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4)
2023(240)
2022(196)
2021(187)
2020(197)
2019(396)
2018(432)
2017(758)
2016(464)
2015(506)
2014(428)
2013(467)
2012(482)
2011(409)
2010(440)
2009(397)
2008(413)
2007(357)
2006(375)
2005(394)
作者
(1391)
(1042)
(1021)
(1009)
(765)
(582)
(529)
(429)
(407)
(390)
(385)
(383)
(364)
(360)
(359)
(350)
(325)
(314)
(313)
(311)
(306)
(281)
(275)
(273)
(253)
(225)
(224)
(223)
(213)
(212)
学科
(818)
(794)
经济(792)
图书(710)
工作(651)
(614)
(584)
阅读(584)
(546)
(546)
辅导(546)
阅读辅导(543)
管理(533)
读者(521)
(517)
(501)
企业(501)
中国(436)
书馆(408)
图书馆(408)
(401)
(376)
宣传(376)
(312)
水产(312)
教育(298)
理论(285)
动物(272)
(270)
金融(270)
机构
大学(6119)
学院(5088)
研究(2147)
图书(2036)
书馆(1996)
图书馆(1996)
中国(1664)
(1552)
科学(1476)
管理(1452)
(1345)
师范(1312)
(1301)
(1223)
(1222)
研究所(1163)
经济(1140)
理学(1104)
师范大学(1102)
(1073)
理学院(1068)
管理学(1014)
管理学院(995)
北京(953)
(920)
大学图书馆(894)
农业(889)
中心(828)
(815)
上海(770)
基金
项目(2813)
研究(2076)
科学(1908)
基金(1747)
(1555)
国家(1529)
成果(1396)
编号(1259)
科学基金(1187)
(1090)
社会(1071)
项目编号(1025)
(1002)
社会科(989)
社会科学(988)
(985)
研究成果(915)
教育(857)
之一(834)
基金项目(825)
资助(694)
重点(663)
自然(656)
自然科(642)
自然科学(642)
自然科学基金(629)
课题(615)
(608)
科研(594)
(581)
期刊
图书(2936)
书馆(2458)
图书馆(2458)
(1716)
经济(1716)
中国(1698)
研究(1633)
学报(1439)
教育(1174)
大学(994)
科学(849)
(721)
学学(711)
情报(675)
(664)
论坛(664)
(656)
(656)
杂志(656)
(651)
(596)
金融(596)
管理(537)
农业(459)
工作(406)
建设(406)
水产(374)
情报工作(347)
理论(343)
图书馆学(340)
共检索到107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作者] 程彦霞  
《曾国藩日记》中有关曾氏阅读的记载甚详,堪称一部叙述详尽的私人阅读史,从中不仅可以了解曾国藩的阅读书目,而且也可以看出其对各种不同类别书目所持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态度。而究其之所以持之以恒视读书为正业的原因,除了外在环境、朋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其个人内心的强烈需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践行者。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他有关读书、修身和治家的言论与实践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曾国藩认为,读书贵在立志,重在深造自得,即不把读书求学仅仅看作是与个人荣辱得失有关的事情,既当志存高远,又应脚踏实地、修身务本。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是曾国藩一生用以儆惕的修己之道,更是他一生学问、事业成功的基础。曾国藩的治家理念是:愿家族世代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为仕宦暴发之家;愿子孙个个为读书明理之君子、礼义之旗帜,不愿他们做大官、发大财;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瞩,骄怠者败。所有这些,在《曾国藩日...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潘岳风  
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他爱好读书,藏书丰富,遍读书籍,对阅读有深刻的见解,并领悟出了不少独到而可行的阅读方法。本文通过研究《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曾国藩诗文集》等文献,从慢读与快读、广博与专精、虚心涵泳与切己体察、阅读与写作四个维度解读曾国藩的阅读思想,分析其思想内涵,论述各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其所蕴含的阅读方法,以期发掘其文化价值,为读者进行阅读活动和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提供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胜  田正平  
一部近80万字的《留学日记》详细记录了1910年至1917年胡适留学美国期间的生活、学习和所思所想。胡适认为,"救国千万事,造人为最要",而"树人之道,端赖教育"。教育救国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办好中国自己的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在归国后的近半个世纪里,胡适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程彦霞  
《李星沅日记》《曾国藩日记》等八种日记的作者皆晚清湘籍士人,日记的起止年限皆在五年以上,而且日记对阅读都有或繁或简的记录,可谓是私人阅读的真实呈现。通过对这些阅读文献资料的整合、比较和分析,可一窥晚清湘籍士人日常的阅读行为,并从中探析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对异域文化的消纳和对新型阅读媒介接受的过程,以及他们试图通过阅读来缓解社会带来的焦灼与危机的努力。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宗茂  
曾国藩是晚清一代名臣,他善于治军、治国,也善于治家育人,他这方面的经验概括起来是四个字:耕、读、勤、俭。他身为朝廷重臣,勤于政事,生活俭朴。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曾家子孙,人才辈出,长盛不衰。他和他家族的成功以及他的对手的失败,再一次证明"节俭则昌,淫佚则亡"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阅读《竺可桢日记》,我们可以看到,在竺可桢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位大学校长的家国情怀,他的追求真理、培育英才、转移风气、报效国家的办学理念,他的克己奉公、清正廉洁、襟怀广阔、平易近人的道德情操,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更是21世纪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征途中,我们亟待认真发掘、充分利用的宝贵的本土资源。这些基于一所大学的发展所体现出来的理念和情操,折射的是现代大学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成长、发展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她的主持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正在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可以给我们提供诸多方面的启示和借鉴。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田正平  裴子卫  
朱自清短暂的一生有28年在讲坛上度过,其中,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文系担任教授、系主任整整23年。他对大学教授的职业心怀敬畏和神圣,刻苦勤奋,抓住一切机会充实、提高自己。他教了几十年书,对每一堂课总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时反省,虚心向学生、同行学习,努力改进、提高教学效果。他严格律己、坦白诚挚,待人宽厚、亲切,谦逊而不失原则,在贫困与疾病的考验中彰显出知识分子的气节。他既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经师、更是一位品格高洁的人师。《朱自清全集·日记》是大学教授朱自清一生自我修为的忠实纪录。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胡卫平  
曾国藩买“正史”记胡卫平(湖南省双峰县图书馆411500)曾国藩一生酷爱读史,尤好《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书,尝曰:“鄙人尝谓四部之书,浩如渊海,而其中自为之书,有原之水,不过数十部耳……‘史则《廿四史》暨《通鉴》是已。”先后购得...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张夏萌  
炎炎夏日的一个午后,曾国藩收到学生李鸿章的一封书信。在信里,李鸿章向恩师推荐了三个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在老师的帐前效力。曾国藩放下学生的信,照例背着双手出去散步。黄昏时,曾国藩刚回府邸,家人告诉他李大人推荐来的人已经在庭院里等待很长时间了。曾国藩悄悄地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暗暗观察这几个人。只见其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傅敏  许欢  
本文通过对网络阅读发展历程的考察和对时下新型的blog阅读形式的个案分析,指出blog阅读具有自由与分享性、深度性等特点,并总结了未来网络阅读的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那就是阅读对象和阅读习惯上的趋同性、阅读内容的娱乐性和阅读方式的不确定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玉伟  
阅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能够详细了解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时的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社交等情况。从《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入手,结合相关基本史料可看出,西南联大时期的郑天挺以教学为本,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巨大,深受学生认可与爱戴;他潜心于读书治学,借史学以经世,所著《清史探微》一书奠定了其在史学界的地位;就任西南联大总务长一职虽非其本意,但他最终选择牺牲小我、顾全大局,任职期间任劳任怨,堪称“联大舵手”。西南联大时期郑天挺的读书治学、为人处世,反映了他潜心育人,为学校发展而克己奉公,从中亦可揭示抗战时期中国学者的不屈精神。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在维新运动的改革浪潮中入塾读书,在辛亥革命的隆隆炮声中走出学堂,朱峙三的求学经历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大变革相始终。作为一名普通的读书人,朱峙三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塾生活悄然变化的亲身经历,对科举制度废止前后在世人心目中地位沉沦的切身感受,对近代学校制度建立之初新旧杂糅、中西并陈现状的独特体验,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发生的教育大变革,深深地牵动着每个读书人的切身利益,对绝大多数普通读书人而言,对待这场变革的态度归根到底是由个人的利害得失所制约的。这段历史留给后人回味的,既有先知先觉者的呐喊和壮烈行动、有王朝没落前的种种自救举措,更有千百万士子的心态变化和社会风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