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46)
- 2023(14726)
- 2022(12713)
- 2021(11865)
- 2020(9584)
- 2019(22117)
- 2018(22126)
- 2017(41396)
- 2016(22548)
- 2015(25407)
- 2014(25706)
- 2013(25516)
- 2012(23829)
- 2011(21856)
- 2010(21855)
- 2009(20106)
- 2008(19384)
- 2007(17120)
- 2006(15364)
- 2005(13468)
- 学科
- 济(95328)
- 经济(95223)
- 业(62900)
- 管理(60391)
- 企(47905)
- 企业(47905)
- 方法(37447)
- 农(35476)
- 数学(31870)
- 数学方法(31522)
- 中国(28939)
- 地方(25946)
- 业经(24058)
- 农业(23673)
- 财(21264)
- 学(19965)
- 制(17681)
- 贸(16182)
- 贸易(16168)
- 易(15587)
- 银(15461)
- 发(15455)
- 银行(15421)
- 融(14990)
- 金融(14989)
- 行(14872)
- 理论(14814)
- 环境(14788)
- 和(14693)
- 技术(14283)
- 机构
- 学院(322254)
- 大学(322220)
- 管理(126875)
- 济(125982)
- 经济(122978)
- 研究(111777)
- 理学(109243)
- 理学院(107931)
- 管理学(106063)
- 管理学院(105459)
- 中国(83448)
- 京(69964)
- 科学(69098)
- 财(56748)
- 农(56133)
- 所(56086)
- 研究所(50822)
- 中心(50757)
- 业大(48290)
- 江(48185)
- 范(47487)
- 师范(47104)
- 北京(44951)
- 财经(44657)
- 农业(42578)
- 经(40579)
- 院(40298)
- 州(39756)
- 师范大学(37989)
- 经济学(36261)
- 基金
- 项目(217801)
- 科学(171151)
- 研究(163071)
- 基金(155813)
- 家(134696)
- 国家(133390)
- 科学基金(114351)
- 社会(101751)
- 社会科(96090)
- 社会科学(96068)
- 省(86085)
- 基金项目(83046)
- 教育(74977)
- 自然(72929)
- 划(72308)
- 自然科(71190)
- 自然科学(71177)
- 自然科学基金(69858)
- 编号(68238)
- 资助(63391)
- 成果(56395)
- 发(50163)
- 重点(48359)
- 部(47807)
- 课题(47491)
- 创(44750)
- 创新(41544)
- 教育部(40986)
- 项目编号(40979)
- 科研(40832)
- 期刊
- 济(149644)
- 经济(149644)
- 研究(99031)
- 中国(69280)
- 农(56485)
- 学报(50225)
- 科学(47718)
- 管理(46468)
- 教育(44024)
- 财(40527)
- 大学(38655)
- 农业(38393)
- 学学(36052)
- 融(31114)
- 金融(31114)
- 技术(27898)
- 业经(27627)
- 经济研究(22047)
- 财经(20997)
- 问题(19102)
- 图书(18545)
- 经(17839)
- 业(17751)
- 科技(15907)
- 版(15709)
- 理论(15694)
- 技术经济(15117)
- 现代(14784)
- 商业(14586)
- 实践(14491)
共检索到4893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汪明帅 郑秋香
本文从乡村少年与乡土互动的重要性谈起,进而指出日渐沦为乡土文化"边缘人"的乡村教师,愈发难以承担链接乡村少年与乡土互动纽带的责任。基于此,本研究从回归乡土这一视角出发,探讨回归乡土的乡村教师发展之路:发挥本土教师的力量,夯实回归乡土的乡村教师发展的基石;重视乡村教师发展的特质,聚焦回归乡土的乡村教师发展的核心;养成"转化型知识分子",树立回归乡土的乡村教师发展的文化形象。
关键词:
乡村教师培训 乡村少年 乡土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艳玲 陈向明
近二十年来,伴随现代性的快速推进,我国乡村教师职业的乡土性日渐迷失,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遭遇多重危机。本文基于长期的田野研究指出,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强化专业取向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保留其乡土性。为此,需要重新审视乡村教师的专业性,即应把乡土情怀作为乡村教师最典型的专业特质,选拔和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乡村教师。这些教师应热爱乡村儿童和乡村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地方性知识,能够开展文化适切的教育,并具备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回归乡土"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强调对乡土情怀的重视,强调对优秀乡村教师的关注,重视对本土经验的弘扬,强调对乡村教师工作条件的改善,以及关注乡村教育文化价值观的重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谨 张金梅
从回归乡土,传承农耕文明的视角,探究新农村建设的一种价值发展范式。从实践看,"乡土性"的缺失严重滞缓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此,须通过重构村社共同体,强化礼治秩序,延承农耕文明,壮大乡土人才队伍等来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乡土 新农村建设 范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谢棋君 林志聪
随着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的历史阶段,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双向流动的重要人力资源—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方向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聚焦新生代农民工发展及其研究困境,通过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政策导引,可以进一步扫除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进一步唤醒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主人翁意识。本文基于乡村振兴的视域,提出不断夯实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流入地城市政府保障性政策支撑和不断拓展流出地乡村政府福利性政策输出的新生代农民工城乡双路径发展设计,以强化该群体在融城和归乡之间进行有效互动和自由选择。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段小虎
面对"四区叠加"的独特市情和公共文化建设"五大结构性"矛盾,安康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其制度设计根据扶贫攻坚新形势、文化建设新任务、社会治理新问题,按照坚持法治思维、问题导向,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新民风建设引领、制度创新驱动的原则,充分聚焦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以乡村文化建设"三改革""三培育""六结合"为主要内容,以全面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为目标的制度设计思想。其中,乡村文化建设"三改革",旨在通过乡村文化建设观念变革、治理结构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乡村文化回归其发展的历史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璇
乡土文化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本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加强农村乡土文化的传承体现出了高度的时代价值。当前,我国农村乡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树立开放包容的文化观,进一步完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制度体系,激活农民的参与热情,大力培育优秀的传承者,从而加快农村乡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发展,展现农村文化的无限魅力。
关键词:
农村建设 乡土文化 文化传播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华英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抓手之一,也是亟待补齐的短板和弱项。在对湖南农村地区的景观、民俗等文化及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情况进行分析,对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探究,立足于乡村文化振兴这一大背景,对发掘乡土文化,建立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长效机制的有关问题进行认真研讨,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土文化 文化保护 文化传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渊 李颖 宋攀
"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到广大乡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为避免盲目追求速度以及经济效益所造成的乡村建设性破坏,以乡土文化与传统村落环境的共生性发展关系为切入点,运用建筑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学科理论,探索乡土文化在当代乡村建设中所承载的重要文化价值。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作用。乡村建设应以尊重传统文化根基为己任,通过"传承、保护","创新、新建","挖掘、改造"三种形式,在遵循保持、
关键词:
美丽乡村 乡土文化 文化保护 文化传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金佩华 何红光 赵兴泉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引导浙商回归乡村创业是弥补乡村资本不足的现实选择。基于对浙商回归乡村创业实践的调查研究,在分析总结了浙商回归乡村创业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现浙商回归乡村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引导回归、规范扎根和支持深耕等方面为浙商回归乡村创业提供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浙商回归 乡村创业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兰
中国的撤点并校过去了十余年,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有学者认为十年撤点并校政策改变了中国乡村文化传承的模式,对新农村建设、乡村文明的负面影响极为深远,几乎遍及所有农村地区。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基层教育部门在面临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断根的危机之下做出了诸多努力和尝试,令乡村文明回归学校。为深入了解"撤点并校"政策导致乡村文明衰落的情况及乡土文化传承应采取的方法,本研究选择了长顺县构建乡土教育课程,促使乡村文明回归的实践进行了调研,对如何构建乡土教育课程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乡土教育课程 乡村文明 “撤点并校”政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戴志强 郭如良 李梦洁
为探讨农村交通设施改善、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民工归乡创业的影响,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和2018年数据及2018年中国县域数字乡村指数的数据,利用Logit模型和调节效应检验模型实证检验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交通设施改善对农民工归乡创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存在地区异质性和地形异质性;数字乡村发展在农村交通设施改善与农民工归乡创业之间存在调节作用,强化了农村交通设施改善对农民工归乡创业的促进作用;农村交通设施改善还会显著提升农民工归乡创业的创业绩效,且数字乡村发展在农村交通设施改善与农民工归乡创业绩效之间也存在调节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农村交通设施,强化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农民工归乡创业,提高农民工归乡创业绩效,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农村交通设施 数字乡村 归乡创业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夫艳
乡土文化知识是新时代高质量乡村教师必备的关键素养。乡村是一个独特场域,乡村教师要将专业实践植根于乡村这一特殊的文化情境。基于文化回应教学理论,通过对14位公费师范生和一线教师的访谈发现,乡村教师所需的乡土文化知识是多重的,包括:深度关怀乡村学生的乡土文化认同;进行“接地气”的多元沟通;融合乡土文化内容的课程资源知识;以乡土文化为桥梁实施教学的文化教学策略知识。为在“教得好”方面赋能未来乡村教师,师范院校需明确教师乡土文化知识框架,为师范生乡土文化知识建构提供清晰愿景;完善课程结构,打造高质量的回应乡土文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教育实习的在地性、反思性,凸显乡村教育实践的文化深度。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祖云 姜姝
在乡村空心化的背景下,"城归"所引发的乡村人力资本革命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城归"作为乡村"人的回归",它是一种主体性的回归。"城归"之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以倾向于乡村的姿态而出现,二是他们对中国乡村问题具有深切的社会知觉。以"城归"为核心,在乡村振兴的策略上,需要保持文化的"乡土性",需要培育乡村的"情感共同体"与塑造"新乡贤"的角色。
关键词:
城归 乡村振兴 主体性 人的回归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冯均科
内部审计的发展面临种种困惑,其中最重要的困惑是内部审计职业的边缘化倾向。在内部审计从财务导向和管理导向向风险导向不断转化的过程中,内部审计迷失了自我,它正在遗弃财务审计,它的身份认知不明确,它的人员准入存在失控。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实现财务审计的回归和升华,确立审计人员的专家身份以及树立新的控制理念。
关键词:
内部审计 财务审计 回归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焦剑 王艳华
我国乡村旅游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至21世纪初步入全面发展时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对乡土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力等问题,诸如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过于强调现代化升级与改造,导致当地一些文物古迹、人文传统、民俗风情等乡土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或一味模仿示范村模式,致使乡村原有特色与风貌丧失殆尽,千村一面、毫无特色,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值此乡土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之际,由鲍黎丝、黄明珠、刘明艳合著,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书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