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9)
2023(2108)
2022(1640)
2021(1854)
2020(1279)
2019(3213)
2018(3388)
2017(4266)
2016(3646)
2015(4227)
2014(4403)
2013(3480)
2012(3202)
2011(3119)
2010(3373)
2009(2680)
2008(2593)
2007(2425)
2006(2259)
2005(2243)
作者
(6997)
(5693)
(5620)
(5611)
(3526)
(2795)
(2720)
(2437)
(2172)
(2132)
(1985)
(1972)
(1876)
(1817)
(1786)
(1761)
(1757)
(1753)
(1702)
(1669)
(1616)
(1535)
(1492)
(1404)
(1366)
(1309)
(1269)
(1246)
(1209)
(1200)
学科
教育(18783)
中国(8539)
理论(5400)
教学(5308)
(3795)
思想(3729)
政治(3501)
思想政治(3330)
政治教育(3330)
治教(3330)
德育(3302)
(3286)
(3135)
改革(3119)
发展(3088)
高等(3000)
(2966)
研究(2943)
教育改革(2772)
(2563)
经济(2557)
管理(2487)
学校(2461)
学法(2356)
教学法(2356)
(2249)
教育学(2201)
计算(2188)
算机(2177)
计算机(2177)
机构
大学(42308)
学院(37008)
教育(25298)
(17312)
师范(17283)
研究(17276)
师范大学(14552)
(11109)
职业(10263)
教育学(9877)
科学(9381)
技术(8916)
(8367)
北京(8200)
研究所(7620)
(7537)
教育学院(7233)
职业技术(7023)
中心(6296)
(6243)
管理(6135)
中国(5888)
技术学院(5873)
(5762)
(5665)
经济(5315)
教育科(5190)
教育科学(5153)
研究院(5139)
理学(4977)
基金
研究(22883)
教育(20081)
项目(19845)
科学(16871)
成果(13485)
课题(12506)
编号(12503)
(11310)
社会(11259)
(10271)
社会科(10255)
社会科学(10253)
基金(9985)
(9220)
规划(8651)
(8052)
(7631)
研究成果(7464)
年度(7434)
国家(7370)
项目编号(7367)
(7019)
(6695)
(6671)
阶段(6652)
(6349)
(6334)
重点(6243)
教育部(6207)
阶段性(6122)
期刊
教育(44059)
研究(23266)
中国(18897)
职业(10548)
技术(7474)
技术教育(6836)
职业技术(6836)
职业技术教育(6836)
(6785)
经济(6785)
高等(5051)
成人(4676)
成人教育(4676)
高等教育(4507)
大学(4499)
(4214)
论坛(4214)
学报(4163)
(3658)
职教(3561)
发展(3458)
(3458)
比较(3322)
科学(3317)
教研(2841)
高教(2841)
(2743)
学学(2323)
图书(2292)
远程(2156)
共检索到699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靳友玲  张蓉  
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颇受争议的问题之一,一般认为卢梭歧视女性,要把女性培养成取悦男性的女仆;也有人认为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正是对女性的肯定和尊重。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女子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是"自然教育",女子教育的中心是理想的家庭,但在家庭中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男女双方是自由的,都是主人。18世纪的法国仍是农业社会,男权势力占统治地位。卢梭从男性的视角提出了其理想的女子教育思想,既超越了现实又存在局限,是其理想与现实共同作用的产物。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戴晓光  
一、《爱弥儿》的教育意图1762年,在相继发表两篇早期论文之后,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卢梭多次强调《爱弥儿》在自己全部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在致友人马勒塞尔伯的信中,卢梭提到,"我的全部精神智慧分散于前两篇论文和《论教育》(即《爱弥儿》)中,三部著作不可分割,构成一个整体"。卢梭的这个说法一方面表明了《爱弥儿》的核心意义,同时也表明,由于注重写作技艺的卢梭有意对全部的"精神智慧"加以分别表述,那么,把握《爱弥儿》的思想意图绝非易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小枫  
Le zele et la bonne foi m'ont jusqu'ici tenu lieu de prudence[以前,我一直用炽热情感和善良信念代替审慎]。——卢梭:《爱弥儿》,卷四卢梭的《爱弥儿》是一部教育论,作者从人出生时刻谈起,细数人一生所经历的苦难。古希腊革命和法国革命的规划(destin)多少是由相似的作品事先制定的。——夏多布里昂:《论古今革命》卷一,20章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潘希武  
卢梭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以自然状态作为参照系,从根本上探寻人道层面内人性自由与幸福朝向自然状态可能达到的最高限度,从而展示出一个样板人生。为此,卢梭开始了两个方面的宏大规划:一方面,通过公意社会的设计,旨在实现普遍的自由;另一方面,卢梭开始爱弥尔的教育方案,以预防自由社会的普遍堕落。不过,爱弥尔并非要通过教育培养成一个自然状态中的自然人,而是要成为一个处在公民社会内又独立于社会意见外的自足与幸福的人,一个区别于哲人、基督徒和好公民的高贵的人,以纠正公意社会可能出现的低等人的普遍统治。尽管爱弥尔的教育成功存在很多偶然,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保持卢梭式的追问,保持哲学的探索。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胡君进  
与《忏悔录》类似,《爱弥儿》同样是卢梭本人的一幅自画像。爱弥儿作为一个卢梭想象出来的教育样板,其并不是一个透明的灵魂意象,而是隐藏着大量不容易被发现的幽暗底层。在爱弥儿身上,卢梭有意构造出各种叙事结构,以实现一种既真实又虚构的想象性演练。无论是爱弥儿与卢梭之间表层与潜在的复调关系,亦或卢梭与爱弥儿之间真诚与反叛的变形结构,还是两人之间基于恋母情结与造父意图的政治性血缘,这些都反复提醒我们在研究《爱弥儿》的一开始,不能忽视卢梭自身的人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爱弥儿既是卢梭的学生,也是卢梭的孩子,更是卢梭本人的颠倒。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爱弥儿式卢梭与卢梭式爱弥儿的混合意象中,我们才可能真正捕捉卢梭的教育意图以及整部《爱弥儿》中各种隐遁的计划。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丽娟  张蕴华  
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认为,音乐艺术以"自然模仿为美",强调"旋律的统一性"这一主流思想,认为真正的音乐应是以旋律为主,和声则次之,对这些观点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对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于尔根·厄尔克斯  徐守磊  
“现代教育”概念直接与卢梭的教育理论联系了起来。人们常常认为,是卢梭“创立”了现代教育,或至少是其最具影响力的前辈。本文认为,“现代学术”或“实验教育”是在17世纪晚期的“古今之争”中加以讨论的。这场历史性的重要争论过后, 教育和学术便与现代科学的开放经验联系了起来。与这种传统相对照,卢梭并不是一位现代作家。将他的教育概念作为19世纪末所谓“现代教育”或“进步教育”的基础, 这实在是太矛盾了。进步教育的意象被儿童心理学、尤其是被认知发展理论所强化。卢梭克己自制的“消极教育”概念在很多方面与这些观点相对立。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赵义良  
马克思教育思想与卢梭教育思想之间存在着继承又超越的关系,这种关系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目的上,马克思继承了卢梭提出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的观点,但在对人的理解上,马克思实现了从卢梭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超越;二是在教育理念上,马克思继承了卢梭所提出的人的自然发展观,但又把卢梭的个人自然发展观发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观。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周萍  
十八纪中叶,法国的历史进程发展到了资产阶级竭力挣脱封建制度的羁绊,以求得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顽强生存和迅猛发展的阶段.在此之际,法国著名的启蒙学者卢梭,提出了一整套内容广泛的新理论体系,为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巨大的动力.由此,著名学者罗曼·罗兰称卢梭为“暴风雨的前驱,新时代的导师.”自然教育理论,作为卢梭启蒙思想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完全异于封建教育的教育蓝图,为培养新的人才指出了方向,开辟了通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我国当前进行教育改革.纠正教育中的种种不足,以培养出大量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时候,认真分析研究卢梭的自...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渠敬东  
在现代教育的思想史中,卢梭以《爱弥尔》为核心的经典教育文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他通过对巴黎所谓"文人风习"的批评,对文艺复兴以来企图通过古典文化的复兴来确立现代教育之基础的倾向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人在现代处境中,去自然状态的社会化才是教育的最大敌人。人的不幸和恶,源于他对自身能力的滥用,让自身意志的任意性突破了理智能力的范围,从而使自由意志走向了自身的反面,而成为对自身的奴役。因此,人的自然状态的否定性,恰恰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起点。通过自然教育、物的教育以及受之于人的公民教育,现代人才能获得真正的道德自由和政治自由。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吴晓玲  
作为西方法文化形而上层面的自然法体现着西方"因自然而人事"的一个重要思想传统,其悠久的"法则"意识浸透着整个西方文化。洛克、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也深刻地受到各自古典自然法思想的影响。自然法既是他们儿童教育观念相互联系的思想根脉,又是他们儿童观相互分歧的思想基础。如果从古典自然法这一角度来解读他们的儿童教育思想,我们将能够更深刻地感悟到西方儿童教育观念所赖以形成的语脉,以及认识到一种儿童教育思想的形成所需的思想资源。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渠敬东  王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9月第一版)这是一部详细解读洛克和卢梭的教育哲学文本的书,揭示了这两位现代思想的奠基人如何从教育问题入手,尝试处理现代人必须面对的自由问题。它试图通过细致阅读和疏解洛克和卢梭的教育文本的方式来阐明,在洛克与卢梭的思想中,"教育"既不是后来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罗瑶  
卢梭区分了两种自爱,一种是自然状态下的自爱(amour de soi),另一种是他人关系中的自爱(amour-propre)。《爱弥儿》处理的主要是amour-propre这种异化了的自爱所带来的人性恶的问题,并试图保护amour de soi。根据卢梭的解读,可以发现当代以竞争为内在逻辑的教育对于儿童处在"他人关系中的自爱"(amour-propre)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在此现实境遇下,教育的理论诉求主张的却是一种彻底净化的自爱以及将自爱作为道德教育的根基等。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造成了教育中自爱的困境。因此,教育者需要充分意识到卢梭所探讨的amour-propre的自然性与危险性,并帮助人从更大的秩序、更高的存在与人之间的联系中去探索自我的根源,以找寻自爱超越的教育之道。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景柱  
贡斯当与卢梭关于人民主权学说的相似点在于都把"自由"作为其逻辑起点和归宿,他们人民主权学说的不同点在于"人民主权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人民主权是否可以分割"、"人民主权的实现形式是间接民主还是直接民主"这三个方面。贡斯当通过对卢梭人民主权学说的批判,把"抽象的人民主权学说"演化成"具体的人民主权学说"。抽象的人民主权必须落实为具体的制度安排,否则其极有可能成为"暴政"的口实。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任素月  
在老子和卢梭看来,人类所谓的文明之路,实则一条自我奴役之路。老子认为,文明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却与道的本性相悖,理想的人类社会应该是自然无为的。对此,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主张。卢梭亦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归结于由文明而来的私有制,进而认为不平等导致了社会纷争与道德的沦丧。对此,卢梭认为,基于一种社会契约的人民民主共和国,才是最有利于人自身的国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