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73)
- 2023(12256)
- 2022(10275)
- 2021(9754)
- 2020(8108)
- 2019(18830)
- 2018(19000)
- 2017(36850)
- 2016(19813)
- 2015(22580)
- 2014(22616)
- 2013(22183)
- 2012(20153)
- 2011(17981)
- 2010(18072)
- 2009(16504)
- 2008(16018)
- 2007(13777)
- 2006(12099)
- 2005(10632)
- 学科
- 济(74974)
- 经济(74886)
- 管理(61148)
- 业(56351)
- 企(48391)
- 企业(48391)
- 方法(35064)
- 数学(29742)
- 数学方法(29373)
- 财(20654)
- 农(19903)
- 中国(19297)
- 业经(18500)
- 学(17073)
- 地方(15734)
- 理论(14852)
- 务(14360)
- 财务(14294)
- 财务管理(14271)
- 制(13952)
- 企业财务(13587)
- 贸(13540)
- 贸易(13534)
- 农业(13391)
- 和(13378)
- 易(13136)
- 技术(13103)
- 环境(12405)
- 银(11395)
- 银行(11362)
- 机构
- 大学(279204)
- 学院(277577)
- 管理(115123)
- 济(102579)
- 经济(100099)
- 理学(99628)
- 理学院(98596)
- 管理学(96972)
- 管理学院(96476)
- 研究(86449)
- 中国(64710)
- 京(59498)
- 科学(54661)
- 财(48186)
- 所(42426)
- 业大(40997)
- 农(40762)
- 中心(40295)
- 江(39691)
- 财经(38981)
- 研究所(38562)
- 北京(37659)
- 范(37546)
- 师范(37231)
- 经(35342)
- 州(33127)
- 农业(31781)
- 院(31689)
- 师范大学(29940)
- 技术(29763)
- 基金
- 项目(192633)
- 科学(150752)
- 研究(143498)
- 基金(138426)
- 家(119492)
- 国家(118481)
- 科学基金(102412)
- 社会(88167)
- 社会科(83455)
- 社会科学(83430)
- 省(75470)
- 基金项目(74258)
- 自然(66890)
- 教育(65875)
- 自然科(65264)
- 自然科学(65248)
- 自然科学基金(64070)
- 划(63249)
- 编号(60778)
- 资助(56547)
- 成果(49733)
- 重点(42125)
- 部(41761)
- 课题(40525)
- 创(40154)
- 发(40073)
- 项目编号(38253)
- 创新(37330)
- 科研(36406)
- 大学(36120)
- 期刊
- 济(110352)
- 经济(110352)
- 研究(79062)
- 中国(52025)
- 学报(43308)
- 管理(41007)
- 科学(38994)
- 农(36874)
- 财(36855)
- 教育(34334)
- 大学(32351)
- 学学(29889)
- 农业(26023)
- 技术(24432)
- 融(21902)
- 金融(21902)
- 图书(20555)
- 业经(19274)
- 财经(18007)
- 经济研究(16900)
- 理论(15289)
- 经(15153)
- 情报(14402)
- 实践(14355)
- 践(14355)
- 问题(14170)
- 科技(14105)
- 书馆(13682)
- 图书馆(13682)
- 业(13413)
共检索到3988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麻昌华 唐鑫
“赋权”是我国个人信息立法和学术讨论的主流范式,但其提供的研究视角和制度方案等都已无法满足未来的个人信息保护需求,应及时予以调整。法律与技术“协同共进”范式是研究个人信息保护议题的另一种思路,其集结的科学共同体成员都将承诺在尊重和理解法律与技术各自特性和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寻求个人信息保护基础理论和保护路径的创新。该范式的形成不仅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作为支撑,而且有助于打破“赋权”范式的思维盲点,促进法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交流协作,最终使我们获致一个比直接赋权更为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高富平 尹腊梅
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作为社会资源,承载着多重利益,不仅关系数据主体的个人利益和个人相关者利益,也关系不特定社会主体的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要协调个人数据资源上个人保护和社会利用之间的矛盾,实现个人数据上的利益协同,应构建新的个人数据社会利用中的个人利益保护理论,并在调整范式上,从权利保护模式转变为以规范个人信息处理行为为中心的行为规范模式,即数据治理范式。
关键词:
数据治理 个人信息处理 利益平衡 范式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志鸿
在数据驱动经济发展中,企业公开数据成为数字经济的关键,也是各利益相关方争夺的重要运营资源。企业公开数据交织着企业利益、用户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其可直接获取性决定企业负担着容忍他人合法获取与使用的义务。统筹协调企业公开数据的保护与利用,是数字经济顶层战略设计和底层资源配置的重要课题,学界由此展开赋权保护路径与行为规制路径两类学理争锋。赋权论者从知识产权、数据库特殊权、商业秘密以及合同等传统权利体系的适用困境出发,试图借助产权理论明确数据权属、激励数据生产、降低交易成本等优势创设一种稳定的新型数据财产权利。但数据权利化本身存在结构性障碍,静态的权利结构与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自由流通的运行逻辑相悖,无法解决实践中复杂多样的数据纠纷难题。现有法律框架不能直接推导出数据权利化的可行性,应将企业公开数据定位为竞争性财产权益,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行为规制为进路。在司法实践中,裁判者应恪守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适用的谦抑性,留给数据要素市场更多模仿自由、商业创新的空间。同时,在能动司法中构建企业公开数据竞争行为不正当性的双阶审查标准,合理适当体现和区分阶段形态,在获取阶段与使用阶段进一步明晰竞争行为的违法性边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梅鹏 刘根节
开放式创新突破了传统封闭式创新拘囿于只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创新和商业化的局限,是指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创新和商业化的过程。文章先对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模式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借助IBM和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两个案例对开放式创新的实践进行了分析。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焕宇
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享受着信息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遭受着信息被泄露的困扰,各种与个人信息有关的案例不断出现。在具体案件中,对个人信息的定位不明确,导致类似的案件有不同的裁判结论,使得个人信息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争议的焦点。在法律日益完善的情况下,怎样理解个人信息保护并且如何更好地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成为文章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个人信息 法律属性 民法保护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时东 杨晖
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首次从法律上提出了个人信息的可携带权,赋予公民自主支配个人信息的权利。2021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个人信息可携带权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权利,关系到个人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和数字经济业态健康发展。
关键词:
控制者 征信机构 个人信息保护法 征信业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王肃之
大数据环境在推动数字化阅读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读者在线服务协议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条款不仅有利于保护读者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保护图书馆的合法权益和数字化阅读的良性发展。个人信息保护条款在制订过程中应秉持依法原则、平衡原则、同意原则与公开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和相关立法条款,重点规定读者个人信息的范围,读者个人信息的收集、提供与利用过程,以及读者对其个人信息享有的权利。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春花 朱丽 刘超 徐石
数字时代管理实践中的无限链接、动态协同、范围经济、不确定性等特征向现有管理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实践界需要新的"范式革命"来帮助组织有效地应对数字化。为了解读数字时代组织面临的新困惑,帮助企业应对数字时代的新挑战,本文提出了协同共生论。协同共生是指组织共生单元通过主动寻求协同增效,实现边界内组织成长、跨边界组织成长和系统自进化,进而达到整体价值最优的动态过程。协同共生的本质是从无序到有序,协同共生论就是用于引导共生单元实现整体价值最优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即通过协同共生效应、架构、管理模型及价值重构关键要素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帮助企业实现边界内组织成长、跨边界组织成长、系统自进化,进而达到整体价值最优。本文提出组织内共生、组织外共生及组织内外共生等三种共生态结构,并探讨了实现三种结构的机理、要素、模型与情境条件。"协同共生论"作为协同逻辑、共生状态的有机融合,为探索数字时代的组织和管理理论提供了新的可能。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春花 朱丽 刘超 徐石
数字时代管理实践中的无限链接、动态协同、范围经济、不确定性等特征向现有管理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实践界需要新的"范式革命"来帮助组织有效地应对数字化。为了解读数字时代组织面临的新困惑,帮助企业应对数字时代的新挑战,本文提出了协同共生论。协同共生是指组织共生单元通过主动寻求协同增效,实现边界内组织成长、跨边界组织成长和系统自进化,进而达到整体价值最优的动态过程。协同共生的本质是从无序到有序,协同共生论就是用于引导共生单元实现整体价值最优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即通过协同共生效应、架构、管理模型及价值重构关键要素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帮助企业实现边界内组织成长、跨边界组织成长、系统自进化,进而达到整体价值最优。本文提出组织内共生、组织外共生及组织内外共生等三种共生态结构,并探讨了实现三种结构的机理、要素、模型与情境条件。"协同共生论"作为协同逻辑、共生状态的有机融合,为探索数字时代的组织和管理理论提供了新的可能。
[期刊] 求索
[作者]
鉴成
在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发达国家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背景下,实现《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战略目标,需要为新型制造范式的形成和扩散创造良好条件。采用结构演化理论对制造范式与能源基础协同演进进行历史分析,可以发现从散工制到工厂制到大规模生产再到柔性生产的制造范式转换背后,能源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中国制造业形成既能解决本土问题,又具备全球优势的新型制造范式,需要从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技术创新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综合施策,推动适应新工业革命的能源转型。
关键词:
新工业革命 制造范式 能源转型 结构演化
[期刊] 求索
[作者]
何绍辉
精准扶贫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精准扶贫在实践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实践困境。在解释精准扶贫实践困境方面,技术治理视角较为普遍。当前的精准扶贫研究过于强调实施过程中的技术,相对忽视了精准扶贫中伦理的重要性,以致对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解释不足。通过分析精准扶贫"技术治理"范式的分析优势,结合田野调查与发现,指出了其局限性,并试图引入伦理视角以为今后研究提出可能方向。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康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对主体性教育研究的重视,既是教育研究的一大理论收获,也对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但是,主体性教育研究背后的主客二元对立哲学基础,使主体性教育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即用“学生是主体”的理论指导“学生是客体”的实践。笔者明确提出对象的二分法(对象包括主体与客体两部分)、主体性二分法(主体性包括客-主体性与主-主体性两部分),对主体性教育理论进行分析扬弃,确立主体间性教育在主体教育研究中的本体地位,认为主体间性教育就是主体间主体性和理解性平等共在的指导性学习。
关键词:
教育 主体性 主体间性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兆利
大数据时代,传统的以"信息收集"规制为着力点的个人信息保护出现适法性困境,以"知情同意"为框架的机理失灵,个人信息的利用对象从直接个人信息逐渐向间接个人信息过渡,其财产价值凸显,新型个人信息财产权呼之欲出。立法应顺应数字经济的发展,构建合理新型个人信息体系。具体而言:纵向层面,以"宽进+删除权"为具体保护策略;横向层面,在信息主体和信息产业者之间合理配置权利,即信息主体享有个人信息权和个人信息财产权,信息产业者享有信息资产权。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高晓东 章亮明
本文从网络消费者和个人信息的界定出发,从理论上分析了个人信息具有的人格和财产利益,结合消费者信息保护迫在眉睫的现实情势,论述了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并通过对消费者信息保护立法现状的分析,阐明了消费者在寻求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个人信息举步维艰的现状。最后,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借鉴日本和美国的经验,从专门信息立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程序法上举证责任的分配入手,对如何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网络消费者 个人信息 维权困境 建议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姬蕾蕾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是人格利益兼具财产利益。欧美都非常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如欧盟国家引入具体场景的风险管理理念;美国与传统的以"知情同意"为核心的构架脱钩;俄罗斯将个人信息本土化等。我国应借鉴欧美最新立法改革,摒弃传统以"知情同意"为核心的构架,引进具体场景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具体场景为依托,对个人信息的处理采用动态风险管理模式;对个人信息本土化,强化对个人信息的控制;设置对内和对外的双重监督机制,并设立独立于政府的信息保护监管机构;当个人信息受到侵害时采取差异化的救济赔偿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