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53)
2023(12194)
2022(9340)
2021(8361)
2020(6325)
2019(14206)
2018(13689)
2017(25144)
2016(13280)
2015(15130)
2014(15061)
2013(15003)
2012(14624)
2011(13791)
2010(13823)
2009(12494)
2008(12394)
2007(11218)
2006(10340)
2005(9526)
作者
(39117)
(32643)
(32475)
(30791)
(20694)
(15384)
(14714)
(12693)
(12628)
(11630)
(11279)
(10854)
(10495)
(10440)
(10258)
(10127)
(9639)
(9484)
(9237)
(9006)
(8414)
(7901)
(7821)
(7497)
(7402)
(7389)
(7177)
(7176)
(6614)
(6518)
学科
(70201)
经济(70144)
管理(32248)
(29633)
中国(27375)
地方(20570)
(20436)
企业(20436)
(20011)
方法(19764)
业经(19344)
数学(17139)
数学方法(17002)
(14444)
贸易(14428)
(14023)
农业(13513)
(13211)
(12830)
银行(12821)
(12757)
金融(12756)
(12657)
产业(12326)
(11566)
(11344)
环境(11195)
地方经济(11110)
(10994)
(10408)
机构
大学(197643)
学院(195742)
(89946)
经济(88289)
研究(79442)
管理(68466)
中国(62050)
理学(56570)
理学院(55806)
管理学(55124)
管理学院(54710)
(44841)
科学(44213)
(39722)
(39382)
研究所(35394)
中心(35079)
(30505)
财经(30392)
(30168)
(30082)
师范(29828)
北京(29810)
经济学(29220)
(28885)
(27865)
经济学院(26197)
(24675)
师范大学(24200)
业大(24090)
基金
项目(124357)
科学(98579)
研究(98460)
基金(88888)
(76961)
国家(76251)
社会(64770)
科学基金(64261)
社会科(61455)
社会科学(61444)
(46383)
基金项目(44876)
教育(43809)
编号(40129)
(39719)
资助(35365)
自然(35359)
成果(34628)
自然科(34499)
自然科学(34491)
(33983)
自然科学基金(33886)
课题(29104)
重点(28609)
发展(28485)
国家社会(28437)
(28133)
(27986)
中国(26459)
(25891)
期刊
(109234)
经济(109234)
研究(69326)
中国(50430)
(30458)
教育(29787)
学报(27708)
管理(27651)
(27620)
科学(26720)
(22753)
金融(22753)
大学(21960)
农业(21576)
学学(19325)
经济研究(18681)
技术(17888)
业经(17639)
图书(16290)
财经(15582)
问题(14286)
(13744)
(13321)
世界(12822)
书馆(12497)
图书馆(12497)
国际(12360)
(12009)
(10967)
论坛(10967)
共检索到3295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方树益  
数字人文目前存在争议的主要焦点包括但不限于其学科定位及合法性不明、学术体系不够成熟、学科内部方法论缺失等问题。在所有的人文学科之中,古文献学同数字人文在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等多个层次表现出高度的平行相似之处,也曾长久面临着学科定位及合法性、学术体系建设、学科方法论等诸方面的质疑。文章即欲在初步论证二者可比较性的基础上,探析历史上古文献学的学科建设经验能为数字人文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提供何种有益的启发,反思在有关路径指导下完善数字人文理论的可能性。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郑永慧  
融合发展在新时代已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数字人文与文献学两个认识领域共进共享的要求和使命。文章基于现有的概念内涵、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势,探讨了数字人文与文献学融合发展的进路与趋向,明确其两个前提、三条进路、三种趋向,以利于数字人文与文献学的全面融合与持续发展。两个前提是数字人文知识图谱的完整建构与文献学转型发展的时代机遇;三条进路是中西学术融合共建的学科观念趋同、元数据库高度融合共享的内涵文本逻辑、知识生产模式深度融合的方法主体建构;三种趋向是超历史文本的思维发展定位、超现实内涵的信息数据建设、超学科方法的资源主体运作。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张小林  曹如中  向洪  郭华  
数字化时代图情档工作环境发生变化,图情档学科必须在理论、方法与发展方向上做出相应调整,通过向数字人文转型培养更多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文章结合新文科建设背景,运用理论研究方法,阐述了数字人文的产生机理及其理论内涵,分析了图情档学科向数字人文转型的契合关系,探讨了数字人文对图情档学科转型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了图情档学科向数字人文转型的价值坚守和逻辑进路,认为图情档学科与数字人文之间存在着内在契合。新文科建设为图情档学科向数字人文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政策支持,图情档学科可以通过融合创新向数字人文转型发展。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金波  杨鹏  王毅  
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在充分调研上海市"十三五"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发展基础上,对国内外学科前沿和学术热点进行归纳分析,结合实践进展和专家意见,形成上海市"十四五"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发展规划。文章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要求,根据上海市"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发展现状与学科特色,探究"十四五"学科发展的目标与路径,探索重点研究领域,推动学科创新发展,增强学科生态位、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锦明  余芳霖  
中小学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基于学科本质的学科功能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校本教研、教师发展、组织创新等六个层面。中小学学科建设应遵循变革领导、愿景鼓舞,规划先行、理论引领,任务驱动、科学实施,评估检查、持续改进等基本行动逻辑。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江峰  林立涛  刘畅  何洪旭  吴娜  沈思  王东波  
[目的/意义] 探索不同社会科学学科间差异,支持学科建设、科技检索服务,进一步完善文献学科的分类体系。[方法/过程] 基于多种深度学习模型和预训练语言模型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学科分类器,利用CSSCI目录中的20多个一级学科中近350万篇文献构成的数据集进行实验;利用Sentence-BERT输出摘要句子向量并进行层次聚类,根据聚类结果划分学科组,并计算模型对于不同学科组的分类性能以缓和学科交叉的影响;利用模糊准确性指标输出模型对每条记录输出的前N个高概率学科以弥补原有学科分类的局限性。[结果/结论] 在“摘要+标题”上使用深度预训练语言模型取得最佳性能;基于层次聚类所得的学科组进行的分类较单一学科性能有所提升;模型的模糊准确性在N=3时能够达到96%。[局限] 未考虑从全文文本上获取更丰富的文献学科特征进行自动分类。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李明杰  许小燕  
中国文献学历史悠久,古有校雠学之谓。自近代以来,文献学学科体系的演变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民国初期由"校雠学"变身"文献学"初期的学科体系;1980年代以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组成的"三位一体"结构为基础的文献学学科体系;19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大文献学"学科体系。论文比较分析了这三个阶段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特点和存在不足,指出:研究对象和核心研究内容是文献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理应成为构建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基石;在当今学科大融合的趋势下,以时代性将文献学划分为看似本质不同的传统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已不合时宜;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应内外有别,注意突出学科的核心内容,防止学科的泛化。以此为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蔡昉  
作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系列讲话精神的体会,本文把中国经济发展正在经历的阶段性变化,分别置于三个视野中进行观察。第一,从中国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看,新常态是中国发展由盛到衰再到盛的一个历史阶段,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保持应有的历史耐心和政策定力。第二,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着眼认识新常态,进一步增强了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增长动能转换的紧迫性。第三,与世界经济呈现的"新平庸"不同,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高速增长。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韦震  吴林龙  
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深入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意蕴,锁定新时代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指向,形成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综合效应。这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必须坚持的基本逻辑进路。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谢冰蕾  吴琳华  
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新工科教育融合发展是探索国际工程教育中国范式的重要途径。从产业转型、教育内涵式发展、治理一体化为代表的产业革命、教育革命、治理革命等时代特征构建起了区域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逻辑理路。围绕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中的区域机制障碍、主体博弈障碍以及产教合作障碍,提出三个层面的实践路径:从宏观上以制度设计为突破点,依托区域一体化的制度优势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从中观上以组织联合为关键点,激活社会基层要素活力,壮大区域新工科教育联盟等组织体系;从微观上以模式创新为着力点,探索面向产教融合的新工科教育新范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崔朝栋  
中国必须有自己的经济学 ,中国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地位不能弱化。加强中国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地位要理顺中国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邓小平理论等相关课程的关系 ,拓宽中国经济学的对象 ,加厚中国经济学理论基础 ,初步构建中国经济经济学理论体系等。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朋林  叶静童  
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准确把握绿色金融内涵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绿色金融应遵循的发展逻辑与演进路径:在理论层面上,通过对当前经济环境下我国绿色金融生存逻辑、优化逻辑的深入剖析,探究了绿色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实践层面上,通过对国内外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和实践历程的分析与经验总结,得出了适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演进路径。最后,结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更好更快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以及发展方向,在实现我国经济绿色发展的同时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谢灼华  石宝军  
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郑鹤声、郑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首先以"文献学"冠书名,"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刷诸端,谓之献"。此书可视为我国文献学系统论述和研究的开始。1936年陈登原的《古今典籍聚散考》从政治、兵燹、藏弆、人事四方面考察我国文献兴衰聚散,则是中国文献史研究的滥觞。50年代后期王欣夫教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讲授文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杰  
以大量的史实 ,证明了两汉是我国文献学的奠基时期。从两汉历代重视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到取得文献学的累累成果 :司马迁系统整理西汉文献成中华千古第一部通史———《史记》 ;刘氏父子编《七略》开我国古典目录学之先河 ;东汉班固著《汉志》成我国史志目录之鼻祖 ;郑玄遍注群经等 ,都体现了两汉文献学的发展与成就。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袁广林  
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学术逻辑和社会逻辑两种价值取向。学术逻辑要求遵循学术内在的发展规律,坚持学术标准,以取得原创性成果为目标;社会逻辑要求把握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要,以解决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目的。认为理想状态是最大限度地维持一定张力,在互动中互促互进,既要立足世界学科前沿,重视"闲逸好奇式"知识探求,进行基础性原始创新,又要瞄准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注重重大尖端技术的研发与转化,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做出重要贡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