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47)
- 2023(10035)
- 2022(7929)
- 2021(7500)
- 2020(6047)
- 2019(14002)
- 2018(13819)
- 2017(26397)
- 2016(13809)
- 2015(15894)
- 2014(15617)
- 2013(15720)
- 2012(14895)
- 2011(13715)
- 2010(13991)
- 2009(13104)
- 2008(12662)
- 2007(11036)
- 2006(10164)
- 2005(9578)
- 学科
- 济(82554)
- 经济(82497)
- 管理(35597)
- 业(31419)
- 方法(27000)
- 企(24808)
- 企业(24808)
- 数学(24008)
- 数学方法(23859)
- 中国(22772)
- 地方(19335)
- 学(16195)
- 农(16174)
- 业经(15532)
- 贸(14628)
- 贸易(14616)
- 易(14129)
- 财(13884)
- 制(13771)
- 地方经济(13639)
- 融(11237)
- 金融(11235)
- 银(11206)
- 银行(11191)
- 产业(10881)
- 行(10875)
- 环境(10620)
- 体(10558)
- 农业(10468)
- 发(9762)
- 机构
- 大学(209392)
- 学院(207050)
- 济(103298)
- 经济(101612)
- 研究(80291)
- 管理(74146)
- 理学(62556)
- 中国(62166)
- 理学院(61789)
- 管理学(60951)
- 管理学院(60538)
- 财(44787)
- 京(44698)
- 科学(43713)
- 所(40237)
- 研究所(36241)
- 财经(35371)
- 经济学(34939)
- 中心(34193)
- 经(32305)
- 经济学院(31209)
- 江(30332)
- 北京(29353)
- 范(28574)
- 农(28538)
- 院(28438)
- 师范(28321)
- 财经大学(26222)
- 业大(24257)
- 科学院(24022)
- 基金
- 项目(129323)
- 科学(102750)
- 研究(97841)
- 基金(95518)
- 家(82966)
- 国家(82371)
- 科学基金(69807)
- 社会(66218)
- 社会科(62975)
- 社会科学(62957)
- 基金项目(48654)
- 省(46963)
- 教育(44886)
- 自然(40698)
- 划(40110)
- 资助(39911)
- 自然科(39773)
- 自然科学(39761)
- 自然科学基金(39092)
- 编号(37340)
- 成果(31713)
- 部(30616)
- 发(30052)
- 重点(29897)
- 国家社会(29306)
- 中国(27464)
- 课题(27034)
- 教育部(26846)
- 创(26466)
- 人文(25295)
共检索到3306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美平
中国第一次被动型工业化和外生型城市化形成了无主权状况下畸形的“两极结构” ,建国后第二次赶超型工业化和限制型城市化则形成了有主权状况下倾斜的“两极结构”。“两极结构”已成为中国转型前的历史结构 ,为了突破“两极结构”的束缚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开始构建“多元结构”。“多元结构”是中国转型过程中的现实结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吴垠 刘灿
转型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形成源自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对中国、东欧以及前苏联三十余年来政治经济体制大规模变迁的观察、比较、反思以及综合归纳,转型经济学研究层次的拓展与研究主题的深化决定了转型经济学必然呈现出跨学科综合的趋势。本文评述了转型的"新自由主义研究范式"、"制度-演进学派研究范式"、"发展经济学研究范式"以及"比较经济学研究范式",认为转型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不应是对其学科体系进行简单的内容置换,而应当是使这些既有的理论范式逐渐融合为一体并突出强调转型经济学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的理论内核、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客观公允的转型绩效评价方式。这样才能使转型经济学成为一门既具有相当历史厚度,又紧贴当代...
关键词:
转型经济学 学科分析 研究范式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金承 宋智勇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是整体意义上制度系统的结构和性质的改变。这一过程就构成了转型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它区别于对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研究。目前这一领域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新古典自由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演化经济学和制度变迁理论等都在这一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这些理论都有着自己的适用范围,在转型经济领域的应用都有着明显的缺陷,更不能独自成为转型经济学最恰当的研究范式。在各个理论范式碰撞与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转型经济理论研究范式的创新,是转型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曙光
中国30年改革开放为全球转型国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体系,也为经济学家探讨转型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视角。文章系统梳理了经济转型理论的历史性变迁,探讨新古典经济学在建立转型理论框架中所遭遇的理论困境和内在逻辑缺失,同时着重剖析了转型经济学中存在的两大基本争议,即渐进式变迁和激进式变迁的争议以及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的争议。文章最后对中国经济改革进行了理论提炼,揭示了经济转型的中国范式的内涵及其全球意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卓元
由胡家勇主笔,老、中、青三代经济学者共同完成的《转型经济学》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比较系统地研究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学术著作。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付才辉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了市场中居民的时间偏好异质性和政府发展战略的政策异质性特征在两极分化中的不同角色,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构建了一个不平等理论:由时间偏好差异表征的市场异质性诱发的两极分化可以通过内生主观贴现率(耐心)得以抑制;而政府采纳的发展战略越是背离比较优势,其政策异质性就越大,如果政策倾斜程度过大就会破坏社会平衡机制,触及警戒线,诱发两极分化。
关键词:
两极分化 市场异质性 政策异质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洪银兴
如果将改革开放看做是经济转型,中国的经济转型已经进行了20多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但是在经济转型进行了20多年的今天,经济转型就不能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应该是理性的,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应该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这就提出了在中国的转型背景下,建设指导经济转型的转型经济学的任务。我国现阶段之所以称为经济转型阶段,就因为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孙景宇
转型经济学的迅速崛起缘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性,即经济转型作为以往社会发展史上少有的大规模的体制转变,它的出现对已有经济理论构成了重大挑战。但是这场转变既不可重复又不可逆转,因而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决定了转型经济学本身的过渡性质。事实上,经济转型更一般的意义在于,它是后发国家追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道路的一种探索,只有从经济转型的一般性来重新定位转型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才能够进一步深化转型经济学研究。
关键词:
经济转型 转型经济学 经济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金成晓
两种“范式”之争与中国经济学的构建●金成晓樊纲博士和崔之元博士分别对“苏联范式”与“西方范式”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范式危机”论,由此引发了两种“范式”的争论。虽然表面看来,两种“范式”之争仅涉及两种经济体系的价值判断,但其实质却在于中国经济学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何恒远 周建军
转型经济学是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为研究对象。在转型概念的引领下 ,本文首先回顾了转型的定义与多话语方式的争议 ;之后 ,带着“问题意识” ,分析了转型经济学几个相关研究问题 ,从而析理出转型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关键词:
转型 转型经济学 转型主题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林 郭楚晗
中国经济学的建构是一项致力于重塑中国经济理论体系,系统化、学理化、凝练化中国经济发展经验的百年理论命题。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关键在于范式的重构。参见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古典经济学“一元多线论”的价值取向,新古典经济学融合“多元力量”、巩固“一元硬核”的范式特征,皆为中国经济学范式重构提供了路径指向。贯彻“一元主导、多元共生”的中国经济学范式新理念,就是要确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个“一元”价值观为指导,借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与时代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汲取融通,实现西方经济学范式的科学架构与中国传统优秀经济思想的“多元共生”。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姚慧琴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朱富强
自改革开放始,实践问题逐渐促发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危机,并出现了占主流地位的"修补"改革观;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实意识开始上升到了理论意识层面,主张全面采用现代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替代"改革观逐渐占了主流,但进入21世纪后,这一观点又开始受到质疑。文章认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范式需要面临两个层次的契合:一是把探究事物本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实证事物现状的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契合起来,这主要涉及到探究当前经济学界两大分支的互补性和差异性问题;二是把西方学术界的经济理论与中国人的行为机理、社会文化契合起来,这涉及到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的本土性问题。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赵玉琳
马克思的"价值论范式"和萨缪尔森的"供求论范式"(或"财富论范式"),这两种不同的经济理论范式,在实证研究层面上可以相容和互补,而在规范研究和决策研究层面上却存在评价标准和制度选择的根本不同,前者是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理论体系,后者是为完善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理论体系。资本主义社会尚未创造出对这两种理论范式进行综合集成的制度基础,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创造了这种制度基础,才可能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揭示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济学理论范式。
关键词:
价值论范式 供求论范式 融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