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98)
2023(6052)
2022(5106)
2021(4613)
2020(3974)
2019(8719)
2018(8464)
2017(16092)
2016(8816)
2015(9492)
2014(9164)
2013(9103)
2012(8219)
2011(7383)
2010(7163)
2009(6853)
2008(6542)
2007(5415)
2006(4697)
2005(3938)
作者
(27181)
(22815)
(22792)
(21262)
(14400)
(11160)
(10207)
(9102)
(8665)
(7836)
(7743)
(7396)
(7326)
(7175)
(7008)
(6975)
(6821)
(6734)
(6584)
(6406)
(5888)
(5546)
(5437)
(5198)
(5108)
(5010)
(4967)
(4949)
(4659)
(4513)
学科
(36763)
经济(36717)
管理(26892)
(25949)
(20869)
企业(20869)
方法(18439)
数学(16602)
数学方法(16492)
(9838)
(9518)
(9239)
贸易(9238)
(8927)
中国(8923)
(7936)
业经(7852)
农业(6623)
(6150)
技术(6085)
地方(6067)
(6066)
财务(6065)
财务管理(6056)
企业财务(5732)
(5731)
金融(5730)
环境(5703)
(5230)
银行(5190)
机构
大学(128488)
学院(126317)
(51711)
经济(50864)
管理(48835)
理学(43807)
理学院(43273)
研究(42710)
管理学(42455)
管理学院(42251)
中国(31240)
(28619)
科学(28462)
(25710)
业大(24323)
农业(23088)
(22648)
(21905)
研究所(20978)
中心(18789)
财经(18488)
(17197)
(16997)
经济学(15923)
农业大学(15889)
北京(15593)
(15292)
(14894)
师范(14608)
经济学院(14576)
基金
项目(92450)
科学(72430)
基金(69287)
(63588)
国家(63055)
研究(59564)
科学基金(53127)
社会(40351)
社会科(38341)
社会科学(38331)
基金项目(37618)
自然(36671)
自然科(35890)
自然科学(35876)
(35447)
自然科学基金(35285)
(30707)
资助(27295)
教育(26820)
编号(21235)
重点(20786)
(20142)
(19613)
计划(19074)
(18837)
科研(18610)
创新(18342)
(17501)
国家社会(17250)
教育部(16883)
期刊
(49854)
经济(49854)
研究(31644)
学报(27954)
(24689)
科学(23480)
中国(21468)
大学(20071)
学学(19441)
农业(16423)
管理(16074)
(15999)
(9919)
金融(9919)
经济研究(9071)
财经(9040)
(8995)
业经(8939)
业大(7917)
技术(7669)
(7656)
教育(7623)
(7446)
商业(7090)
问题(7033)
科技(6916)
农业大学(6789)
(6498)
国际(5985)
(5829)
共检索到1717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龙林  
1943年签订的《中美新约》引发两次中美法律互动。第一次法律交流成效甚微,海尔密克的建议及倪征燠的赴美考察未能触及中国法制的根本问题。第二次法律合作无果而终,庞德的构想及杨兆龙的实践指明了中国法制的进步方向,却沦为宪政斗争的牺牲品。两次法律互动反映出治外法权终结后中美朝野的不同反应,体现了新约对于双边关系的进步性及局限性,揭示了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美关系名义平等而实质不平等的复杂性。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王琪英  
中国加入WTO的进程取决于中美关系的走向,中美关系的基础在于贸易,没有WTO机制,中美贸易面临的许多困难无法解决,中美贸易的稳健发展就没有保障,而中美两国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也需要两国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国加入WTO的态度是积极的,基础是深厚的,中国加入WTO顺应了经齐全球化趋势,有利于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繁荣,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郑永年  
如果说前些年人们讨论得最多的是中美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近来随着两国之间贸易战不断恶化,人们思考的问题不再是会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而是这个陷阱到底是怎样的。实际上,多年来,中美两国对"修昔底德陷阱"的认知一直是不同的。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邹治波  
事物结构决定事物功能,要保持和维护长期稳定的中美关系,需要在外交、经济和军事三个层次上构建相应的中美关系结构关系。首先,在外交上建立"通畅及时释压"机制,强化完善目前中美三大对话机制,在机构组成上将各自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纳入中美政治、安全对话机制中;其次,在经济上建立"确保相互重创"关系,即双方确保拥有使用经济手段重创对方经济的能力,并在重大危机发生时敢于使用这种能力能迫使对方慑于巨大经济利益损失而不会采取严重损害各自核心或重大利益的行动;最后,在军事上构建"非对称战略平衡"核战略关系,最终以战略力量相互制约带来的安全对等实现中美之间的战略稳定。上述中美关系的三层次结构,涉及中美关系深度和对中美关系的约束力度是梯度型逐次递增的,这样可在不同层次上起到约束和稳定中美关系的防波堤、制动器作用,以保障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查道炯  
一、从合作开发到相互关注在战后中美经贸关系的演变过程中,能源始终是一个重要领域。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实施了包括能源在内的贸易禁运,直到1971年中美贸易关系开始解冻。1973年第一次海湾石油危机爆发,美国经济受到冲击。中国则于同年开始向日本等亚洲资本主义邻国出口原油。在当时的美国能源安全研究界,热点话题之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施伟强  
二十年来,中美关系经历了从对抗转向对话;进而由对话到建立外交关系;从建交到80年代后期,虽然其间也经常出现波折,但美国朝野一致支持赞成发展两国关系,故总的来说,两国关系还算稳定。中美关系发展的二十载历程中,"战略关系"、"经济利益"、"意识形态"和"台湾问题"这四大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国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四个因素各有消长,但是"台湾问题"始终处于一个微妙的地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洁洁  孙根年  舒镜镜  
本文依据1985-2007年相关数据,分析了中美关系及危机事件对两国旅游流互动的影响,将客流量统计值、环比增长率和占出境旅游比例分别与本底趋势线、Ⅰ型理想曲线和Ⅱ型理想曲线作比较,发现当中美关系危机事件爆发时,在入境客流量统计值、环比增长率和占出境旅游比例上形成明显的"凹形谷"。本文采用3条理想曲线为参照系,定量分析了7次危机事件对两国旅游流互动的影响,为探索国际关系及危机事件对出入境旅游的影响提供典型案例。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塞缪尔·皮尔森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蔡保兴  
7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跨上了正常化的发展道路。但众所周知,80年代中期以后,中美关系出现了一些令人失望的现象。较为明显的是,里根出任总统后,为了改变美国外交上软弱被动的地位,改行了全球性进攻的战略。拉中国以牵制苏联,但又与台湾保持不清不楚的关系,对华政策蕴含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布什上台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中美70年代以来的战略关系急剧降温、冷淡,甚至发生争执。中美关系究竟会演化至何种地步?以及如何改善两国关系,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威廉·科恩  王烁  
非常有幸再次来到南开大学演讲。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环顾全球,可以看到美国正在经历的混乱,例如美国新总统上台;欧洲也并不好过,不仅英国已经宣布脱欧,法国正在考虑脱欧,苏格兰也在谋划着新一轮的公投。很多大事件正在发生,就像叙利亚问题,持续的爆炸和战争危及着无辜平民的生命,迫使他们离开祖国,逃往欧洲及其他国家。还有朝鲜半岛的局势始终动荡不安,威胁地区稳定。我们不得不感叹,世界正处于混乱年代,而且我们拥有毁灭世界的能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浦启华  
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大国 ,两国在现实的国际战略中有许多利益交汇点 ,因而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历史文化传统、国际战略取向等许多方面又都存在着根本性差异 ,尤其是美国对于中国的崛起抱有极大的戒心 ,因此中美关系又是当今世界最为动荡不定的双边关系之一。正是中美两国战略上的这些异同决定了中美之间既合作又斗争的现实。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金灿荣  刘宣佑  黄达  
2010年美国提出了回归亚太战略,这是冷战后美国最重要的全球战略调整之一,也是对中国外部环境影响最大的一个政策。虽然美国方面用"战略转向","亚太再平衡战略"等新说法取代了有争议的"回归亚太"一说,但其针对中国的实质不变。迄今为止,关于亚太再平衡战略最早,也是完整的论述是2011年11月,美国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女士在《外交政策》上发表的《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她正式高调宣称美国重返亚太。"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包含政治、军事和经济三方面,政治上开展"前沿部署性外交"、"多边外交"、"价值观外交"等;军事上"巩固老朋友,寻找新伙伴";经济上欲主导《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议》的建设,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东亚经济合作机制。"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中国与美国的平衡关系产生影响,激化"南海问题",使得东亚地区出现离心化趋向。"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正因为如此,奥巴马第二任期开始后,美国对此战略进行了微调。中国拥有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空间,应继续加大中美之间的合作和共识,为中国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