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21)
2023(7282)
2022(5312)
2021(4668)
2020(3466)
2019(7541)
2018(7374)
2017(13599)
2016(7348)
2015(7959)
2014(8177)
2013(7643)
2012(6771)
2011(6126)
2010(6340)
2009(6088)
2008(6058)
2007(5685)
2006(5377)
2005(4738)
作者
(20487)
(17372)
(16949)
(16442)
(10718)
(8115)
(7716)
(6718)
(6544)
(6145)
(5895)
(5697)
(5485)
(5468)
(5295)
(5252)
(4902)
(4847)
(4836)
(4834)
(4417)
(4201)
(4134)
(4073)
(3889)
(3875)
(3816)
(3798)
(3523)
(3496)
学科
(32386)
经济(32342)
(27367)
(25878)
农业(19122)
管理(17970)
(14532)
企业(14532)
业经(13956)
中国(12921)
(9368)
地方(9086)
(8827)
(8367)
发展(8090)
(8081)
农业经济(7805)
方法(7447)
收入(7096)
(7039)
(6102)
(5816)
农村(5798)
数学(5783)
数学方法(5740)
(5662)
银行(5657)
(5445)
产业(5310)
(5310)
机构
学院(106554)
大学(102942)
(43519)
经济(42483)
管理(38403)
研究(37369)
理学(32512)
理学院(32171)
管理学(31636)
管理学院(31431)
中国(28849)
(23595)
(21380)
科学(20892)
(20626)
中心(17811)
(17702)
(17684)
农业(16785)
(16002)
师范(15902)
研究所(15786)
财经(15707)
业大(15650)
(14250)
(13893)
经济学(13827)
(13303)
北京(13090)
(13050)
基金
项目(69295)
科学(55464)
研究(55424)
基金(49894)
(42624)
国家(42134)
社会(37904)
科学基金(36287)
社会科(35451)
社会科学(35442)
(28030)
基金项目(25926)
教育(24534)
编号(23710)
(22329)
成果(19987)
自然(19671)
自然科(19198)
自然科学(19196)
自然科学基金(18849)
资助(17819)
(16748)
课题(16604)
国家社会(16235)
重点(15708)
(15227)
(15067)
(15001)
(14619)
发展(14158)
期刊
(59435)
经济(59435)
研究(32605)
(30499)
中国(26556)
农业(19521)
学报(16240)
科学(16037)
(15279)
业经(13978)
教育(13909)
大学(13699)
管理(13480)
(12949)
金融(12949)
学学(12905)
农业经济(9068)
农村(8894)
(8894)
技术(8399)
问题(8158)
财经(7881)
经济研究(7850)
(7522)
(7257)
社会(6892)
(6871)
社会科(6036)
社会科学(6036)
农村经济(5892)
共检索到1683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毅  阿妮尔  
驻村帮扶不仅仅是向农村派驻工作队,而是一整套的制度设计。向农村派驻工作队是党的农村工作传统,但是精准扶贫时期的驻村帮扶与原有的干部下乡和农村工作队在时间节点、制度安排和作用上都有所差别。精准扶贫既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处于中国乡村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转折时期,驻村帮扶的短期效果体现为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长期效果则助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驻村帮扶所带来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行政资源下沉基层、顶层决策与群众参与的有机融合以及村级治理能力提升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在乡村振兴中,需要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水平,从制度上实现稳定的组织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毅  阿妮尔  
驻村帮扶不仅仅是向农村派驻工作队,而是一整套的制度设计。向农村派驻工作队是党的农村工作传统,但是精准扶贫时期的驻村帮扶与原有的干部下乡和农村工作队在时间节点、制度安排和作用上都有所差别。精准扶贫既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处于中国乡村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转折时期,驻村帮扶的短期效果体现为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长期效果则助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驻村帮扶所带来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行政资源下沉基层、顶层决策与群众参与的有机融合以及村级治理能力提升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在乡村振兴中,需要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水平,从制度上实现稳定的组织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海  
选派党政干部开展驻村帮扶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工作机制,也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工作方式。通过对陕南L村驻村帮扶的案例考察,并将其置于脱贫攻坚战略这一特定的任务情境、制度环境以及乡土场域中进行阐释,可以发现驻村工作队的运行样态兼具并超越了国家治理中常规与动员两种常见的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与行动特征,呈现出超常规治理的运作逻辑。研究表明,行政嵌入为超常规治理工作机制的生发提供了制度逻辑、场域逻辑和行动逻辑。这一基于动员社会组织力量和行政科层结构性嵌入方式的发现,不仅为驻村工作队的日常运作提供了一个解释性概念和分析框架,还引发了对中国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的重新思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海  
选派党政干部开展驻村帮扶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工作机制,也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工作方式。通过对陕南L村驻村帮扶的案例考察,并将其置于脱贫攻坚战略这一特定的任务情境、制度环境以及乡土场域中进行阐释,可以发现驻村工作队的运行样态兼具并超越了国家治理中常规与动员两种常见的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与行动特征,呈现出超常规治理的运作逻辑。研究表明,行政嵌入为超常规治理工作机制的生发提供了制度逻辑、场域逻辑和行动逻辑。这一基于动员社会组织力量和行政科层结构性嵌入方式的发现,不仅为驻村工作队的日常运作提供了一个解释性概念和分析框架,还引发了对中国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的重新思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钟海  
乡村处于国家行政权力和基层自治权力的结合部,由此决定了乡村治理呈现为一种超越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超常规治理模式,在实践中表现出党建引领协同型治理的运作逻辑。本文基于陕西省Z县推行的党建引领“人盯人”+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实践的田野调查,从党政互动与组织联结、任务量化与压力传导、社会动员与资源整合等维度对党建引领协同型治理的实践运行样态及其逻辑机理展开考察。研究发现,党建引领协同型治理是乡村超常规治理实践中生发并运行有致的一套治理机制,具有领导小组模式下的组织系统虚实结合与条块统合、指挥部模式下治理资源的跨部门协同与跨层级整合、中心工作模式下治理力量的组织动员与伦理聚合的逻辑机理。这为我国特定制度情境和实践场域中重新审视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视角与研究理路。未来在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探索中,必须通过优化治理结构体系、完善治理体制机制和增强治理本领等举措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以持续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运启  
与厚积薄发逐步发展起来的企业不同,跨越式、爆炸式、超常规发展的企业常常如同发育过快的孩子,家长稍有疏忽,就易使孩子营养不良,发育畸形。与厚积薄发逐步发展起来的企业不同,跨越式、爆炸式、超常规发展的企业常常如同发育过快的孩子,家长稍有疏忽,就易使孩子营养不良,发育畸形。H公司是一家经营二手房业务的企业。公司成立的背景非常独特,可以说,公司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献  李瑾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并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评价比较分析,可为各地合理规划乡村治理现代化分类推进路径提供理论参考。基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法,构建了包含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以及公共环境治理现代化5个评估维度,36个具体指标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并以21个典型村庄为例进行了评价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其中12个典型村庄基本实现治理现代化,其余均处于发展阶段。分指标看,环境治理现代化与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处于较高水平,而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水平是乡村治理现代化最突出的短板,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与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相当;分村庄类型看,城郊融合类与特色保护类村庄治理短板在于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集聚提升类与拆迁撤并类村庄短板在于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各地未来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需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精准发力。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张良森  
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是企业如何才能保持较快的成长速度,很少有人研究快速成长公司应该注意什么。然而企业超速成长容易跌入三个陷阱:现金流陷阱、组织退化陷阱和资源和能力陷阱,使得许多超速成长的企业往往昙花一现。
[期刊] 求索  [作者] 贺雪峰  
从乡村社会内部来看,当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巨大分化,不同地区的农村差异很大。大体可以将中国农村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农村人口流出、留在村庄农民仍然从事传统农业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另一种是农村人口流入、村庄工业化程度很高,农民主要收入来自二、三产业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当前中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乡村管理体制的选择,并且这种选择仍在进行中。只有形成与当下中国农村相匹配的乡村管理体制,才能实现可行的基层治理现代化。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先哲  
我国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典型的"超常规"特征,偏重外延式增长、粗放式经营、重点式分配,凭此实现了赶超式发展,很好地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命。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也在逐渐消退,从高等教育发展内外部条件来看,"超常规"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这要求高等教育及时向内涵式增长、集约式经营、均衡式分配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型,使之成为"新常态",最终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子湛   汪义兰  
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创新能力则为此提供推动力。文章从乡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文教娱乐、规范与整治、卫生医疗五个维度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0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深入研究区域创新能力对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区域创新能力能够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2)在具体作用机制方面,区域创新能力通过提升乡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文教娱乐、规划与整治以及卫生医疗水平,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3)区域创新能力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正向驱动作用存在区域差异,在中部地区的驱动作用最强,其次是东部地区,而在西部地区的驱动作用最弱。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德文  
70年来的乡村治理实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治理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形成了人民公社、乡政村治和"三治"结合三种乡村治理模式。这三种乡村治理模式,都是国家在特定时期根据治理的目标、任务而建构的,它们因治理主体、内容和方式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治理特征。然而,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机制,如压力型体制、运动式治理机制得以延续下来。当前,乡村治理实践面临国家与农民关系失衡、乡村治理内卷化和去政治化等挑战,构建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乡村治理问题的必由之路。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董树功  雷海波  吴丽娜  
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发展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世界上主要经济体一方面努力实现产业转移,专注于实体经济、积极投身于"再工业化"的进程中;另一方面努力寻找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大、科技含量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压力小等特点,成为各国争相扶持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和战略制高点。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产业潜力所在,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国今后几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朝霞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乡村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与此同时,受城镇化、信息化的冲击,乡村治理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特点,原有的瓶颈问题凸显,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频发,产生了大量无序或无效的治理乱象。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研究学术界已有成果,深入分析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弱化、“微腐败”问题频发、信访问题复杂难解、乡风文明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夯实乡村社会治理组织基础、提升基层监督执纪能力水平、推进基层信访治理综合改革、强化乡风文明建设等四个方面的措施,以期为政府部门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谦  李天云  杜钰  
乡村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规定和重要内容,也是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还是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理性选择。长期以来处于战略夹缝中的乡村治理存在效率与平等失衡、发展与稳定失序、生产要素流出与引进失谐、公共文化吐故纳新失语、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失效的多重困境。并且随着社会转型,乡村治理中出现乡村居民生存原子化碎片化、乡村组织形态软弱化涣散化、乡村治理制度内卷化悬浮化、生态环境污染叠加化扩散化的异化偏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及时总结、反思乡村治理中自上而下的下乡政策和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模式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自治、法治、德治及技治四治合一的最优型善治方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