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00)
- 2023(15819)
- 2022(13558)
- 2021(12655)
- 2020(10368)
- 2019(24004)
- 2018(23653)
- 2017(45241)
- 2016(24679)
- 2015(27741)
- 2014(27726)
- 2013(27538)
- 2012(25266)
- 2011(23075)
- 2010(22738)
- 2009(20841)
- 2008(20309)
- 2007(17540)
- 2006(15434)
- 2005(13925)
- 学科
- 济(102901)
- 经济(102763)
- 管理(75138)
- 业(66414)
- 企(55474)
- 企业(55474)
- 方法(44988)
- 数学(39325)
- 数学方法(38941)
- 中国(28884)
- 财(27621)
- 农(25851)
- 业经(22329)
- 制(22135)
- 学(21708)
- 地方(20912)
- 环境(19690)
- 贸(19228)
- 贸易(19218)
- 易(18734)
- 农业(16933)
- 和(16816)
- 银(16240)
- 银行(16195)
- 务(16141)
- 财务(16072)
- 财务管理(16042)
- 融(15670)
- 金融(15665)
- 划(15612)
- 机构
- 大学(355650)
- 学院(351071)
- 济(147483)
- 经济(144572)
- 管理(138724)
- 研究(122910)
- 理学(120317)
- 理学院(118960)
- 管理学(117174)
- 管理学院(116530)
- 中国(92281)
- 京(76283)
- 科学(74310)
- 财(67699)
- 所(61135)
- 研究所(55845)
- 财经(54193)
- 中心(54155)
- 农(53914)
- 业大(50689)
- 经(49415)
- 江(49340)
- 北京(48632)
- 范(46033)
- 师范(45651)
- 经济学(45595)
- 院(44741)
- 农业(42114)
- 经济学院(41041)
- 财经大学(40503)
- 基金
- 项目(242945)
- 科学(192509)
- 基金(178770)
- 研究(178746)
- 家(156085)
- 国家(154892)
- 科学基金(132766)
- 社会(115019)
- 社会科(109136)
- 社会科学(109110)
- 基金项目(94698)
- 省(91919)
- 自然(85051)
- 自然科(83030)
- 自然科学(83013)
- 自然科学基金(81531)
- 教育(80783)
- 划(78603)
- 资助(73089)
- 编号(71202)
- 成果(58186)
- 部(54804)
- 重点(54736)
- 发(52135)
- 创(50440)
- 课题(49142)
- 国家社会(48222)
- 创新(47297)
- 教育部(47203)
- 制(47104)
- 期刊
- 济(158854)
- 经济(158854)
- 研究(107312)
- 中国(66933)
- 学报(54678)
- 科学(51854)
- 管理(51025)
- 财(50810)
- 农(48925)
- 大学(41803)
- 学学(39272)
- 教育(36966)
- 农业(34156)
- 融(29762)
- 金融(29762)
- 技术(28598)
- 财经(26745)
- 经济研究(25959)
- 业经(23951)
- 经(22850)
- 问题(20724)
- 业(18157)
- 贸(17040)
- 科技(16932)
- 图书(16916)
- 理论(16833)
- 技术经济(16529)
- 资源(15964)
- 世界(15708)
- 版(15672)
共检索到5140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钱浩祺 吴力波 任飞州
设计合理的区域间碳排放权分配机制对于中国温室气体达峰目标的实现和减排成本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一个考虑技术异质性在内的多因素碳排放权分配理论模型,明确了全国碳减排总量目标、本地区排放总量、本地区碳排放强度以及本地区碳排放效率四个因素对碳排放权分配的影响机制。利用中国企业级低碳专利数据作为低碳技术水平的代理变量,考虑碳市场试点的政策冲击,本文基于消费侧和生产侧碳排放视角,利用随机前沿模型估计了各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并使用估算效率值对碳排放权的地区分配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当碳排放基于消费侧责任计算时,基于产出或排放量的分配机制将分别比基于多因素的分配机制额外带来1.61%和0.47%的工业总产出损失,而当碳排放基于生产侧责任计算时,仅基于产出或排放量的分配机制将分别比基于多因素的分配机制额外带来0.68%和0.21%的工业总产出损失。与此同时,当分配机制中考虑了碳排放效率时,基于消费侧和生产侧的不同分配会使部分地区产生较大的分配差异,能源生产省份在生产侧核算下需要承担更高碳减排量,以内蒙古为例,其减排量比消费侧核算下高出约65%,而电力调入省份在消费侧核算下需要承担更高碳减排量,以河北为例,其减排量比生产侧核算下高出约83%。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范庆泉 梁美健 乔元波
区域间碳排放权分配机制是构建全国碳交易体系的制度基础。当前"效率兼顾公平"的初始碳配额分配方案混淆了政府与市场的功能,既无法实现各地区碳排放边际成本的均等化,又可能产生区域间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本文构建了包括多区域的一般均衡模型,厘清碳排放成本与排放权要素报酬的辩证关系,设计区域分离和全国统一两种类型的碳交易市场,比较两类市场中地区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差异,并给出区域间碳排放权再分配的可行方案。主要结论为:全国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社会减排总成本的最小化,这是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性的体现;基于各地区实际排放成本分配排放权的方案,会减少碳排放成本下降地区的要素报酬,进而降低该地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各地区实际排放量占无约束时初始排放量比重与总量约束比例的大小关系是碳排放权再分配的主要依据。当全国市场某地区的实际排放量与初始值的比值远高于总量约束比例时,该地区分配的碳排放权高于其实际排放量,有助于实现各地区经济利益的帕累托改进,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步伐。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兰青秀
职场中,"鞭打快牛"的现象随处可见。这种见怪不怪的现象,却对团队有着不可小觑的消极影响。"鞭打快牛"的实质是领导力问题。提升团队领导力,就要一方面让"快牛"不要变成"慢牛",而要变成"快快牛",另一方面促使"慢牛"成长为"快牛"。有句俗语叫"鞭打快牛",讲的是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农夫有一头水牛和一头黄牛。一天,农夫拉着两头牛犁田,他先给黄牛套上犁枷,但黄牛任凭他怎么吆喝就是不走,折
关键词:
团队建设 领导力 鞭打快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凯杰 曲如晓
碳排放交易体系已成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初始排放权分配是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核心问题,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不同初始排放权分配的市场运行效率、比较分析以及机制设计问题。碳排放交易下初始排放权分配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研究仍需在发展中国家初始排放权分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初始排放权分配公平以及与碳金融关系方面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
碳排放交易 初始排放权 市场运行效率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范庆泉 刘净然 王竞达
碳排放权分配机制是推进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制度保障。初始碳配额分配无法解决清洁生产补贴中产生的新的不公平问题。本文构建了符合中国渐进式碳减排特征的理论框架,采用shooting方法计算新古典鞍点路径上的均衡解,研究清洁生产补贴引发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和碳排放权的再分配机制。主要结论为:渐进递增的清洁生产补贴政策实现了鞍点路径上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但会导致清洁部门过度投资,由此引发主体间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进一步研究指出,清洁部门获取的碳排放权数量应高于交易市场中的实际排放量,且随着对清洁部门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应通过再分配方案持续提高该部门获取的碳排放权份额,这有助于实现各方经济利益的帕累托改进。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芳
本文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设立两种区域碳交易情景,以最小化碳强度为目标,分析区域碳交易对经济、环境的潜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二氧化碳影子价格高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地区间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存在差异,为实现区域碳交易提供基础。通过情景分析法,研究表明中国实现区域碳交易会降低碳强度;在设立不同经济增长水平、环境约束限制的情景下,碳强度降低水平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亮 刘晶茹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很大。在全国尺度上,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切实贯彻区域统筹原则,这就需要对中国区域间的碳排放转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利用EIO-LCA方法及199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来核算中国八大区域间产品(服务)以及隐含的碳排放在区域之间流动和转移总量。研究发现,经济拉动作用收支方面,东北区域、京津区域、南部沿海区域、西北区域和西南区域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总量大于其承接其他区域拉动作用的总量,北部沿海区域、东部沿海区域和中部区域反之。区域间隐含的碳排放转移收支方面,北部沿海区域和中部区域碳排放转入量大于转出量,承接了其他区域的高碳负荷产业转移,其他六个区域...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潘伟 潘武林
以固定资源分配的DEA方法为基础,对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一种基于DEA效率评价和历史碳排放水平的资源分配方法。基于我国2030年承诺减排目标为决策导向,然后以全国平均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得出总量控制下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结果表明:吉林、上海等15个省份应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其2030年排放水平与2014年相当;要实现全国范围内平均效率最大化,需要将多数配额集中分配到少数省份。
关键词:
DEA 碳排放 配额 省际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兵 冉启英
文章提出一个考虑产业结构特征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选择资源型产业集聚作为影响碳排放效率的产业结构特征,并运用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通过聚类分析将30个省份按照产业结构特征分组,运用ZSG-DEA模型分别对每组进行碳排放效率测度和碳排放权分配。结果显示,资源型产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将资源型产业集聚作为影响碳排放效率的产业结构特征,考虑到碳排放效率测算和碳排放权分配方案中是合理的;按照资源型产业集聚程度分组后分别测度碳排放效率,与传统DEA模型的测度结果相比,测度结果更能反映真实的碳减排潜力;考虑产业结构特征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与其他方案相比更具有可实施性,在公平性方面略低于原始ZSG-DEA模型,但是高于按历史排放量分配。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红光 张子孟 郭杰
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利用分配系数建立了基于价值增长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以及价值链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模型,并对中国2007年和2012年分区域基于价值的碳排放以及价值链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随着国内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间价值链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呈现增长趋势,且区域间净转移规模也有扩大趋势。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区域不公平现象不断增加。虽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有所缩小,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靠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带来的。这不利于全国总体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碳排放 碳泄漏 价值链 投入产出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路正南 李晓洁
定量测算各省区的隐含碳排放量及省区间碳排放空间转移量,是科学制定区域减排规划、合理分配碳减排责任的前提。文章采用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建立了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碳排放转移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区的隐含碳排放总量和省区间调入及调出的碳转移量,为界定各省区在区域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责任及减排配额分配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博文
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计划在2030年设定碳排放总量最大限值,为此我国将逐步扩大碳交易市场版图,进行跨区域碳交易。然而由于全国性碳交易立法缺失和地方性立法差异性较大,导致跨区域碳交易市场处于无序状态。在借鉴欧盟、美国较为成熟的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立法协调机制,对碳配额"适区"分配,跨区交易,集中监管,联动执法,为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立法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闫云凤
近几年消费碳排放和国际间碳泄露问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构建消费碳排放核算体系,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和比较我国8个地区的消费碳排放,分析生产分割条件下区域间贸易对各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年消费碳排放较多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区域,同时单位GDP消费碳排放的地区差异远远小于单位GDP生产碳排放的差异。通过区域间贸易,全国形成了"西部→中部→东部沿海"输出隐含碳的空间格局,这说明中西部区域实际上承担了东部沿海区域消费的外部性。因此,应通过大力推进生态补偿政策、扩大碳排放交易的范围和规模、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等措施,降低中西部碳排放量,缩小与沿海发达区域...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冯阳 路正南
基于熵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矩阵,并采用"垂直距离"替代"欧氏距离"对TOPSIS模型进行改进以衡量方案的理想度,据此构建出包含效率和公平在内的碳排放权区域分配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减排承诺对2020年的碳排放权进行模拟分配,并采用和谐度函数模型对分配结果进行检验,证实了该分配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
碳排放权 差别责任 熵权法 TOPSIS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孔英 朱东山
本文遵循社会碳减排总成本最低的经济学最优原则,对分配机制进行探索,提出了波尔兹曼分配法结合盖尔-沙普利博弈的分配机制,在最大程度上寻找企业的需求,以减少由于供需不匹配产生的不必要的交易成本,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无法畅通完成,进而导致企业以更高成本实现减排的情况出现。本文利用该分配机制对深圳市2010、2011年的数据进行了试分配,从数据层面验证了分配机制理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碳排放 盖尔-沙普利算法 波尔兹曼分配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