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50)
- 2023(7909)
- 2022(7029)
- 2021(6491)
- 2020(5692)
- 2019(13264)
- 2018(13243)
- 2017(25464)
- 2016(14291)
- 2015(16332)
- 2014(16877)
- 2013(16702)
- 2012(15882)
- 2011(14314)
- 2010(14625)
- 2009(13293)
- 2008(13689)
- 2007(12769)
- 2006(10748)
- 2005(9835)
- 学科
- 济(57829)
- 经济(57767)
- 业(39165)
- 管理(38998)
- 企(31504)
- 企业(31504)
- 方法(28899)
- 数学(25341)
- 数学方法(25071)
- 财(16674)
- 农(16183)
- 中国(14593)
- 学(14134)
- 制(12013)
- 业经(11332)
- 贸(11190)
- 贸易(11186)
- 地方(11169)
- 务(10887)
- 财务(10862)
- 易(10851)
- 财务管理(10824)
- 农业(10614)
- 企业财务(10251)
- 理论(10137)
- 银(9776)
- 银行(9751)
- 行(9203)
- 和(9127)
- 融(9003)
- 机构
- 大学(209949)
- 学院(209932)
- 济(82392)
- 经济(80411)
- 管理(75869)
- 研究(70912)
- 理学(64793)
- 理学院(63973)
- 管理学(62680)
- 管理学院(62260)
- 中国(53810)
- 科学(45871)
- 京(44807)
- 农(40694)
- 财(39749)
- 所(38010)
- 研究所(34407)
- 江(33737)
- 业大(33606)
- 中心(33399)
- 农业(32271)
- 财经(31444)
- 经(28374)
- 北京(28188)
- 范(28077)
- 师范(27750)
- 州(26951)
- 经济学(25689)
- 院(25022)
- 技术(23544)
- 基金
- 项目(134323)
- 科学(103221)
- 研究(96253)
- 基金(95262)
- 家(83958)
- 国家(83229)
- 科学基金(69394)
- 社会(58292)
- 社会科(55066)
- 社会科学(55047)
- 省(53445)
- 基金项目(50399)
- 自然(45744)
- 教育(45692)
- 划(45109)
- 自然科(44638)
- 自然科学(44620)
- 自然科学基金(43844)
- 资助(40123)
- 编号(39970)
- 成果(33376)
- 重点(30815)
- 部(29882)
- 发(28705)
- 课题(28101)
- 创(27450)
- 科研(26307)
- 性(26281)
- 创新(25678)
- 大学(25354)
共检索到3121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美霖
严歌苓常常对以往的创作进行重新改写,因而同一原型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着不同的塑造。1986年《绿血》中的"黄小嫚"与2017年《芳华》中的"何小曼"虽然人物故事的内核相近,但不同背景下的两次书写,对比展现了严歌苓笔下女性形象从无以自立的"女儿性"向悲悯万物的"母性"的转变态势,为觉醒女性指明了一条"母性"出路。无以自立的"女儿性"是严歌苓经历三件人生大事后陷入"做父亲的女儿还是做母亲的女儿"的两难困境所导致的结果。随着文化身份转变,严歌苓在价值观的冲击与边缘书写的激发下,逐渐将潜藏的"母性"特质述于笔端,并愈加悦纳女性独特之美,以消解紧张的两性关系,达到了自我和解。
关键词:
严歌苓 女性形象 女儿性 母性 转变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郝丽平 黄振林
从"创作体验法"内涵解析严歌苓创作的独特性,并结合严歌苓近年作品《妈阁是座城》《老师好美》《补玉山居》深入解读严歌苓创作所呈现出的风格,其风格主要表现为人物身份的自我放逐模拟、环境氛围的自我感染熏陶、情境映射的自我取材演绎;以严歌苓作品创作为线索,探析其在这种创作方式背后蕴藏的创作心理,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的"驱动力"、情境体验的"暴露欲"、文学体验的"整合性"。
关键词:
严歌苓 创作体验法 创作心理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开
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始终贯穿着她对于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当代史的关注,其新作《床畔》也不例外。但与之前不同的是,在这部小说中,作家改变了以往与历史"正面冲突"的写作策略,她仅将"文革"这一历史事件作为一种文化注脚隐藏于故事背后,历史得以从主流的宏大叙事框架中滑脱出来。而伴随着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后退,个体的生命景象却得到了彰显。论文分析了作家历史取材和审美倾向的转变,认为严歌苓更加注重与民间话语的平等对话,有意加重了历史小说的民间意味。但与此同时,其创作也表现出用日常化、简单化的历史取代历史复杂性的缺憾。
关键词:
历史小说 民间意识 严歌苓 《床畔》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何兆龙
何刚德(1854~1936年),字彝毅,号肖雅,晚号平斋,福建闽侯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分吏部考功司兼验封司部员,累至侍郎。历任京曹近二十年,外任江西建昌、江苏苏州知府。民国初年曾任江西省内务司长、豫章道尹,1922年一度代江西省长,后隐居上海。著有《话梦录》、《春明梦录》、《郡斋影事》、《西江赘语》、《客座偶谈》、《家园旧话》,总名为《平斋家言》。何刚德的著述中记载了许多当时有关国家财政、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倪文燕
严歌苓的《赴宴者》体现了文学领域内的“自我东方主义”写作策略。严歌苓通过“拼接”事实、忽略时代背景等写作手段,使事物具有了猎奇性和色情化的意味,成为展现中国“巨大”贫富差距的工具,同时,她通过夸张性的描述打造了一个权力运作神秘、官员执法混乱的“中国”。而如此书写的原因与她“回望故国”时写作身份转变、缺乏中国生活体验以及作品面向西方读者群体有关。
关键词:
严歌苓 《赴宴者》 自我东方主义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符燕鸿
中西方文化从未停止过碰撞,而海外华文作家往往处于碰撞的风口浪尖。中国文化是他们舍弃不去的精神烙印,西方文化又时时渗透在他们的生活里。身处文化夹缝,流传千年的中国传说在他们的改写下绽放了炫目的光彩。以严歌苓为例,她的《白蛇》以古老的"白蛇传说"为意象,为我们书写了一个发生于"文革"时期的女同性恋故事。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针锋相对多年的中西方文化开始交融。故事的借用意象与发生背景都为我们熟知,其人物情节与书写方式却给我们带来惊喜。作者对这个传说全新书写既体现了作者在创作探索上取得的成就,又为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一阵来自域外的清风。
关键词:
严歌苓 白蛇传说 异域 中西方文化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华珉朗
严歌苓的小说注重动作描摹。论文以《扶桑》《人寰》和《床畔》为例,论析她小说中的动作叙事。严歌苓能够精准地刻画出人物一系列的连续动作,达到影视般的传神效果;善于从最细微处入笔,铺叙人物知觉感受;她同样精于赋予一个动作深刻的意蕴,将动作与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动作描写,不仅承担描画外观、表征心理、揭示性格的浅层功能,而且直接与小说的主题、与文本的结构等等更为深层的表达意图发生关系,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叙事功能。此外,综观这三部小说,也可以看出严歌苓小说在动作叙事上审美衍变的轨迹。论文最后论析了动作叙事的成
关键词:
严歌苓 动作叙事 《床畔》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黄小花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寄居者》以20世纪上半叶遭受外来侵略的上海为背景,展现了一群流亡者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压制下寻找自我身份和生存空间的情景。作者对三个主要人物进行了多重复杂身份的书写,反映出后殖民视域下诸种因素对人物构建身份认同的阻遏,其中一些人通过自我反思和审视,实现了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
《寄居者》 身份认同 主体意识 觉醒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平
《诗经·国风》中的多半诗篇是以女性为创作主体的,因此,女性美就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风诗中的女性所呈现出的美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审美特征。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又呈现出非功利性的审美转变。本文以《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试图寻找出蕴涵在这些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中的深层的本质特征,通过对其社会背景及时代特点的把握,突现出其区别于其它时代的特异的美,并且结合对作品的分析,找寻其自身变化发展的规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佩枫 周德群 张浩
我国小煤矿存在回采率低、原煤含矸率高、综合耗能高和事故频发等问题,其中西部问题最严重,但考虑剩余储量块段特点及地方煤炭市场的供应稳定,仍有必要保留适量小煤矿。本文提出利用东中部衰竭矿井丰厚的专业知识优势进军西部小煤矿市场,通过技术和管理输出以及直接和间接的技术溢出和制度溢出提高西部小煤矿改造水平和速度,同时缓解衰竭矿井的就业和转型压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曾明彬 周超文
社会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简称SNS)的思想起源于著名的"小世界"理论或"六度分隔"理论。基于社会网络服务所建立的网站以使用者真实信息,将人际关系网络化,按聚合效应机制形成独特的虚拟社区,人际关系网络及信息流动在其中呈现出扁平化、去中心化以及自组织的特点。伴随着传播媒介越来越多样化,社会网络服务已对信息流动方式及传统社区产生重大冲击,在这一大背景下,未来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将受到影响。本文猜测,由于社会网络服务的作用优势,未来教育可能会朝着"自组织"方向迈进。
关键词:
小世界 社会网络服务 未来教育 自组织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潘意志
阿里小贷模式是提供金融毛细血管服务的网上微型金融模式。本文在探讨阿里小贷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其产品、优势、社会意义及存在问题进行探究。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坤
小微企业是指劳动力、劳动手段或劳动对象在企业中集中程度较低,或者生产和交易数量规模较小的企业。小微企业不同于一般规模的公司制企业,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中小型企业,其自身表现出某些特殊性,决定了其融资需求的特殊性:一是企业管理人格化现象突出;二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基本上合二为一;三是经营方式不稳定性导致风险较大;四是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明显;五是抵押和担保品严重缺乏。我国现有4000-5000万家中小企业,他们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魏静
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的经济地位与其融资地位极为不相称,虽然政府和金融机构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但收效甚微。本文从金融基础设施缺失、小微企业经营模式不当和金融机构创新缺乏三个方面分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结合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经验提出解决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小微企业 融资难 金融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予晓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农村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而农村商业银行是提供信贷支持的主力军,应抓住机会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力,伴随城镇化进程实现自身发展的新跨越。本文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的必要性及小微金融服务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 小微金融 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