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4)
- 2023(1519)
- 2022(1177)
- 2021(1357)
- 2020(1199)
- 2019(2510)
- 2018(2477)
- 2017(3760)
- 2016(2612)
- 2015(3299)
- 2014(3188)
- 2013(2784)
- 2012(2523)
- 2011(2492)
- 2010(2557)
- 2009(2413)
- 2008(2364)
- 2007(2181)
- 2006(2032)
- 2005(1928)
- 学科
- 学(6267)
- 济(6259)
- 经济(6250)
- 教育(5850)
- 理论(3553)
- 中国(3497)
- 管理(3348)
- 教学(3105)
- 思想(2684)
- 政治(2640)
- 经济学(2366)
- 思想政治(2171)
- 政治教育(2171)
- 治教(2171)
- 德育(2169)
- 业(2048)
- 研究(1965)
- 学法(1720)
- 教学法(1720)
- 学校(1713)
- 企(1711)
- 企业(1711)
- 图书(1552)
- 方法(1534)
- 书馆(1452)
- 图书馆(1452)
- 高等(1402)
- 工作(1332)
- 和(1326)
- 农(1179)
- 机构
- 大学(39031)
- 学院(31319)
- 研究(12922)
- 济(9012)
- 京(8753)
- 经济(8695)
- 管理(8421)
- 教育(8251)
- 范(8149)
- 师范(8100)
- 科学(8092)
- 中国(7430)
- 理学(6731)
- 师范大学(6626)
- 理学院(6566)
- 所(6382)
- 管理学(6251)
- 管理学院(6180)
- 北京(5898)
- 研究所(5859)
- 江(5793)
- 农(4992)
- 中心(4968)
- 院(4689)
- 业大(4631)
- 财(4291)
- 州(4287)
- 农业(3903)
- 研究院(3741)
- 技术(3599)
共检索到570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敬峰
缘于《大学》在朱子哲学体系建构中的肯綮地位,从《大学》入手探究朱子学便成〈四书大全〉说》,55—59岁作《礼记章句》,61岁作《四书训义》,66—70岁作《四书笺解》,诸书关学》注本,揭示出船山由批评到依违,再到推衍、发越和卫道朱子的特质,成为厘清和衡定船山与船山与理学主流学派的关系,乃至把握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潮的走向不无裨益。
关键词:
船山 《大学》 朱子学 理学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敬峰
在《大学》成为“朱、王之争”风暴眼的境遇下,由《大学》而入回应“朱、王之争”已然成为中晚明以来学者共享的学术途辙。作为晚明东林学派的集大成者,高攀龙同样借助对《大学》的诠释介入晚明的全国性学术议题“朱、王之争”,以“尊奉崔铣改本《大学》”“辩难阳明”以及“推阐朱子”的学术取向,开辟出根柢朱子、批判吸收阳明的回应模式。这一模式深刻影响了明清之际的学术走向和学风递变,表征出晚明“朱、王之争”的学术态势渐趋由阳明学独盛向朱子学日兴转进,从而为朱子学在清初的复兴起到先导之功。
[期刊] 求索
[作者]
郭钦
谭嗣同是晚清推动传统湘学转型的代表人物。他对王船山“器体道用”观进一步阐释和创新,以论证“变”的必要性,化解了魏源、郭嵩焘虽推崇船山却无法跳出传统经学视域的困境。谭嗣同借用船山的重民论,构建了“仁学”的民权观;借用船山的生灭观和生死观,探索了人生对于社会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谭嗣同以船山学说为基础,融汇古今中西,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思想系统,影响了此后的唯物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的船山学研究。谭嗣同实际上开启了船山学研究的近现代转型,其船山学研究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谭嗣同 创新性诠释 船山学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永明 李江
明代学术经历了由早期“宗朱”向中晚期“崇王”的演变。阳明学者季本通过对《中庸》“已发未发”“戒惧慎独”等内容作出心学化的诠释,积极回应、参与明代学术的这种演变。与此同时,他又坚持以朱子为对话者,透过对朱子相关诠释的批判来展开自己的思想。这折射出在明代“由朱转王”的学术演变进程中朱学始终未因阳明学的发生、发展而“离场”的事实。季本对《中庸》的诠释及对朱子的批判,成为我们把握《中庸》诠释与明代学术演变之互动关系以及厘清明代学术演变进程中的一些细微面向的重要个案。
关键词:
《中庸》 季本 朱子 明代学术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赵军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在中国存在过度诠释的嫌疑,科学合理的诠释需要实现作者意图、文本意图、读者意图三重视界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作出全新的诠释,并更加真切地把握该文本之于中国的意义。我们既要走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对布鲁贝克学说的路径依赖,又要借鉴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智慧,为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寻求新的生发空间。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红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来研究鄞州职教中心的办学效益,以下几个维度是必需的:与企业结合的程度能否满足区域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能否满足他们可持续发展需要;办学
[期刊] 求索
[作者]
康宇
陆象山认为诠释经典的目的不是文献爬梳,而是生命的体悟与实践。他以发明本心为先,博览群书为后,将治经读书与工夫论有机结合在一起,赋予经典诠释以强烈的主体实践性,充分体现了一种“大诠释学”理念。从对《孟子》的诠释来看,象山强调简易、剥落、涵养的作用,视经典注疏为一种脉络的切入及生活的参与,主张主体应直接明了地以心体识别道体、天理,并有效地将所悟、所感应用于自身道德修养与践履中。通过对朱陆之辩的辨析,可知象山学之诠释原则为本体优先于认知,包含了西方现代诠释学中“前理解”的意蕴。
关键词:
象山学 诠释学 经典 意蕴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许家星
宋儒饶双峰以穷理精密而多不同于朱子著称。陆陇其受到饶双峰注重字义解析与文本诠释的深刻影响,将《四书大全》所引双峰说一百二十来处置于南宋以来朱子四书诠释的宏大背景下,加以比较、分析、辨正,对之表达或赞赏,或批评,或褒贬兼具之态度,体现了朱子学一贯的治学特点。在饶双峰立异于朱子思想的影响下,陆陇其对饶双峰若干质疑朱子的别开生面之说表示赞同,显示出其尊朱实内在充溢着“非朱”之求真是精神。正是在吸收、分析、反思饶双峰等朱子后学诠释朱子成果的基础上,陆陇其实现了在批判传承中发展朱子学的历史使命,在一定意义上亦展现了江西朱子学与浙江朱子学的跨时空对话。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徐梓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这一校训在当今社会之所以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旺盛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沃土,有着2500年丰厚的养料提供滋养。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校训灵魂的学与行,是传统师德的核心内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传统由“至圣先师”孔子所开创,为一代又一代教师所追求和践行,也为全社会守望和期盼。
关键词:
师德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学行 教育传统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振
谈及建筑学,人们脑海中必定会浮现出各式各样的建筑作品,像以端庄典雅著称的古希腊建筑,以宏伟壮丽著称的罗马建筑等。建房过程主要有夯实地基、构建房屋框架、封顶、内外工程施工等流程,那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PPI是怎么来的呢?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明全
课程研究的诠释学取向是对传统课程开发范式所体现的“工具理性”的一种反动。它致力于以“现象———诠释学”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论体系重建课程理论 ,追求意义的建构以及“交互主体”的对话与理解 ,以其独特的魅力而成为课程探究的一种范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毅 赵红
企业集群理论一直是管理学界、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课题。以往研究多是沿着传统聚集经济的框架展开 ,本文试图从生态学角度考量企业集群与企业生态系统、生物DNA与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正向共生性与外部经济性、协同进化与企业集群的博弈机制概念之间的生态联系。文中赋予企业集群以生命特征 ,在当前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大环境下 ,这种新的思考方式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企业集群 生态学 共生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朱桂兰
“攀高”是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在办学定位不准确的情况下出现的怪现象。大学办学定位是一个持续、不断发展、不断修正的过程,但在某一时段内,大学需要一个科学且相对稳定的定位。“标杆管理”为重新诠释大学办学定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通过先“标杆”后“管理”的方法可以准确地找到大学在某一阶段的办学定位。标杆管理的精髓是“持续标杆”,它可以使大学办学定位持续改进。
关键词:
办学定位 标杆 管理 持续改进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一军
大学课程作为学习科目与具体内容的"自明性",受到知识解释多元化和学生发展需要多元化的双重挑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课程逐渐被理解为借助学术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帮助学生建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学习经历的过程。在多学科视野中,大学课程既可理解为一种政治、一种消费,也可理解为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就教育属性来说,大学课程是一个实践系统,具有一套程序规范,表现为一种集体行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满福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不断生成的主体隐喻是关于教育理念的诗性的表达。隐喻观照着当下的教育生态,也以其语言表述上的巨大张力传播和推广着隐喻背后的教学理念。从人是容器到人是动物到人是机器再到人就是人的意义嬗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至少在认识上,教学中的学生正越来越靠近主体或成为主体。
关键词:
教育 主体 隐喻 嬗变 表达 诠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