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79)
- 2023(6874)
- 2022(5676)
- 2021(5597)
- 2020(4517)
- 2019(10266)
- 2018(10001)
- 2017(18531)
- 2016(9927)
- 2015(11292)
- 2014(10478)
- 2013(10459)
- 2012(9875)
- 2011(9297)
- 2010(9358)
- 2009(8968)
- 2008(8968)
- 2007(8066)
- 2006(7130)
- 2005(6660)
- 学科
- 济(43222)
- 经济(43167)
- 管理(29471)
- 业(27769)
- 企(23346)
- 企业(23346)
- 方法(16882)
- 中国(16566)
- 数学(14315)
- 数学方法(14215)
- 技术(12336)
- 贸(11050)
- 贸易(11040)
- 易(10857)
- 农(10226)
- 制(9692)
- 财(9377)
- 技术管理(9342)
- 业经(9255)
- 银(9068)
- 银行(9058)
- 行(8853)
- 融(8692)
- 金融(8691)
- 学(8303)
- 教育(7764)
- 理论(6880)
- 体(6634)
- 环境(6548)
- 和(6456)
- 机构
- 大学(149262)
- 学院(143690)
- 济(70598)
- 经济(69610)
- 研究(55378)
- 管理(51786)
- 中国(44505)
- 理学(43512)
- 理学院(42980)
- 管理学(42571)
- 管理学院(42251)
- 京(32281)
- 财(32133)
- 科学(29054)
- 所(27224)
- 财经(25466)
- 研究所(24573)
- 经济学(24185)
- 经(23404)
- 中心(23365)
- 经济学院(21628)
- 北京(21496)
- 范(21021)
- 师范(20944)
- 江(20025)
- 院(19305)
- 财经大学(18962)
- 师范大学(17356)
- 农(17204)
- 科学院(16504)
- 基金
- 项目(88334)
- 科学(71546)
- 研究(69235)
- 基金(66718)
- 家(57605)
- 国家(57148)
- 科学基金(48645)
- 社会(48020)
- 社会科(45648)
- 社会科学(45637)
- 基金项目(33773)
- 教育(31609)
- 省(30183)
- 自然(27125)
- 划(26795)
- 资助(26778)
- 自然科(26579)
- 自然科学(26573)
- 自然科学基金(26165)
- 编号(25746)
- 成果(23184)
- 部(21906)
- 国家社会(21699)
- 中国(21330)
- 创(21218)
- 创新(20209)
- 重点(20130)
- 教育部(19601)
- 发(19557)
- 课题(18646)
共检索到2313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锋
发轫于20世纪初的"史界革命"是近代中国史学史乃至文化史的一个里程碑。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近代的史学转型始于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梁启超在著作中号召建立新史学,对中国旧史学大张挞伐,论证史学的重要性,并引入进化论,倡导"史界革命"。但是,两部著作却明显带有较强的政治意味,存在难以逃避的主观性,并陷入社会进化史观的误区,这导致梁启超新史学思想带有缺憾。然而,20年后,当梁启超淡出政界,潜心治学之后,其史学观发生变化,对传统史学评价变得客观,并对早年的新史学思想做了若干反思与修正。这种转变在客观上体现出学者的政治主张对其学术思想与价值取向的影响。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园
20世纪初期,随着“新史学”浪潮的迭代推进,我国传统史学不断与外国史学理论及方法结合,研究路径由此推陈出新,最能代表20年代史学学科化的新史学“研究法”著作莫过于梁启超编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和何炳松编译的《历史研究法》。系统比较三本史著中蕴藏的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历史价值论,既能窥见20年代新史学史家对文明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历史主义、鲁滨逊“新史学”等史学理念的批判发展,也能察觉出传统史学回归融通的趋势,发现史家在新与旧、中与西,求真与致用,理论与方法中寻找平衡,建立系统完整的史学理论所作的尝试,从而站在史学近代化的整体的发展历程中,加深对20年代这一承前启后时期的认识。
关键词:
梁启超 何炳松 史学研究方法 新史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先军
受微观史学、心态史学、人类学等影响,20世纪70、80年代新叙事史学产生。新叙事史学有着与传统叙事史学、科学化史学以及新史学不同的特点。它更关注具体个人的生存意义,注重微观的历史叙事,重视研究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历史研究中,叙事有着独特的价值。叙事有利于人的身份建构,知识的合法性来自叙事,历史需要通过叙事来表现。新叙事史学对教育史研究的借鉴意义在于,加深对人受教育过程的理解,促进现实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升研究者的反省意识。教育史研究者运用历史叙事时,应关注历史中"人"的生存境遇,进行差异叙事与批判性的反思。
关键词:
后现代叙事 叙事史学 教育史学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琴
在消费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背景下,梁启超的消费思想愈显其合理性:他反对过度追求物质享受,重视精神文化消费;提倡简单、朴素、恬静的生活消费,却又不单调乏味,拥有丰富多彩的闲暇消费;正确地看待节俭与消费的辩证关系,适度消费。
关键词:
精神消费 简单生活 闲暇 趣味 节俭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学桃
梁启超认为,人们对"所有权"的追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私有制度构成一切文明之源泉。对于土地所有权而言,他从农村土地的非独占特性、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和趋势,以及维护经济稳定与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强调土地私有产权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梁启超强调私有产权尤其是土地私有产权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实质是要通过保护与发展私有产权来促进经济发展。梁启超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之目的,对近代土地所有权问题所进行的思考,对于现今"新土改"亦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方圆
2019年11月9—10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与厦门大学历史系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在厦门大学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融合与创新:新中国史学研究七十年"为主题,回顾和总结新中国史学七十年发展历程,提倡跨学科研究与学术创新。来自全国近30所高校、科研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讨论。总结新中国史学七十年发展成就论坛中多篇文章回顾新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涉及近代史、经济史、社会
关键词:
史学发展 历史学 厦门大学 会议综述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红 刘超
老清华史学虽历时不长,但其进程异常繁覆。清华学校时期,梁启超等人就已将新史学初步引入清华;至罗家伦时期,清华史学近代化提速,尤其是"科学的中国近代史"茁壮成长;随后,在蒋廷黻治下,清华史学日臻极盛,其中中国近代史、日俄史研究均冠居全国,形成了强大的头等学者群,其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均硕果累累、驰誉国际。蒋去后,雷海宗继续引领清华史学稳健成长。但在抗战结束后急遽的历史鼎革中,清华史学也随环境的嬗变而明显衰退。"校史"与"国史"息息相关,老清华学术是近代中国的产物,而老清华史学又是老清华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衰嬗变的进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
关键词:
清华史学 梁启超 罗家伦 蒋廷黻 雷海宗
[期刊] 求索
[作者]
杨艳秋
新时代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朝着构建中国特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方向不断前进,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新时代的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应自觉肩负起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方法论,建立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发扬中国史学优良传统,发掘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坚守中国史学立场,构建中国历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关键词:
新时代 史学理论研究 实践成就 话语体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钟祥财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较为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人。他的相关论著以西方经济理论为参照,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他的研究存在着观点跳跃和逻辑矛盾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此后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延续。文章在方法论的层面,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新的解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兵权 陈国庆
梁启超受严复和法国、日本等国启蒙思想家启发,深刻意识到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意义。他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致力于对国民的思想启蒙,并由此形成以新民说为主体的启蒙思想。他强调发扬民族主义精神,克服民族自卑感,将中国与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以达到新国民的目的。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不仅具有政治实践意义,而且显示出重要而长久的历史价值。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姚晶晶
在社会发展中史学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史学传播既能推动史学研究发展,也能让史学的传承、借鉴及教化功能得到更好发挥,研究中国史学传播途径对于了解中国史学文化意蕴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史学的重要性有了愈加深刻的认识,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文化娱乐需求的增加、史学教育与通俗史学的发展都推动了史学传播的发展与史学传播途径的扩大。
关键词:
史学文化 史学传播 史学典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夏国祥
梁启超经济思想新论夏国祥迄今为止,学术界一般认为,梁启超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的功绩主要在于对西方经济学说的传播,而其对经济学的理论范畴未作深入探讨,有关经济议论多似是而非,瑜不掩暇。笔者认为,梁启超对经济理论虽然罕有建树,但在19、20世纪之交的中...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刘旭青 赵俊玲
梁启超是开启近现代目录学研究一代风气的启蒙人物,他对导读书目的研究分成了西学书目与国学书目两大类型,并形成宣传西学与推崇国学两个明显的历史分期。梁启超开启的导读书目范式更加强调对读者、读物、读书法等的关注,带有突出的读者服务意识。梁启超的导读书目根植于中国目录学传统,开创了解题兼导读的新型书目,导读的范围兼涉中西,体现出明显的致用属性。
关键词:
梁启超 导读书目 导读思想 目录学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魏明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