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4)
2023(1372)
2022(1168)
2021(1198)
2020(1002)
2019(2258)
2018(2187)
2017(3826)
2016(2244)
2015(2558)
2014(2557)
2013(2373)
2012(2142)
2011(2095)
2010(1979)
2009(1845)
2008(1793)
2007(1600)
2006(1414)
2005(1307)
作者
(5273)
(4379)
(4276)
(4216)
(2782)
(2068)
(1976)
(1682)
(1659)
(1636)
(1452)
(1432)
(1399)
(1388)
(1320)
(1311)
(1308)
(1303)
(1274)
(1273)
(1131)
(1096)
(1077)
(1026)
(1026)
(1023)
(1007)
(936)
(925)
(895)
学科
(6004)
经济(5993)
管理(5773)
(5589)
(5329)
企业(5329)
方法(3287)
数学(2371)
数学方法(2319)
教育(2146)
理论(2107)
中国(1907)
(1832)
业经(1592)
(1536)
(1461)
教学(1416)
(1400)
财务(1400)
财务管理(1400)
企业财务(1387)
(1378)
(1218)
供销(1208)
(1208)
(1193)
贸易(1193)
(1162)
(1069)
(1023)
机构
大学(31656)
学院(30640)
管理(10823)
(9712)
理学(9670)
理学院(9525)
经济(9406)
管理学(9269)
研究(9265)
管理学院(9198)
(8166)
师范(8148)
教育(7276)
师范大学(6709)
(6629)
中国(5911)
科学(5338)
(4972)
北京(4382)
(4337)
(4236)
中心(4215)
财经(4135)
研究所(3827)
(3793)
(3692)
商学(3419)
商学院(3393)
教育学(3269)
技术(3212)
基金
项目(19321)
科学(16298)
研究(16162)
基金(14028)
(11413)
国家(11256)
社会(9996)
教育(9987)
科学基金(9982)
社会科(9384)
社会科学(9380)
基金项目(7248)
编号(7186)
(7153)
成果(6946)
(6855)
自然(6309)
自然科(6188)
自然科学(6188)
自然科学基金(6067)
资助(5689)
课题(5668)
(5281)
教育部(4996)
(4796)
规划(4744)
人文(4540)
项目编号(4511)
重点(4450)
(4320)
期刊
教育(11768)
(11068)
经济(11068)
研究(10800)
中国(7876)
管理(4481)
(4009)
科学(3948)
学报(3711)
大学(3226)
学学(2749)
职业(2360)
财经(2360)
技术(2350)
(2298)
(2095)
(1978)
(1924)
金融(1924)
业经(1883)
经济研究(1777)
成人(1623)
成人教育(1623)
商业(1584)
农业(1535)
(1516)
论坛(1516)
发展(1482)
(1482)
(1449)
共检索到450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琰  易连云  
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道德榜样"教师形象的局限性逐渐凸显。"道德能动者"教师形象强调教师对教育实践中道德要素及意义的觉察和理解,更有益于学校伦理文化的建构,它凸显了教育过程的道德性,更有利于师生共同的道德成长。提升教师的道德想象力和教师的道德选择能力,可更好地促进"道德能动者"教师形象的建立。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宋敏  刘海燕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社会转型期,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加强道德治理是职责所在、形势所需,应充分发挥道德榜样在道德治理中的激励、引领和激励作用,提高道德治理的有效性。道德榜样与道德治理有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道德榜样有利于激发人们对于美德的追求;有利于道德教育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确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朱宁波  袁媛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榜样教育陷入重重困境,其表现为社会和学校树立的榜样与青少年崇尚的榜样价值取向不一致;道德榜样教育由宣传"精神"异化为宣传"人";被动灌输式的榜样教育模式效果乏善可陈;缺乏道德榜样教育的专业人才等。社会和学校要重塑青少年榜样的道德教育功能,则需要深入分析青少年道德认知系统和心理特征,选取富有时代特色、适合青少年年龄特点的榜样;充分挖掘榜样的道德资源;重视榜样教育中"事"与"精神"的宣传;从"灌输"模式转向"对话"模式。此外,还要不断地提高榜样教育者自身素质,加快青少年道德思想意识教育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建设。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杜时忠  
本文通过分析教师的不道德行为的突出表现、产生根源和解决对策 ,指出教师道德首先来源于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切实保障 ,而不仅仅是教师教育培训这一种途径。要妥善处理教师素质与教师待遇、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陈家颐  
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德识才学德为首,提高教师的素质首先必须重视教师道德素质的提高。良好的教师道德素质的形成,离不开道德环境的影响,更需要教师自己以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坚持不懈地实践,对自己道德修养的偏差进行及时的调节和控制,因为道德修养的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唯有内因才是道德变化的根本依据。所以加强教师道德的自我调控,增强教师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是一种必然选择。研究教师道德的自我调控,也就成了教师素质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拟围绕教师道德自控的特征。价值与方法,作一初步探讨。 一 教师的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道德的自我调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顾云虎  
教师道德在最深刻的本质上是教师的自我实践。这是因为,发生于现实历史情境中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外部行动和内在意义合一,既指向学生,又形成自我。实践的自我是师德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师德的目的。教师通过日常实践确定自身和世界的意义关系。这种实践既不是事先预设规则的直接执行,也非不受约束无原则的任意作为,而是持续发问、行动、创新、再反思,尤其根据实践要求不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走向自我觉悟的探求过程。文牍化、口号化师德训令抽空道德实践的情境蕴含,只会造成教师反道德;无条件无凭借的自主发展则无方向无坚守,侵蚀道德反思能力,引发教师随波逐流,两种倾向都应否弃。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宋敏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道德从养成到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高校肩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使命。道德榜样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符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和生动教材。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挥好道德榜样的精神示范和引领作用,有针对性地改善和加强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势紧迫,意义重大。一、透视高校榜样教育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蒋楠  
全球会计舞弊的日益盛行彰显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各国积极探索构建会计职业道德的背景下,如何在一个动态且不确定的环境中构建高质量的道德准则并维护公众利益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理事会(IESBA)在21世纪以来为解决这一难题做了不懈努力,先后在2009、2013和2015年对职业道德守则进行了修订。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倩  杨韶刚  
在后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以莱斯特为代表的道德发展理论独树一帜,敢于迎接时代的挑战,在实证研究和理论方面不断创新。其实证研究经历了从四成分模型(FCM)向确定问题测验(DIT),再向中间概念测量(ICM)的演变过程,在理论上向科尔伯格传统的道德判断访谈法(MJI)和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提出挑战,在测验的内容、评定和排序方式、评分方式上做了重大改进,在道德测验程序简化基础上逐步实现道德测验的生态化。借鉴和思考西方道德判断测验的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生态合理性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启亮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运动变化的过程,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体现为几个不同的境界。长期以来我们多重视外部规定性的、非自我的、被动遵守的规范道德,这只是教师道德发展的基础境界。拷问良心道德是追寻内在自觉和生成的责任道德,是教师道德发展的提高境界;体验幸福道德是关注教师主体体验和专业成长的道德,是教师道德发展的更高境界。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邓晨  吴黛舒  
教师道德边界模糊化是指教师私人、职业与公共道德之间的边界,以及理想道德和底线道德界限的不确定状态。究其根源,道德传统的影响、教师的职业特性和教师实践的特殊性是造成教师道德边界模糊化的重要原因。应该指出,某些教师道德边界模糊化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有些模糊化则会诱发教师实践和评价上的相关问题,如教师道德评价原则混淆问题、责任空洞问题和教师"道德高标"问题。因此,面对教师道德边界模糊化现象,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凯   周欣茹  
道德自我是道德行为所以可能的前提,是道德完善的出发点,因而师德发展应表现为教师道德自我的建构过程。教师道德自我是开放和发展的自我,在他律与自律的共同作用中发展,是教师教育实践的道德风貌。然而,长期以来师德建设重视规范性师德,导致教师道德自我被遮蔽,师德建构抽离生命历程,缺失内生动力,个体合理需求被忽视。因此,有必要回归实践,在行动中发现教师道德自我;重建规范,在互动中导引教师道德自我;直面问题,在探究中提升教师道德自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炎轩  
教师道德成长是教师道德行为的结果,要想促进教师道德成长,必须激发教师的道德行为。由于组织公民行为与道德行为在内涵与特征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所以组织公民行为的诱导因素如变革型领导风格、组织支持和工作情境以及作用机制,可以看成是道德行为的激发因素及激励机制。鼓励创新、激活中层、团队合作作为变革型领导风格、组织支持和工作情境作用机制实现的保障策略,具有直接和间接地促进教师道德成长的价值,也是教师道德成长的组织公民行为策略。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何小舟  刘水云  
目标群体社会建构与政策设计框架理论是20世纪西方公共政策领域的主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针对某一目标群体的政策设计与主流社会对其的正面或负面形象相关,并通过政策设计分配不同群体的利益和负担。道德形象是教师的形象之一,采用目标群体社会建构及政策设计框架理论分析典型教师道德形象如何被社会建构,进而影响政策设计,且通过教师群体在政策设计中的利益和负担分配体现出来。梳理圣人化、妖魔化与人性化的教师道德形象的由来与发展,探讨不同的教师道德形象与教师政策设计之间交互作用的关系,可以看出,教师群体的道德形象为社会文化所建构,其影响教师相关政策的出台,又受国家政策引导和社会监督。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领导和教师,常常利用榜样来教育群众与学生。效果,当然有些是好的,但也有些是差的,甚至是反的。有时榜样,会变成“靶子”。这是为什么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