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02)
- 2023(12295)
- 2022(10210)
- 2021(9422)
- 2020(7834)
- 2019(17722)
- 2018(17811)
- 2017(33001)
- 2016(18053)
- 2015(20435)
- 2014(20622)
- 2013(20147)
- 2012(19007)
- 2011(17690)
- 2010(17676)
- 2009(16747)
- 2008(16355)
- 2007(14665)
- 2006(13403)
- 2005(12648)
- 学科
- 济(91964)
- 经济(91850)
- 管理(51462)
- 业(43499)
- 企(34525)
- 企业(34525)
- 方法(30279)
- 数学(26815)
- 数学方法(26648)
- 中国(26036)
- 财(23048)
- 制(21446)
- 农(21136)
- 地方(19828)
- 业经(18086)
- 学(17632)
- 体(16468)
- 银(15244)
- 银行(15216)
- 融(14932)
- 金融(14925)
- 贸(14820)
- 贸易(14811)
- 行(14748)
- 易(14421)
- 农业(13738)
- 环境(13476)
- 地方经济(13412)
- 体制(12297)
- 和(11309)
- 机构
- 大学(264970)
- 学院(262225)
- 济(125194)
- 经济(122952)
- 研究(101790)
- 管理(92506)
- 中国(79478)
- 理学(77893)
- 理学院(76959)
- 管理学(75892)
- 管理学院(75389)
- 财(60340)
- 京(57494)
- 科学(56533)
- 所(51901)
- 研究所(46557)
- 财经(46111)
- 中心(43987)
- 经(41910)
- 经济学(41492)
- 农(40771)
- 江(40078)
- 北京(37327)
- 经济学院(37010)
- 院(36459)
- 范(34235)
- 财经大学(34008)
- 师范(33905)
- 业大(33492)
- 农业(31525)
- 基金
- 项目(165874)
- 科学(131409)
- 研究(124077)
- 基金(122422)
- 家(107102)
- 国家(106276)
- 科学基金(89738)
- 社会(82674)
- 社会科(78434)
- 社会科学(78420)
- 基金项目(62835)
- 省(60917)
- 教育(56632)
- 自然(53785)
- 自然科(52500)
- 自然科学(52484)
- 划(52240)
- 自然科学基金(51563)
- 资助(50451)
- 编号(48069)
- 成果(41179)
- 部(38839)
- 重点(38438)
- 发(36838)
- 国家社会(36301)
- 制(35527)
- 课题(35206)
- 中国(33819)
- 教育部(33765)
- 创(33702)
- 期刊
- 济(148492)
- 经济(148492)
- 研究(90600)
- 中国(60449)
- 财(47274)
- 学报(39002)
- 农(38004)
- 管理(37970)
- 科学(37147)
- 大学(30499)
- 教育(29534)
- 学学(28662)
- 融(28586)
- 金融(28586)
- 经济研究(25506)
- 农业(25245)
- 财经(25145)
- 技术(22713)
- 经(21928)
- 业经(19564)
- 问题(19231)
- 贸(16948)
- 世界(16211)
- 国际(15461)
- 业(13749)
- 技术经济(13702)
- 统计(12653)
- 经济问题(11967)
- 改革(11479)
- 革(11479)
共检索到4249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志华
本文旨在说明个人收入变化与经济体制变革之间的关系。在改革前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导致个人收入水平低 ,增长慢 ,差别小 ;而改革后 ,转向由市场配置资源 ,收入向个人倾斜 ,个人收入增长快 ,差别大。这要求政府转变职能 ,深化金融改革 ,引导资金流向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沈大勇
如果说,要准确地理解、认识和把握"入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那末,首先应该是体制变革的深远影响,然后才是部门行业的利弊得失。而这种体制性的挑战,则大体上由5个既互相联系又彼此制约的关键环节所构成。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杰
中国经济体制变革中的财产权利张杰体制变革的实质是调整利益结构,以改善资源配置状况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最深刻的体制变革是从所有权的交易开始的,产权制度则是所有权交易的结果。在公有制下建立产权制度,意味着"细分"公有权而最终组合成各种形式的"共有产权"。...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张皓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展望张皓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大体经历了以农村为重点、以城市为重点和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特别是第三阶段,即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及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汪海波
2018年9月/168.00元ISBN 978-7-5201-2516-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78~2018)》对1978~201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以及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分析论述和经验总结,内容包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取向改革的起步阶段(1979~1984年)、市场取向改革的全面展开阶段(1985~1992年)、市场取向改革的制度初步建立阶段(1993~2000年)、市场取向改革的制度完善阶段(2001~2011年)、以市场取向改革
关键词:
市场取向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丁菊红 邓可斌
传统的分权理论将分权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忽视了转型经济中分权的内生性特质,因而难以回答分权因何而变迁这个根本性问题。文章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归纳与剖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经济增长、分权与经济体制改革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认为中国式分权由经济发展内生而出,并且内生的分权通过对各级政府不同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分权的变迁直接影响着中国各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变迁。由于中国的改革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路径依赖,在各级政府与经济主体顺应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理性博弈的条件下,这种变迁的结果会促使政府体制进行更为有效的变革。
关键词:
分权 内生性 转型经济 体制改革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华民
中国在过去的25年中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经济增长,从而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中的“邓小平效应”,所谓邓小平效应是指,中国罕见的经济增长是在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实现的。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坚持走内生与渐进的道路,并且始终坚持把改革置于开放的环境之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增长开始遇到一些来之于基本制度方面的障碍,它们主要是:土地的国家所有、企业的国家所有(国有企业)、以及金融体系的国家控制。这样一些制度安排不仅遏制了民间经济的发展、而且还造成了普遍的市场扭曲、带来了政府部门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因此,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已经成为关系到中国...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董克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铁民
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1978年到199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8%、8.4%和10.3%。取得上述结果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字:放权。改革的所有成果表明:由于破除了旧的高度集中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放松了对各级组织、特别是企业的行政约束,企业逐步焕发出活力,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从另一方面看,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新旧体制间的摩擦正在逐步加大,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的步伐,尽快形成合理的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宏观调节体制。而推进改革的核心就在于逐步使我国的经济运行转到市场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卓元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回顾与展望张卓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00836)本文系作者提交1998年3月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办召开的“中国经济改革:比较与展望”国际研讨会的论文。从1979年起改革开放,到现在已近20年。经过近20年的努力,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铁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从实质上说,是制度创新和制度结构变迁的过程。这种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持续演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制度安排可能出现在各种层次上,如个人的制度安排、自愿的制度安排、团体的制度安排、政府的制度安排等等。但显然政府的制度安排是社会所有制度安排中最重要的,政府既可以创造制度需求,同时又可以增加制度供给。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15年的改革进程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一是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钢
目前中国思想界经常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经济体制对立起来进行分析,其重要原因是假定两种不同体制只有一种是正确的,另一种是错误的;而没有看到这两种体制其实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升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与改革开放后生产力水平有重大差异,基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也自然需要不同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行经济改革并不是纠正前三十年的偏差,而仅是纠正改革这个时间点上的偏差。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是符合国情的选择;而改革反映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要求。为了推进改革,对改革前经济体制进行理想化的反思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当市场经济已经深入人心之时,通过简单否定改革前经济体制来证明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正当性已经没有必要。从较长的历史尺度来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实施的是如何在既有国情下尽快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本质都是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辩证关系探索一条适应不断变革的时代、不断发展的国情、不断变化的世情的发展道路。中国能成功实现转型,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源于中国传统的"求实""重实"的传统。强调包容、融合,因而也就不太相信"教条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而是愿意根据实际修正与调整理论,这也是新中国经济体制70年变革的统一哲学基础。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廷惠 陈世栋
改革开放以来,以资源配置市场化为主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形成特色鲜明的改革路径,取得举世瞩目的改革成就。聚焦“为何改、为谁改、谁来改、改什么、怎样改”等核心问题,在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优化所有制结构、深化市场化改革等领域呈现清晰的理论逻辑。在所有制“公有+非公”共存共荣、经济运行“政府+市场”互补互促、宏观管理“长短”“供求”协同联动、分配方式“按劳+按要素”并存并举、改革方式“试点+系统”协同推进等方面,形成核心理念与标识性概念,拓展了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内涵,形成中国自主的经济体制改革知识体系基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锚定“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核心,从技术进步、禀赋改善、制度效能三大维度纵深推进,加快构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化 现代化 改革逻辑
[期刊] 改革
[作者]
赵履宽
12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有三个,即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国家、企业、个人之间以及积累、消费之间的分配关系)没有理顺、以价格双轨制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秩序混乱。这表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方福前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三次革命,即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革"了人民公社集体生产经营体制("大锅饭"体制)的"命"。国有企业改革依次进行了企业身份转换(企业与政府关系变革)、企业经营权变革和产权制度改革三阶段革命,使国有企业由政府的附属物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主体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但是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和升级,更重要的是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和政府改革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目前,这三次革命还远没有完成,需要加大加强加深改革开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