后者最能体现山水美学思想。山水文学滥觞于秦汉而兴于晋、南北朝,成熟于唐宋而发展于明清。而山水美学发展的脉络,与山水文学基本同步或稍后,即:萌芽于先秦两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两代。本文不揣浅陋,谨就山水文学中的美学思想略陈己见,以就教各位专家和山水文学爱好者。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秀中  王琪  
自然美的审美领域无限广阔,中华民族赏花审美、与花交流的优良花卉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本文从宋代文人赏梅审美实践活动中采撷三粒梅文化的结晶体,静心品味、凝神把玩,似乎嗅到了梅花这一大自然恩赐给中华民族的"尤物"身上散发出的阵阵宇宙自然生机律动的清香气息;人类既然与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同命运共呼吸,自有其彼此潜在的生命力律动的共鸣,这就叫"异质同构"。在赏梅审美实践活动中,能够品赏梅花的一花一蕾、一枝一叶之美者,自能斟酌宇宙自然生机律动的点点滴滴。
[期刊] 求索  [作者] 胡芳毅  
美国诗人肯尼斯·雷克思罗斯心中的诗神"萨福"是中国古代女性诗人,并在其晚年倾尽全力翻译她们的诗歌。女性主义思潮与雷氏的人生情感际遇及其"体验诗学"理念,促成了这一段跨域时空的诗歌因缘。雷克思罗斯创意英译的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歌,既再现了原诗的真挚情感,又融入了美国文化元素,做出了情欲诠释。雷克思罗斯的晚年诗歌创作是对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歌的积极仿拟,投射出响亮的异国"她者"声音。相遇、翻译与仿拟中国古代女性诗人及其诗歌,凸显了雷克思罗斯传播中国文化的诗歌奇缘。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肖瑞峰  
中国古典诗歌中颇有关乎"廉政"这一话题者,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设不无裨益。因而有必要深入挖掘这类作品中有助于反腐倡廉的内涵,进而有效发挥其鉴戒与启迪的功用。中国古代的廉政诗歌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剖白心志——藉隽永之辞句,示廉洁之情怀;其二是托古讽今——借古人之针砭,刺当代之痼疾;其三是直陈时弊——揭现实之疮痍,促朝廷之警醒。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跃进  
把根留下─—关于《中国古代诗歌赏析与研究》刘跃进几千年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根。1982年开始在清华上文学课,当时抱着两个现实目的:一是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二是增强同学们的爱国感。其实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把传统文化的根留在同学们的心中。这愿望当...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于东新  范云晶  
以北方草原题材诗歌为重要范本的中国古代草原诗歌,具有独特的文体样貌,这表现在美学特征、气质风格、精神内核等多个方面。文本表层呈现出的远阔诗境、雄浑诗风及动态特征,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内容,展现了多种样态的诗意美感。而存在于精神深层,具有可变性和复杂性的家园意识,则凸显出中国古代草原诗歌隐在的涵纳多元、同化异己、融会贯通的异质包容性。经由文本和精神两个层面,中国古代草原诗歌完成了自身的诗意建构,并在意象运用、题材扩展、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显示出对传统诗歌范式的超越性。深入探究中国古代草原诗歌的外形与内质,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其文体类型意义以及显在与隐在的文学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