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2194)
- 2022(1896)
- 2021(1757)
- 2019(3240)
- 2018(3292)
- 2017(5894)
- 2016(3548)
- 2015(4124)
- 2014(3983)
- 2013(4063)
- 2012(4249)
- 2011(3899)
- 2010(4249)
- 2009(4178)
- 2008(4516)
- 2007(4378)
- 2006(4017)
- 2005(4054)
- 2004(3699)
- 2003(3734)
- 学科
- 济(16553)
- 经济(16532)
- 管理(10963)
- 业(8198)
- 企(7475)
- 企业(7475)
- 学(7110)
- 方法(5339)
- 教育(4995)
- 中国(4675)
- 理论(4503)
- 财(4233)
- 法(4114)
- 制(4103)
- 数学(3623)
- 数学方法(3521)
- 融(3440)
- 金融(3436)
- 业经(3393)
- 银(3344)
- 银行(3334)
- 行(3215)
- 农(3161)
- 和(2970)
- 税(2855)
- 体(2844)
- 策(2620)
- 思想(2399)
- 政治(2322)
- 经济学(2300)
- 机构
- 大学(63638)
- 学院(60382)
- 研究(22348)
- 济(22108)
- 经济(21520)
- 中国(17864)
- 管理(16794)
- 京(15124)
- 科学(14501)
- 财(13274)
- 理学(12768)
- 所(12706)
- 理学院(12537)
- 管理学(12179)
- 管理学院(12054)
- 江(11113)
- 研究所(11112)
- 范(10488)
- 师范(10403)
- 北京(10275)
- 农(10146)
- 财经(9701)
- 中心(9302)
- 经(8583)
- 业大(8575)
- 州(8555)
- 师范大学(8348)
- 省(7923)
- 农业(7651)
- 院(7627)
共检索到1084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可
马克思的森林立法观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法制的基础上提出的。马克思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揭露了资产阶级森林立法的本质,指出林木所有者的私人利益是资产阶级森林立法的灵魂,林木所有者的私人利益败坏了森林立法的正义品格,从而主张森林立法应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以公益为重心,坚持普遍联系的思想。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陈真亮
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既有对国家制定法与林业习惯法等法律多元现象的形式法治之审视,也有对人文主义价值观、习惯权利、林木所有权、林业法系统化等方面的实质法治之考量,体现了自然法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生态法哲学思辨。尤其是马克思关于森林立法的"体系化观",其主张立法应具有逻辑自洽的体系,要注重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的沟通与协调。这实际上蕴含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等法治思想,蕴含着国家应履行立"良法""公正法"的环境义务的启示意义与实践指向。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孔欢
文章从马克思的文本当中梳理出马克思的森林立法观的主要思想。马克思的森林立法观包括法哲学观、价值观和生态观。法哲学观是马克思森林立法观的哲学基础,价值观是森林立法的灵魂,生态观是森林立法的根本遵循。法哲学观、价值观和生态观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马克思的森林立法观的有机整体。马克思的森林立法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森林立法实践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森林立法观 法哲学 价值观 生态观 权利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辉
《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话:"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两个论断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视角谈到了"物的世界"同"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邹传教
文章在全面分析马克思社会必要扣除原理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马克思的整体分配观。作者认为,从马克思整体经济思想来看,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核心原理应该是:"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占有产品"的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的整体分配观,对于我国当前在经济改革中更好地坚持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倪瑞华
面对当今的生态危机,一些人士指责马克思的思想是技术决定论,缺失生态学的考量,这是对马克思的曲解。马克思从技术的观念形式、实物形式和关系形式三个层面来把握技术,并把技术和生产力、社会关系、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技术不仅能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且技术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和桥梁,它具有生态价值,同时也会带来生态问题。要提高技术的生态效率,使技术朝着生态良好的方向发展,有赖于选择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
关键词:
生产力 技术决定论 生态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可
我国森林立法史显示,生态化和公益化是森林法的大势所趋。在新的森林法的修改中,健全森林生态系统是其主要方向,实现林业的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林业的市场化与公益化等方面的结合是其主要方面。在探索林业新模式时,创新林业经营方式要以可持续发展和依法治林等原则作为指导。参7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晨曦
“合理形态”辩证法的提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辩证法基础之上的。黑格尔在其唯心主义辩证系统中首次表明世界是一个持续运动的过程,并且世间万物,不论是社会还是精神世界中无不存在矛盾体系,世界的运动变化就是矛盾的运动变化。但是在黑格尔的论述中,社会、自然乃至于运动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产物,运动也是绝对精神的运动。马克思对唯心主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并且将唯心主义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与唯心主义哲学相区分开,同时将辩证法与实践关联在一起,以此诞生出辩证唯物主义,随后演变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的“合理形态”辩证法。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辩证法 合理形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柯阳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七章关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的论述中,通过工资这个现象形态来揭露工资的本质。马克思在分析中,精辟的阐明了本质和现实、直线和曲线的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都作了杰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贡献。马克思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现象出发,分析工资表现为工人劳动的价格。然后着重来分析隐藏在这个现象形态背后的实质,他把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重农学派对工资的看法摆在读者面前,对之进行了批判的分析。马克思指出:“劳动的价格”这个说法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毫无批判地从日常生活中借用”来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宇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构想内蕴着深刻的总体性辩证法。它以无数实践性的生命个体的生产和交往为根基,使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横、纵两个维度,即共时性的社会结构与历时性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断向外延伸至未来、开放性的总体结构。任何经验事实只有以总体的内部核心为中介,成为其中的具体环节,才能获得本质性呈现和必然性展开的正确理解;任何价值理念只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走向现实化,才能扬弃其抽象性。共产主义自由与解放的价值原则成为在价值与事实的相互扬弃中不断现实化的历史过程。总体性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意义在于,它能够引导人民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场的历史必然性,理性对待与中国奇迹同时存在的社会问题,成为坚定道路自信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煌辉
【目的/意义】"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概念,又是剩余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批判所指涉的重要问题域,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关于经济建设方面的论述,重析"异化劳动"所彰显出的辩证法内蕴,对于正确理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方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出劳动异化导致劳动与资本对立。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对其辩证结构作深入阐释,能清楚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维度。【结论/发现】首先,"异化劳动"的批判性内涵是马克思重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依据;其次,"异化劳动"对"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历史透析是马克思建构合理生产方式的重要方法;再次,"异化劳动"作为资本的否定性辩证法,展现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刻的历史批判力与判断力。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异化劳动 辩证法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霄鋆 钟汉川
萨特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超越的,其辩证法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这种哲学的“亲近”。为此,重新阐释萨特辩证法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将有利于澄清这种“亲近”关系。萨特辩证法可以通过物质、对象和超越性这三个概念来加以重构,并据此说明萨特关于超越性的含义、物质与超越性的关系以及物质与对象的实在关联方式这三个问题。但是,萨特和马克思哲学在辩证法的整体化方向、物质概念的基础、对物质超越性的理解以及物质与对象的关联方式上存在着重要区分。萨特对马克思哲学的“亲近”其实蕴藏着真正的界限。这种“偏离”或者“误读”主要根源于萨特“实践”概念的虚弱及其对辩证法范围的窄化。
关键词:
物质 对象 超越性 辩证法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兰久富 周竹莉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是一种完善论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他对劳动的目的、生活中最高的善以及衡量社会进步尺度的看法中。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有两种目的,即满足生存需要和实现本质力量,其中实现本质力量是高于满足生存需要的超功利目的。马克思认为对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发展,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是生活中最高的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作为善是完善论意义的善,亚里士多德的完善论思想也包含这种善的观念。马克思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社会的完善标准,用以衡量和评价各个社会的善恶。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不是某种正义论,而是追求人的发展的完善论。
关键词:
马克思 完善论 劳动 人的发展 自我实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叶祥松
马克思产权理论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产权的含义和本质 :认为产权是财产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排他性、归属性的关系或权利 ,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或经济权利 ;产权的权能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经营权等一系列权利 ;产权的权能结构既可以是统一的 ,也可以是分离的 ;产权具有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的保障功能
关键词:
马克思 产权 产权理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