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9)
2023(1311)
2022(1095)
2021(1117)
2020(991)
2019(2066)
2018(2088)
2017(4099)
2016(2217)
2015(2402)
2014(2305)
2013(2340)
2012(2127)
2011(1975)
2010(1873)
2009(1728)
2008(1688)
2007(1405)
2006(1218)
2005(1126)
作者
(5900)
(4949)
(4888)
(4772)
(3194)
(2469)
(2286)
(1938)
(1821)
(1789)
(1762)
(1753)
(1602)
(1507)
(1500)
(1499)
(1478)
(1460)
(1454)
(1446)
(1221)
(1209)
(1165)
(1148)
(1128)
(1112)
(1104)
(1089)
(1025)
(1022)
学科
(8305)
经济(8289)
管理(7090)
(6772)
(6119)
企业(6119)
方法(4674)
数学(3911)
数学方法(3892)
(2590)
中国(2169)
(1906)
(1835)
财务(1834)
财务管理(1832)
企业财务(1802)
(1764)
业经(1755)
(1511)
贸易(1510)
(1466)
(1440)
地方(1416)
理论(1412)
(1319)
(1289)
农业(1284)
供销(1267)
(1267)
(1200)
机构
大学(31107)
学院(29973)
管理(12610)
(11870)
经济(11662)
理学(11214)
理学院(11088)
管理学(10924)
管理学院(10868)
研究(9194)
中国(7225)
(6349)
(5667)
科学(5517)
(4668)
财经(4614)
(4470)
中心(4386)
(4315)
师范(4284)
业大(4261)
(4242)
(4154)
研究所(4042)
商学(3997)
商学院(3967)
北京(3929)
农业(3747)
师范大学(3607)
经济学(3481)
基金
项目(21042)
科学(17169)
基金(16532)
(14384)
研究(14311)
国家(14258)
科学基金(12619)
社会(9865)
社会科(9382)
社会科学(9379)
基金项目(9044)
自然(8807)
自然科(8638)
自然科学(8638)
自然科学基金(8468)
(7616)
教育(7024)
资助(6659)
(6461)
编号(5567)
(5061)
重点(4557)
教育部(4519)
人文(4370)
科研(4296)
成果(4189)
国家社会(4091)
大学(4060)
(4026)
(3876)
期刊
(12448)
经济(12448)
研究(8212)
中国(5968)
学报(5162)
管理(4941)
科学(4800)
(4604)
大学(3950)
(3775)
学学(3643)
教育(3011)
农业(2638)
财经(2428)
(2404)
金融(2404)
经济研究(2132)
(2125)
业经(2099)
图书(2041)
商业(1872)
(1798)
技术(1743)
书馆(1682)
图书馆(1682)
(1629)
问题(1352)
统计(1329)
资源(1324)
(1273)
共检索到434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鄢婧莉  王红  
针对英国汉学家格雷厄姆(A.C.Graham)提出的汉籍英译只能由母语为英语的译者"译入",而不能由母语为汉语的译者"译出"这一观点,我们给予了实证性的反驳。我们选取了理雅各,辜鸿铭,威利,赖波和夏玉和翻译的《论语》的4个译本,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上分析了这4个译者的文体特征和翻译策略和并对其进行了对比解读。最后得出结论:中外译者翻译风格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丰富了对汉语典籍的阐释。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怡清  
许渊冲在耄耋之年英译《论语》,充分展示其翻译风格:仿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尽显译者的精神追求,传神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出仕与退隐或入世与出世之间的人生选择和通权达变的精神气度。试以《论语》书名和开篇第一章译文选析":Thus Spoke the Master"创新《论语》英译名,为英译本"正名";"君子"译作intelligentleman,展示孔子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智"的推崇;运用"省译法"翻译"学而时习之",巧妙化解理解差异,传神表达"知行合一";intelligentleman(君子)表现君子的儒雅,careless(不在意)描绘君子的狂放不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士"的精神,这是许渊冲推崇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睿智的知识分子形象;译文known or unknown对仗工整呈现"音美"。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任东升  郎希萌  
巴金的小说《家》沙博理英译本是目前唯一英译本,已出版近60年,然而近年才出现对该译本的研究。目前已有的四个视角的研究均有其优点和不足。结合《家》沙博理英译本出版的时代和沙博理的"制度化译者"身份,可采用译本研究与译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创新性、深入性、综合性的研究。沙博理对《家》的英译及其研究,是巴金作品对外传播研究的一部分,也是巴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许豪  
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给翻译研究的启示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要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然而要实现译文文本的意义,译者对译语读者期待视野的重构也同样重要,这在典籍英译中尤为突出。重构读者的期待视野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信息补充,产生的信息即为副文本。文章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从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两个角度出发,结合副文本理论和深度翻译,探索典籍英译文本意义实现的模式,并结合黄继忠《论语》英译本,验证接受美学与副文本理论、深度翻译方法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尚巾斌   唐家扬  
文章以《赤壁赋》3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层面比较了各译本对社会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以及语言文化缺省的补偿程度,总结了汉语典籍英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总体原则:译者应深刻理解和把握原语与目标语文化内涵;典籍英译意在传播文化,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补偿并不意味着要消除文化异质性;译者要本着“不增不减”的翻译补偿原则,在准确传达原语信息的同时尽量保留原语文本中的文化内涵。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渠天花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社会学核心概念之一,反映了翻译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思路。文章以《边城》戴乃迭英译本为例,从戴乃迭的文化资本视角出发,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对文本选择、翻译思想及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影响,阐释译者的文化资本和其翻译活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慧玲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译者的研究不再停留在从语言层面来评价其译作的得失,而是从文学、文化层面来评析他们的文学、文化贡献。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再被看成是对原作不负责任的改写,而是其个人经历、自身的双语文化能力、翻译动机、时代背景等因素对其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寒山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寒山所创作的诗作,自从被译介到美国后出现了多个版本。而在众多的英译本中,加里.斯奈德的译本最为成功。在翻译寒山诗时,加里.斯奈德的译者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从对译本的选择、译本的理解、译本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英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内容涉及国家民族、历史地理、习俗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思维模式等方面。不同的国家或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客观存在,这些差异与中国典籍的英译效果关系密切,必须受到翻译者重视。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处事原则和习俗禁忌等方面阐述中西文化差异,以龙、颜色和敬老等常见的中国典籍内容为例,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在中国典籍英译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旨在强调中国典籍英译过程中文化差异视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樊孟轲  
文章基于识解理论的聚焦、突显性、视角和详略度4个维度,以李清照《声声慢》的5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比较译文间的差异。研究表明:译者在识解方式上的差异影响译文的表达,其中,详略度最为重要;情景的详细可以是突显/隐藏的结果,可以是聚焦/模糊的结果,也可以是第一视角/视角转换的结果。识解理论为解读译本提供了重要认知理据。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琦  
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经译者葛浩文译成英文后,得以在海外出版推广,并屡获奖项。该英译本表现了译者的个性化翻译。从改写理论视角来看,译者是在意识形态和诗学观的影响下,对原作进行改写。这一改写体现了翻译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作品重现了原作的艺术特色,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琼  
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典籍,其英译本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从典籍文化翻译的视角,重点考察美国译者Francis ross carpenter的《茶经》英译本中关于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效果,并对译者英译过程中准确再现原语负载的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的得与失进行综合评价,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译介和传播。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晨晨  郭书法  
葛浩文夫妇翻译的《玉米》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适度移情,反映出译者在作者、原文读者及译文读者之间的调解作用。文章以移情在语言学中的概念为基础,分析语言移情与翻译的关系,试图采用以认知识解为基础的文本细读及双语对比方法对毕飞宇《玉米》及其英译本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不同移情识解方式对译文表情力产生的影响。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卢军羽  刘宝才  
中国瓷器的生产历史就是一部窑场的变迁史,向域外读者译介中国陶瓷典籍和传播中国悠久的窑炉文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任务。中国陶瓷典籍中的窑名可分为三类:地名窑、人名窑和功能窑。窑炉文化具有系统性,且窑名属陶瓷行业术语,因此窑名的翻译应遵循系统性和可辨性原则,但具体翻译方法因窑名的不同类别而异。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阳  
以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为指导,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的《葬花吟》两个英译本(以下简称"杨译"、"霍译")进行评述,可以看出:在意的传达方面,杨译尽可能地保留原诗的意象,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忠实地传达了原诗中的情感意义和修辞意义,再现了其美的意境。霍译则是倾向于舍弃原文形象,采用了如删减等变通的翻译手法,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在表现音美时,霍译采用了英文中常见的抑扬格,韵式规范,字数也是非常整齐;而杨译的押韵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是韵体较为松散。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屈妮妮  
诗歌的翻译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内外学者,对于同一原作的各种译本也褒贬不一。通过对《关雎》的两个译本,即,James Legge的译本和Arthur Waley的译本从词义理解和内涵文化理解两方面做了对比与分析,以展示二者之间的异同。James Legge注重诗句表面意思的理解,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采用直译法,虽然忠实于原文,但是语言的弹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Arthur Waley主要采用意译法,他的译本对诗句词义和内涵文化的理解相对比较到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注意了韵脚,但还不是非常的抑扬顿挫,尚不能原汁原味地再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