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06)
2023(12270)
2022(10380)
2021(9786)
2020(8142)
2019(18481)
2018(18280)
2017(34711)
2016(18588)
2015(20979)
2014(20475)
2013(19628)
2012(17828)
2011(15646)
2010(15718)
2009(14283)
2008(13603)
2007(11766)
2006(10095)
2005(9028)
作者
(48627)
(40776)
(40420)
(38613)
(25995)
(19391)
(18391)
(15689)
(15568)
(14412)
(13973)
(13765)
(12854)
(12668)
(12584)
(12568)
(11993)
(11939)
(11754)
(11684)
(10009)
(9745)
(9666)
(9454)
(9171)
(9108)
(8969)
(8959)
(8063)
(7942)
学科
(70192)
经济(70065)
管理(58515)
(53533)
(46600)
企业(46600)
方法(32889)
数学(27896)
数学方法(27476)
(22610)
(19516)
中国(18994)
(18596)
业经(17505)
(13785)
财务(13736)
财务管理(13701)
理论(13228)
企业财务(12978)
(12697)
农业(12570)
(12348)
银行(12335)
地方(12251)
(12061)
贸易(12050)
(12034)
(11818)
(11787)
(11700)
机构
大学(248410)
学院(246966)
(102449)
经济(100363)
管理(98968)
理学(85221)
理学院(84386)
管理学(82994)
管理学院(82511)
研究(76937)
中国(60082)
(51781)
(50333)
科学(43181)
财经(40478)
(38138)
中心(38106)
(36851)
(35357)
(34823)
业大(33433)
经济学(32021)
研究所(31608)
(31502)
师范(31190)
北京(30796)
财经大学(30359)
(29482)
经济学院(28864)
(28538)
基金
项目(170772)
科学(136591)
研究(129038)
基金(125927)
(108812)
国家(107563)
科学基金(94198)
社会(84089)
社会科(79602)
社会科学(79583)
基金项目(66421)
(66241)
教育(61419)
自然(59496)
自然科(58117)
自然科学(58101)
自然科学基金(57043)
(55493)
编号(51900)
资助(50233)
成果(42292)
(39187)
重点(38312)
(37614)
(36836)
课题(35666)
(35494)
国家社会(35403)
教育部(34820)
创新(34441)
期刊
(110885)
经济(110885)
研究(73367)
中国(51958)
(42955)
管理(39171)
学报(33935)
科学(32224)
(31711)
教育(30935)
大学(28008)
学学(26054)
技术(24246)
(24235)
金融(24235)
农业(21126)
财经(20435)
(17494)
业经(17435)
经济研究(16524)
问题(14545)
理论(12003)
图书(11967)
财会(11890)
(11816)
(11311)
技术经济(11114)
(11072)
科技(10879)
实践(10864)
共检索到3708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魏众  
本文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次包产到户的情况,着重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的安徽"责任田"实践过程,以及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安徽家庭承包制改革,以搭建包产到户思想与实践在前30年和后40年之间的联系。本文认为,"责任田"实践是家庭承包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先声,并为家庭承包制改革奠定了群众基础和一定程度上的干部储备。家庭承包制在安徽的成功,既有普通农民群众的创造,也有各级干部的坚持。在宏观层面,则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其提供了坚定的支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鹏程  
建立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农村家庭承包制,其土地产权制度不符合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表现出产权主体不清晰等制度缺陷,无法适应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新形势。变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实行新型“两田制”,使农民拥有部分农村土地的完整产权,农村其余土地实行村民集体所有制,可以有效解决现行农村土地产权缺陷所引发的各种问题。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许经勇  
实践与改革是无止境的,家庭承包制理论的发展是无穷尽的。邓小平在总结农民群众创造性经验基础上,把家庭承包制界定为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新发展。江泽民在深化农村改革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家庭承包制理论。即家庭承包经营既适应于传统农业,也适应于现代农业;在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既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稳定农村社会的根本性措施。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治泰  王丽英  
1978年以来 ,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但是由于它存在与社会化大生产相冲突的小农经济特性 ,其发展与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大的局限 ,因此 ,进一步改革这一经营体制 ,以一种更高级形式———农场制和公司制取代之 ,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必良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如果说绩效由行为决定、行为由制度决定、制度由观念决定,那么,社会主流思想观念则在相当的程度上由社会精英决定,而社会精英中的核心是"政界精英"。从人民公社到家庭承包的制度变革,在相当的程度上源于核心人物的更替及其思想观念的转换。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国祥  
完善家庭承包制的对策徐国祥(江苏省盐城市委农工部)如何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笔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变。否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功绩和现实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向国成  韩绍凤  
理论界在探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原由时,强调剩余权利的重要性。本文基于间接定价理论认为,之所以要实行家庭承包制,一是把剩余权利界定给农民,可以形成足够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二是因为农业管理劳动和生产劳动的交易效率都不高,实行无分工的组织可以避免内生高昂的交易费用;三是具有路径依赖的可选择性。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骆友生  张红宇  高宽众  
我国农村改革是从土地家庭承包制开始的。它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史上最深刻、最成功的伟大变革。但是,伴随粮食由1984年的高峰跌入1985年的低谷,人们开始反思按人口均分为格局的土地家庭承包制与粮食生产波动的内在联系,从而在相当的程度和范围内出现了调整土地制度的呼声和局部的实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B·沙马宁   B·诺维科夫   刘芸芸  
在苏联农村,近年来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各种形式的承包制。由于经济组织条件和技术工艺的多样性的特点,这种变化是符合规律性的。一些先进农庄管理工作的经验确定了完善物质刺激的新的方向,表现在推广各种方式的劳动报酬支付形式,或取决于总收入,或根据租赁承包关系来决定。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赵颖  赵珩  Peter Ho  
本文以产权为视角,在总结中国民主革命前至今的草原制度变迁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产权是否明晰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制度形式而非制度功能,并进一步分析草原承包制施行中存在的不足。虽然草原承包制明晰产权在初期可提高经济效率、改善牧民生活水平,然而忽视功能推行草原承包制则会引发草原管理问题。本文从制度功能的独特视角探讨产权明晰,分析中国草原管理中存在的局限性,以期为草原管理政策提供帮助。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孙圣民  陈强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起显著促进了中国农业增长。但近来这一观点受到挑战,有学者强调这一过程中,集体化时期积累的灌溉设施和机械化发挥的积极作用。本文尝试处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变迁的内生性,并利用初始固定资产与天气滞后的外生变化来识别因果关系。通过使用1970—1987年的省际面板,在改进灌溉、机械化、天气与制度变迁等关键数据后,面板工具变量法的估计结果显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中国农业增长有显著正效应。
[期刊] 改革  [作者]
一、首钢巨变来自职工主人翁积极性的发挥。改革以来,首钢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本原因就在于职工主人翁积极性的发挥,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觉主动创造,多创了再多创。由于实行了承包制,从发展生产到改善职工物质文化生活,都不能再等、靠、要上级政府部门解决,而是一切靠自己创,这就从整体上激发出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创造精神,不再满足于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也不满足于已经创出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苗月霞  
家庭联产承包制对农业生产曾经起过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这一体制下农村公共产品提供却缺乏激励机制,从而带来了乡村治理中的诸多问题。本文通过理论思考和个案分析,认为应该培育农民的互利合作,克服农业生产家庭经营的局限性,提高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乡村治理的良性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金亚  薛建良  尚旭东  李秉龙  
借用"产权模糊"概念性框架,将个人行为能力、技术、社会制度与政策等因素纳入分析,系统解剖我国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实施后的草原退化问题。一手牧户调查数据证实,以产权明晰为特征的草原家庭承包制具有遏制草原退化、保护生态环境的效应,家庭承包经营与小规模利用草地没有必然的联系。确保草原环境可持续需要进一步强化牧户草原产权的法律支持,提高草原边界界定技术水平,保护牧民的产权行为能力,建立经济社会支持政策体系和生态补偿制度,尤其是要把草原上过多的人口转移出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陆文强  
农村改革始于七十年代末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这一改革早已远远超出了经营管理方式的范围,实质上成为中国土地制度的又一次深刻变迁,它与现实生产力相结合,触发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