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4)
- 2023(1234)
- 2022(1015)
- 2021(1049)
- 2020(932)
- 2019(2126)
- 2018(2102)
- 2017(3785)
- 2016(2059)
- 2015(2362)
- 2014(2311)
- 2013(2214)
- 2012(2284)
- 2011(1981)
- 2010(2067)
- 2009(2099)
- 2008(2204)
- 2007(1831)
- 2006(1679)
- 2005(1718)
- 学科
- 济(9304)
- 经济(9296)
- 管理(6492)
- 业(4107)
- 企(3581)
- 企业(3581)
- 法(3358)
- 方法(3200)
- 中国(2744)
- 数学(2689)
- 数学方法(2659)
- 融(2510)
- 金融(2510)
- 学(2505)
- 银(2083)
- 银行(2081)
- 制(2036)
- 行(2036)
- 财(2020)
- 农(1772)
- 业经(1721)
- 教育(1593)
- 经济管理(1467)
- 贸(1465)
- 贸易(1464)
- 易(1424)
- 理论(1405)
- 农业(1253)
- 法令(1251)
- 观(1200)
- 机构
- 大学(30467)
- 学院(29277)
- 济(11626)
- 经济(11349)
- 研究(10935)
- 中国(9489)
- 管理(9014)
- 理学(7388)
- 理学院(7274)
- 管理学(7037)
- 管理学院(6974)
- 京(6790)
- 科学(6178)
- 财(6077)
- 所(5761)
- 中心(4947)
- 研究所(4940)
- 财经(4671)
- 北京(4670)
- 范(4496)
- 师范(4466)
- 江(4296)
- 经(4283)
- 院(3977)
- 农(3881)
- 经济学(3755)
- 师范大学(3668)
- 业大(3566)
- 州(3560)
- 财经大学(3505)
共检索到497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查洪德 罗海燕
方回所撰《瀛奎律髓》,是一部集诗选、诗格、诗话为一体的诗学名著,对后世影响颇大。人们对方回诗学的评价一直存在分歧,主导性的观点,是认为《瀛奎律髓》体现了"江西诗派"的宗派之论,由此衍生出一些批评性意见。但方回论诗,并不偏执,总是兼及两端,希望在两端折中互济中求变求新,为诗歌发展寻求新的出路。所谓两端,如既为宋诗张目,又力倡以盛唐为高标;既倡"格高为第一",又重圆熟,希望以圆熟济格高;既重诗法,又倡无法;既重工巧,又以浑成为至高境界等。只有同时关注方回论诗之两端,我们认识的才是完整的方回。已有的方回诗学研究,多关注一端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另一端,由此带来对方回认识的偏颇。这被忽视的另一端,多表现在...
关键词:
瀛奎律髓 方回诗论 唐诗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诗言志”,古典诗教敞开个体成人的基本范型。诗教之意涵乃是在引导个体打开经典诗篇的过程中涵养价值,激发志意,调理性情,变化气质。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乃是契合儿童发展、能够给予儿童以开阔气象的精神资源。唐诗之教,就是从唐诗出发来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审美感知,让个体在潜移默化之中成为世界之人,成为有世界的人,进而让唐诗作为一种生命的文本得到欣赏、体会,能够融入儿童生命之中,滋养个体以开阔的唐诗气象,年少个体也在无形之中进入中华民族活泼不已的生命长河,一点点化入民族文化精神的命脉。由此,唐诗之教乃是作为蒙以养正的教育实践方式之典范。
关键词:
唐诗之教 唐诗气象 中国少年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王腊梅
清乾隆年间,李怀民裒辑中晚唐诗人32家,分为张籍、贾岛两派,编为《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一书。是为中晚唐诗研究中的重要一说,但历来为人所忽视。本文考查"张、贾两诗派"说的建立始末,并对李怀民之说的主要内容略加介绍和评析。
关键词:
李怀民 中晚唐诗 张、贾两诗派说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谟润
浙东唐诗之路,伴随两晋六朝佛寺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兴盛。中国佛教史与文化史一些重要事件直接发生在浙东佛寺,或与此地佛寺有关,由之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浙东建寺不久,文人就经常到佛寺活动。在唐代,不论宦游、漫游、流寓,还是本土长期寓居,浙东诗路上,文人与佛寺结缘更为普遍,并成为习尚,佛寺成了文人经常活动的场所。文人游寺、寓寺,感受寺院自然与文化氛围,一些群体性文学活动发生于此,一些诗僧亦于此过着独特的寺院生活。佛寺文化因而融入浙东诗路,影响诗路文学与诗路文化。
关键词:
佛寺 浙东诗路 游寺寓寺 宦游 漫游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翁礼华
作为特殊饮品的酒,源远流长,仰韶文化遗址上出土的酒器,证明中国已有6000年酿造和饮酒历史。远古时代,野果和蜜是人们酿酒的理想而又易得的原料。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就有了粮食酒,商周时用谷物酿酒已相当普遍。奢侈的商纣王所居住的宫殿竟有肉林酒池。到了周代,农业更为发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罗慧 杨芳芳
[目的/意义]结合《全唐诗》送别诗的文本特点,抽取送别动因、时间、目的地三类知识单元并进行知识重组,同时对《全唐诗》送别诗时空结构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分析,研究结论与历史、文学领域研究相互印证,有助于相关学者发现新的研究线索同时为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使用计量统计方法与GIS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分析,且对《全唐诗》送别诗时空结构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送别目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从北方向南方移动,与唐代历史、文化变迁相印证,为历史、文学领域研究《全唐诗》送别诗提供依据和理论支撑。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凌冬梅
本刊去年9月曾刊发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生凌冬梅《"故山归计何时决":〈漫话东坡〉》一文,受到读者欢迎。今再续刊其所写莫砺锋教授论诗说诗两书之合评。莫砺锋先生于1979年至1984年师从南京大学中文系程千帆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兼文史委员会主任。出版有《江西诗派研究》、《杜甫评传》、《朱熹文学研究》、《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唐宋诗歌论集》、《杜甫诗歌讲演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李辉
唐诗发展受唐朝国运影响至深,自信豪迈的盛唐心态如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同时,唐诗也与自然界四季变化相契合,高低起伏都一以贯之地彰显着大唐盛世山川风物的万千气象,形成了历史上独特的盛唐文化心态。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盛江
中唐前期浙东唐诗之路有一些独有的特点,不少文人因避乱或漫游而来浙东,寓居浙东的文人也很多,宦游浙东的文人中,也有不少在任所之外漫游。中唐前期50年间浙东诗人总数几乎与初盛唐138年相当,留下浙东诗的总数,则超过初盛唐138年的总和。写有浙东诗的诗人中,曾游浙东占绝大多数,也远远超过初盛唐。究其原因,与地理位置和山水以及经济发展和交通有关。但是更吸引文人的,则是浙东自东晋以来形成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名士文化氛围。同样的刚刚经历战乱,同样的避乱南奔和文化南移,很容易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形成新的名士文化,吸引大量文人来游。
关键词:
唐诗之路 避乱 漫游 宦游 名士氛围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杨芳芳 罗慧
[目的/意义]立足于知识重组的视角,获取《全唐诗》中战争诗的相关数据,借助数字人文工具绘制《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社会网络图谱,旨在以可视化的方式清晰揭示《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社会关系,为人文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根据从《全唐诗》中筛选出的战争诗,从知识重组的角度出发,基于数字人文分析方法,获取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中战争诗诗人的亲属关系及社会关系,并构建战争诗诗人社会网络,深入挖掘战争诗诗人之间的关系及网络特征。[结果/结论 ]对《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全局社会网络关系、核心群体及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后续学者进行战争诗诗人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胡可先
唐代以钱塘江为界,分为浙东与浙西。位于钱塘江上的西陵与渔浦,是重要的渡口和驿站。唐代以前,这里是山水诗的发源地,谢灵运、沈约、丘迟等名家留下了众多的名篇佳制。盛唐之后诗人喜欢漫游,西陵和渔浦作为由杭州进入浙东的重要通津,引起诗人们的不断吟咏。西陵和渔浦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从西陵入浙东者,南向曹娥江溯剡溪经嵊州、新昌、天台、临海,东向余姚、宁波、舟山;从渔浦入浙东者,大多经过浦阳江入诸暨、婺州、衢州以至永嘉。
关键词:
西陵 渔浦 山水诗 浙东唐诗之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福燕
金与南宋对峙,其文艺思想、诗学批评差异很大。作为当时南北诗学代表人物的元好问与严羽可作为双方代表。元好问与严羽对唐诗持论同中有异,其相同处表现在两人都提倡唐诗的自然浑成、刚劲豪放和诗歌悟境;不同之处在于元好问论诗无门户之见,对唐诗的评价多侧重于思想内容,且态度较客观中允;严羽则门户之见森严,俨然以盛唐为法,对中、晚唐诗批评过甚。探究两人唐诗持论差异之成因,可见其主要受文化思潮、国情时势以及自身素养等多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
元好问 严羽 诗学 唐诗
[期刊] 求索
[作者]
岳进
明人关于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争,意义已超越论争本身,藉由哪一首应为七绝第一的议题,论家在盛唐与中晚唐之别、王昌龄与李白之争等方面展开讨论,并与《唐诗品汇》《古今诗删》《唐诗归》《唐诗镜》等唐诗选本的评选活动交错纵横,共同形塑七绝的体裁基准和基本概念,建构以王李为诗体正宗、中唐刘禹锡李益为接武,晚唐李商隐杜牧为正变,杜甫为变体的唐代七绝诗史。
关键词:
唐诗 选本 七绝压卷 格调 竟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