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49)
- 2023(8278)
- 2022(7165)
- 2021(6619)
- 2020(5880)
- 2019(13954)
- 2018(13821)
- 2017(27196)
- 2016(15245)
- 2015(17281)
- 2014(17569)
- 2013(17428)
- 2012(16258)
- 2011(14892)
- 2010(15088)
- 2009(14306)
- 2008(14164)
- 2007(12829)
- 2006(10992)
- 2005(9643)
- 学科
- 济(69414)
- 经济(69361)
- 管理(40409)
- 业(38369)
- 方法(37507)
- 数学(33016)
- 数学方法(32577)
- 企(31226)
- 企业(31226)
- 农(16612)
- 财(15791)
- 学(15226)
- 中国(14820)
- 地方(13853)
- 业经(13131)
- 贸(11479)
- 贸易(11478)
- 农业(11308)
- 易(11083)
- 理论(10925)
- 制(10328)
- 和(9981)
- 环境(9403)
- 务(9091)
- 财务(9062)
- 财务管理(9033)
- 企业财务(8517)
- 银(8391)
- 银行(8362)
- 融(8169)
- 机构
- 学院(224098)
- 大学(223916)
- 济(88325)
- 经济(86433)
- 管理(86003)
- 理学(74804)
- 研究(74468)
- 理学院(73895)
- 管理学(72173)
- 管理学院(71757)
- 中国(55393)
- 科学(49127)
- 京(46911)
- 农(40859)
- 财(40053)
- 所(38862)
- 业大(35729)
- 研究所(35657)
- 中心(34243)
- 江(33544)
- 农业(32467)
- 财经(32269)
- 范(31215)
- 师范(30908)
- 北京(29444)
- 经(29146)
- 经济学(27279)
- 州(26902)
- 院(26345)
- 师范大学(24839)
- 基金
- 项目(150098)
- 科学(117754)
- 基金(109048)
- 研究(105063)
- 家(95754)
- 国家(95007)
- 科学基金(80884)
- 社会(66307)
- 社会科(62778)
- 社会科学(62756)
- 省(59753)
- 基金项目(58125)
- 自然(54125)
- 自然科(52867)
- 自然科学(52852)
- 自然科学基金(51884)
- 划(50344)
- 教育(49461)
- 资助(46392)
- 编号(42056)
- 重点(34019)
- 成果(33689)
- 部(33043)
- 发(32374)
- 创(30421)
- 科研(29498)
- 课题(29376)
- 创新(28380)
- 计划(28313)
- 教育部(27963)
共检索到3171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永明 王美霞 田静娴
旅游驱动地方转型已有的研究缺乏地方转型分析框架的构建。论文基于“地方”理论研究成果,解析了地方转型的维度,探索性地构建了地方转型的分析框架;并以凤凰古城旅游地为案例,利用访谈法、非参与式观察获得一手资料并搜集文献资料、网络文本资料等,采用文本分析、比较分析、地图可视化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揭示了凤凰古城在旅游大开发前后的地方转型特征及机制。结果显示:(1)地方转型可由地方维度的转型来观察,在论文构建的地方转型分析框架中,地方转型由区位、场所和地方感三个维度的转型构成。区位由静态的、有边界的转型为开放的、网络化的;场所由面向在地居民的物质环境和居民间密切的社会关系转型为满足跨地方的多群体需求的物质环境和多群体—多类型的社会关系;地方感由稳定的、扎根的、地方内部人持有的转型为多元的、地方内外部多群体持有的。(2)凤凰古城案例分析结果验证了地方转型分析框架的适用性,结果发现旅游大开发前后古城的区位、场所和地方感均发生明显转型,古城地方由“马赛克”转型为“关系型地方”。(3)古城地方转型是旅游业、宏观体制和地方主体分别通过商品化、制度设计和能动性的多重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多尺度过程的结果。研究有助于深化地方转型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对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启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中华 文静 李瑾
本文回顾了地方理论的基本内涵及旅游研究中地方理论研究的国外研究进展,分析了地方依附应用旅游观光意象研究的内涵,探讨游客观光意象与地方依附感之间的关系,地方依附感的旅游学认知架构,以及游客对旅游地意象感知的地方依附程度。最后从旅游规划管理和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地方理论应用旅游营销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地方 地方理论 地方依附 旅游意象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兴柱 王群
全球化加速了人口流动,旅游成为当今资本、人口流动的一种普遍现象。旅游已被融入到后工业城市的经济重构、全球化和地方化等更大背景。全球力和地方力的协同存在,不同旅游地被重新构造。文章重点回顾了国外近年来对全球———地方联结下的旅游地理的研究进展,集中体现在全球———地方联结下的旅游地发展机制、不同类型旅游地发展、开发战略和旅游影响等方面。随着我国旅游快速发展,全球化和地方化两股力量已经开始对我国旅游地产生明显的作用,将引起我国旅游地形式、特征、机制的新变化,应加强对其变化的后果及应对措施进行研究,为我国旅游地
关键词:
全球———地方联结 旅游地 研究进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文勇 王婧 谭通慧
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文化创意旅游地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对旅游者产生了独特的吸引力。研究以成都市文化创意旅游地"东郊记忆"为例,探讨了旅游者游憩体验、满意度与地方依恋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能否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游憩体验,是影响文化创意旅游地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直接影响旅游者满意度及对旅游地的地方依恋。研究进一步提出,文化创意旅游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以文化创意为引领,塑造特色旅游地;以质量控制为保障,塑造精品旅游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塑造智慧旅游地。要全面提升文化创意旅游地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效率,促使旅游者产生更好的游憩体验,更高的满意度与更强的地方依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范钧 邱宏亮 吴雪飞
文章综合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及环境责任行为理论,将旅游地意象分为5个要素,将地方依恋分为2个要素,并构建了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1)景观意象、设施意象、服务意象及安全意象均直接影响情感意象。设施意象与服务意象不仅直接影响地方依赖,且通过情感意象来实现。安全意象和景观意象间接影响地方依赖。安全意象、服务意象及景观意象不仅直接影响地方认同,且通过地方依赖来实现。设施意象间接影响地方认同。服务意象不仅直接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且通过地方依恋来实现。景观意象、设施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沈涵
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在对旅游地和旅游产品的信息接受、感知、选择和决策这一过程中。本文构筑了一个游客对旅游地选择和购买决策的模型,并且分析了这个模型中对游客消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通过对这个模型的理解和重要因素的控制,旅游市场营销工作者可以更好地把握游客的消费行为,制订出合理有效的营销计划
关键词:
旅游地选择 旅游者决策 旅游消费者行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烨莹 张捷 周云鹏 曾湛荆 庄敏 刘伟
公共空间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形式,一直受地理学、城市规划、社会学等领域关注。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地公共空间成为重要的吸引性景观,游客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感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通过文献梳理与问卷调查,确定了乡村公共空间的17个特征,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划分了游客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感知维度;进一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感知与游客地方感的内在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乡村公共空间感知维度包括物理性功能特征和心理性感知特征;乡村公共空间对游客地方感形成有积极意义,心理性感知特征的正向影响作用明显,而物理性功能特征的影响并不明显。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旅游地公共空间的发展建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赵永勤
马赛克文化强调个人或派别的相互独立,利于教师独立智慧的发展,但属于一种封闭性成长环境。合作文化使得教师彼此交流,促进思想碰撞,利于团体的智慧发展,但易有盲从现象。流动的马赛克文化可使两者优势融合,提升教师处理课程问题能力,也是课程领导转型与教师文化建设所需要的。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粟路军
旅游地竞合关系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旅游地竞合关系的实质是客源市场的竞合,它主要通过旅游者忠诚来体现。本文通过构建旅游者满意与旅游者忠诚的结构方程模型(SEM),以观光旅游者、乡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旅游者满意与旅游者忠诚3个维度的具体关系来考察3种类型旅游者忠诚的异同,并探讨了不同类型旅游者忠诚差异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不同类型旅游地竞合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九霞 张凌媛 王思雅
旅游发展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已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学界尚缺乏对其理论内涵及实现机制的整体性探讨。文章从共同体理论视角出发,厘清中国城乡发展历程中的关键现实问题并参照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的社区变迁模型,建构了“水平整合-垂直整合”城乡共同体分析框架。进一步,文章以桂林阳朔县作为案例,剖析旅游发展统合城乡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即主体吸附、反向嵌入和情境修饰,以期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来自旅游领域的逻辑思路和现实参考。一方面,文章补充了现有城乡融合研究对社会结构层面的忽视;另一方面,文章与经典的共同体研究进行对话,认为地域仍是城乡共同体形成的重要条件,文化意义的亲和性是旅游发展统合城乡共同体的突出特征且具有情境限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学基 沈世伟
随着中国从乡土中国迈入城乡中国时代,城乡关系由二元对立进入加速互动的新阶段,"城乡两栖"在流动性日益增强的社会背景下尤为凸显,表现出与以往城乡迁移不同的特征:生活、就业、交往和文化观念呈现出"非城非乡"或"又城又乡"。乡村旅游地则是"城乡两栖"尤为典型的地理空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林
很多地方之所以成为旅游目的地,是与游客对其"真实"与"想象"的体验交织在一起的。在民族文化传承、演变、重构过程中,"发髻"的文化内涵在于它对民族历史记忆和对族群凝聚的形塑。广西黄洛瑶寨在"文化碎片化"过程中以"天下第一长发村"构建了最令游客直观感觉的"柔""情""爱""婚恋"的地方形象;贵州岜沙苗寨以独特"户棍"发髻、舞台化的成年仪式以及衍生出来的精神深层次的"树"崇拜和生死轮回的观念,建构了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原始而又神秘"的地方形象。黄洛瑶寨和岜沙苗寨利用"发髻"这一容易被认知、接受和解读的文化符号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雪晶 陈巧媛 李华敏
乡村旅游地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考虑到影响因素存在复杂交互的作用,文章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以乡村旅游地高质量发展为结果变量,以旅游资源吸引力、市场营销影响力、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度、配套产业要素完备度、活动项目创新力、旅游地管理有效力等为条件变量,以宁波市19个乡村旅游地为案例,对乡村旅游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及充分条件进行了组态研究。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高质量发展的充分条件“旅游资源吸引力”可由“市场营销影响力”和“活动项目创新力”替代,“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度”与“旅游地管理有效力”具有强化的互补关系;乡村旅游地高质量发展应从体验对象向体验场域深化拓展;“生活场域”和“活动场域”是乡村旅游地高质量发展的两类体验场域建构路径。文章从组态视角拓展了旅游地发展的研究,同时也对乡村旅游地高质量发展跳出资源约束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林铭亮 高川秀 林元城 王敏
唐诗不仅赋予旅游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其诗性精神的意义创造对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追求更有着深远影响,成为地方品牌化的重要动力。地方品牌不完全由营销所定义,还源于受众的心理联想和价值追求。文章通过对唐诗旅游地的旅游评论的话语和叙事分析,研究唐诗的文学书写如何成为地方品牌的传播载体,在地方想象和"第三空间"的旅游体验中建立游客与地方品牌的联系,并提升地方价值。文章认为,以地方品牌化提升地方价值不仅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更是在文化自觉的作用下,满足游客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要保持地方品牌的旺盛生命力,不仅是将文化灌注于旅游之中,还需要关注到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使得游客能在旅游体验中获得文化的体悟,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旅游意义。
关键词:
唐诗 地方想象 第三空间 地方品牌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胜芬
目前旅游品牌竞争首先表现为旅游地品牌的竞争,因此建设旅游地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旅游地品牌建设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品牌建设的主体,指出政府在旅游地品牌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然后提出政府建设旅游地品牌的主导性对策。
关键词:
旅游地品牌 品牌建设 政府主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