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44)
2023(2824)
2022(2045)
2021(2055)
2020(1598)
2019(3614)
2018(3484)
2017(5870)
2016(3804)
2015(4683)
2014(4692)
2013(4112)
2012(3700)
2011(3650)
2010(3736)
2009(3133)
2008(2970)
2007(2765)
2006(2466)
2005(2238)
作者
(9194)
(7447)
(7431)
(7321)
(4748)
(3630)
(3475)
(3012)
(2856)
(2808)
(2615)
(2490)
(2444)
(2404)
(2370)
(2320)
(2294)
(2225)
(2203)
(2119)
(2101)
(1986)
(1838)
(1820)
(1802)
(1797)
(1759)
(1727)
(1632)
(1598)
学科
管理(8963)
(8677)
经济(8666)
教育(6480)
(6271)
(6236)
企业(6236)
教学(5243)
理论(5041)
中国(4317)
(3524)
业经(3322)
技术(3195)
方法(3020)
学法(2940)
教学法(2940)
政治(2788)
思想(2777)
思想政治(2621)
政治教育(2621)
治教(2621)
德育(2614)
研究(2559)
技术管理(2417)
(2387)
学理(2233)
学理论(2233)
科学(2218)
工作(2211)
(2121)
机构
大学(52180)
学院(46899)
研究(16089)
管理(15813)
理学(13488)
(13339)
理学院(13281)
经济(12857)
管理学(12831)
管理学院(12731)
(11153)
(11147)
师范(11110)
教育(10879)
科学(9668)
中国(9369)
师范大学(9057)
(8059)
(7619)
北京(7089)
研究所(6930)
中心(6837)
技术(6702)
(6458)
(6404)
(5811)
职业(5703)
业大(5591)
(5088)
财经(4981)
基金
项目(30438)
研究(26440)
科学(23947)
基金(19547)
(16016)
国家(15827)
教育(15584)
社会(15045)
社会科(14126)
社会科学(14120)
科学基金(13812)
编号(12791)
(12651)
成果(12619)
(10929)
基金项目(10063)
课题(9471)
大学(8641)
项目编号(8504)
(8489)
自然(7749)
自然科(7584)
自然科学(7583)
自然科学基金(7453)
资助(7338)
规划(7230)
(7216)
研究成果(7212)
(7082)
重点(6933)
期刊
教育(23307)
研究(18761)
中国(15143)
(14414)
经济(14414)
学报(7094)
大学(6684)
图书(6573)
管理(6154)
科学(5831)
技术(5224)
职业(5077)
(4861)
高等(4641)
书馆(4534)
图书馆(4534)
(4486)
学学(4357)
情报(3875)
高等教育(3854)
(3370)
论坛(3370)
农业(3137)
科技(2849)
成人(2828)
成人教育(2828)
(2820)
金融(2820)
技术教育(2747)
职业技术(2747)
共检索到781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一军  龚放  
答辩时间2012年5月大学课程研究中的知识问题是大学课程开发的本质问题,也是大学课程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数字化生存方式、知识民主化和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知识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在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进程中,大学逐渐成为大学人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重要驿站,于是"每一个人的知识都有价值吗?"成为新的知识论题,也是新的课程论题。在知识与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一军  龚放  
答辩时间2012年5月大学课程研究中的知识问题是大学课程开发的本质问题,也是大学课程研究的核心问题。在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进程中,大学逐渐成为各种知识交流的场所,成为大学人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重要驿站,每一个体的价值在大学中都得到认同,于是"每一个人的知识都有价值吗?"成为新的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一军  
人们对大学的社会认知把"高深学问"看成是大学的天然属性。随着知识的演化与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加快,大学"高深学问"课程体系面临质量危机,寻求基于"高深学问"的"个人知识"建构是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在一般知识论中,个人知识被理解为主体在认识实践中将个人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实际需要投射于知识之中,并寻求自身的解放;在意会认知理论中,个人知识只是对科学知识性质的一种表达,强调知识的个人性、意会性和信念性;在社会行动理论中,个人知识是个人所掌握的分散的、在行动中生成于特殊情势下的知识。学生个人知识建构,包括主体解放的旨趣、意会认知的方法和行动学习的过程。旨在建构"大学个人知识"的学习向度,需推动学生成为自我探险者、建构学习共同体、服务学生的行动学习。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解飞厚  吴杏洁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并迈向普及化时代,高深学问依然是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基础,高深学问与个人知识是源与流的关系,必须坚守高深学问在大学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实现高深学问向个人知识的转化,一要加强教学管理,强化高深学问对个人知识的引导;二要改革教学方法,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统一。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红霞  肖军弼  宫法明  
当代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变革要求专业课程打破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从以高深学问为中心的学习范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习范式,如何在高等教育的复杂情境中实现学习者个人知识的生成正是当前专业课程改革的瓶颈所在。基于"个人知识秩序"理论,通过制定促进个人知识生成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层次递进"的正式课程,开发突出学业引导、丰富学生经历、注重自由发展的隐性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配合"服务学生行动"的课程实施方案,最终达到促进个人知识生成的目的,为高等院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习范式的形成提供支撑。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龚放  
在《高等教育研究》创刊30周年之时,我曾写文章提出两个观点: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对薄弱和滞后的状况亟待改变;课程和教学论的研究应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新热点,成为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新的增长点1。我们看到,一方面,在欧美发达国家批判"失去灵魂的卓越"和"回归大学之道"的呼声日高,诸多研究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晨  
本文结合西方社会和思想史进程,描述了大学观念的知识论基础的三个发展阶段。即从中世纪时期宗教性真理统一观念之下的普遍知识论,到近代脱胎于普遍知识的与专业知识相对立的自由知识,再到现代独立的高深学问知识论逻辑。并认为现代性影响下的高深学问论存在自致性矛盾,从而成为现代大学困境形成的因素之一。突破困境则需要对这单一的逻辑起点进行改造和扩充。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石孟良  高盛  
美是客观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满足审美主体(人)的审美需要时,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所获得的愉悦感受;秩序是最具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秩序的形式蕴含审美对象的客观美,秩序的嬗变体现审美主体(人类)不断探索的智慧美;在经历了现代建筑美学秩序从简单到变化的探索之后,当代建筑美学的追求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开始探索一种富有非线性特征的,更能体现人类智慧的深层美学秩序。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林克松  杨欣怡  
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课程秩序的重构。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存在的问题,既是知识的问题,也是合作的问题,更是制度的问题,三者相互作用。有鉴于此,架构出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课程的三维分析框架,即内容之维的知识秩序、主体之维的合作秩序、行动之维的制度秩序,并提出基于秩序重构的中高本一体化课程建设路径:构建“资源链接—选择嵌入—能力塑造”的知识秩序,形成“异质交互—横纵交叉—智慧共建”的合作秩序,建立“顶线设计—中线配合—底线推进”的制度秩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朱芝洲  蔡文兰  
对处于转型中的中国而言,职业教育秩序有着更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是职业教育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面临失序之困局,表征为职业教育价值失落、结构失衡和制度失范。从根本上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失序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失序,在这种失序中必将孕育着新的秩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稽裘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已公布,明年将进入实验区。围绕新方案的一些理念、思想、技术与指南需要宣传与分享,同时,新方案在形成过程中,由于还没有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导致社会上流传着一些误解,需要澄清。为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育部华东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领导和支持下,约请全国各地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在本刊第八、九两期,就新方案的某一专题,发表个人的见解。相信这些见解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方案、参与新课程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立国  张海生  
从知识生产视角来看,大学由学科内部的知识生产到多学科、跨学科的交叉知识生产再到超学科的知识生产,决定了大学治理模式由学者为主的学术治理到学术与行政合作的学校治理再到大学与政府、社会、市场等多主体合作的跨界治理的变迁。在跨界治理的秩序维度中,学者与学术仍是大学治理的核心主体,大学需保持合理的治理边界,同时政府、社会、市场应与大学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工作环境,以真正促进知识创新。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振天  杨雅文  
在当前社会广泛掀起大学定位研究热潮的情形下,作者对我国大学定位进行了前提性反思。指出,大学定位是一个集观念、制度、政策与技术于一体的整体的、根本的和发展的概念,必须首先廓清大学的本质及其理念,构建合规律与合目的的大学制度新秩序,由此才能进入所谓目标制定、战略规划、层次确立、职能分工、服务面向及工作安排等技术性阶段。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徐玖平  
大学秩序,善治、彰德,自主、合道,共治、归同。大学理念,随变迁而演化,因变革而多样;立足之基、发展之源。理念纷繁,催大学璀璨;理念纷乱,致大学混沌。大学治理,公民社会之需要,教育发展之需求。弃过时观念,提新理念;破僵化体制,立新机制;革陈旧方式,创新方法;改落后管制,构新管理。坚定大学伦理,忠诚道德宪章;坚信大学精神,追求独立自由;坚守大学使命,笃爱教书育人。大学,传承文明、求索真理。文明渊源,囊括经典;圣贤寓所,网罗众家。体悟文明,大学至真。学思共进,博于学,慎于思;辩行无碍,明辨之,笃行之。宁静致远,专心致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枭鹰  
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是一个"关系共同体",甚至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依凭经验考察、历史总结和理性推理可知,高深知识是走进高等教育的入口,是理解高等教育的一把钥匙,高等教育功能或价值则依凭高深知识而释放:高深知识既是高等教育孕生的必要条件,又是判定高等教育特殊性的根本所在,也是高等教育、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形成超循环关系的链条;大学学科是高深知识不断分化与综合的产物;大学课程是专门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高深知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