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15)
- 2023(10543)
- 2022(9356)
- 2021(8858)
- 2020(7270)
- 2019(16789)
- 2018(16749)
- 2017(32103)
- 2016(17809)
- 2015(20245)
- 2014(20539)
- 2013(20070)
- 2012(18330)
- 2011(16342)
- 2010(16117)
- 2009(14389)
- 2008(13830)
- 2007(11812)
- 2006(10052)
- 2005(8643)
- 学科
- 济(69477)
- 经济(69408)
- 管理(47618)
- 业(43527)
- 企(37341)
- 企业(37341)
- 方法(32930)
- 数学(27764)
- 数学方法(27401)
- 地方(17933)
- 中国(17301)
- 农(16968)
- 业经(15614)
- 学(15498)
- 财(14657)
- 理论(13894)
- 和(12566)
- 教育(11835)
- 农业(11559)
- 环境(11245)
- 贸(10989)
- 贸易(10985)
- 易(10586)
- 技术(10514)
- 地方经济(10122)
- 制(9952)
- 划(9490)
- 务(9449)
- 财务(9392)
- 财务管理(9377)
- 机构
- 大学(247317)
- 学院(246757)
- 管理(98951)
- 济(89580)
- 经济(87376)
- 理学(86825)
- 理学院(85779)
- 管理学(84211)
- 管理学院(83757)
- 研究(79989)
- 中国(55214)
- 京(52889)
- 科学(52281)
- 所(39602)
- 财(38754)
- 范(38424)
- 师范(38154)
- 研究所(36595)
- 业大(36274)
- 中心(35722)
- 农(35508)
- 江(34598)
- 北京(33414)
- 财经(32115)
- 师范大学(31038)
- 院(29323)
- 经(29196)
- 州(29011)
- 技术(27904)
- 农业(27782)
- 基金
- 项目(176317)
- 科学(138553)
- 研究(132408)
- 基金(125230)
- 家(108320)
- 国家(107352)
- 科学基金(92277)
- 社会(80516)
- 社会科(76153)
- 社会科学(76133)
- 省(70141)
- 基金项目(67513)
- 教育(62727)
- 自然(60140)
- 划(59485)
- 自然科(58674)
- 自然科学(58663)
- 自然科学基金(57568)
- 编号(56134)
- 资助(50865)
- 成果(45811)
- 重点(39664)
- 课题(39110)
- 部(38595)
- 发(38140)
- 创(36464)
- 项目编号(34462)
- 创新(33799)
- 科研(33325)
- 教育部(33170)
共检索到3441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万海
课程研究范式的转换不仅催生了新的课程话语系统与研究方法论,同时也带来课程研究视域的适应性调整,即从课程研究转向教师研究。教师因而在课程改革中被赋予更多的期望,然而衍生于传统课程系统的教师文化严重阻滞其实践创新。只有在传统更新中重建教师文化,才能彻底解放教师进而激发课程应有的生命活力。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要实现由适应型文化走向创生型文化的改造。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邓志伟
课程改革重建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新时代的教师文化范式必须从控制型文化走向对话型文化,这种文化是学习型文化,是教师不断反思的研修文化,是基于课程愿景的教师团队文化,是教师不断开拓的创新文化。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丽华
教师的课程理解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课程理解是指教师基于自身的知能情意与思维方式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对课程现象、文本、事件等方面理解的过程。教师的课程理解有个人性、境域性、意义性等特点。从意义复原式课程理解转向意义创造式课程理解是教师课程理解的更深层次追求。
关键词:
教师课程理解 意蕴 转向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赵炳辉 熊梅
教师课程意识是属于社会职业意识范畴的一种职业专业意识,是教师基于职业生活实践对课程的本质、功能、性质以及课程与自身职业角色内在关系的独特体认;是教师自觉地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课程评价与学生成长有机统整,指向课程实践的实践性专业智慧的集合;是教师基于职业实践对课程的再解读,是教师职业情态的映射,是教师与课程是否融合为一的表象,是教师对自我职业价值与生命的省察。其回归与重建需要教师以及全社会的努力与支持。
关键词:
教师 课程 专业意识 解析与重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佐藤学 钟启泉
一范式的转换课程研究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经历了范式的巨大转换。这种转换大体表现为,从行为科学为基础的量化研究转向文化人类学、认知心理学和艺术评论等以新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的质性研究。基于行为科学的课程研究拥有社会技术学的性质,它的基础是"技术理性主义"(technical rationality),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清
职业院校许多教师将自己置于课程开发之外,局限于用课程提供的现成资源,做课程的"执行者",被动地与课程资源"相遇"并止步于"相知"。其实,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发所有课程资源的灵魂,更是发挥其教育价值的关键。本文探讨教师在课程资源中的特殊地位和价值,并针对职业教育课程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现实矛盾,对如何重构教师与课程资源的关系,怎样发挥教师对课程的领导力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程资源 教师资源 关系重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顾明远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因为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总是要落实到课程上,然后影响到学生。纵观20世纪的几次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为核心展开的。进入21世纪,人类面对种种新问题,再一次提出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核心依然是课程。我国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新世纪人才,在20世纪末就酝酿课程改革,至今已有17年的时间。课程改革之
关键词:
课程观 实践转化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姜勇
教师研究不仅是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品质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促进教师持续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当前,教师研究逐渐从科学取向转变为叙事取向,即从"作品"走向"文本"。叙事可以提升教师的发现意识、反思意识与主体意识。"文本"叙事有多种方法,主要有教师个体层面的生活史方法,以及共同体层面的合作传记法。
关键词:
作品 文本 教师研究 叙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冯加渔
概念重建之后,课程被化约为作为语言样态存在的"符号表征",其涵括的"符号潜能"和语言意蕴得以彰显,课程语言问题由此成为课程研究的焦点,并促使整个课程领域发生"语言转向"。语言转向之后,课程研究从科学语言时代迈入诗性语言时代,呼应了从课程开发到课程理解的范式转型,其主旨在于反思课程教学实践和观照课程主体生命。
关键词:
语言 课程语言 语言转向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文军
本文解析了传统的以控制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文化的作用及其表现,并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分析了普遍信任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探讨了自我负责的精神和能力在建立普遍信任社会中的根本性作用,剖析了控制的课程文化在当前社会的不合宜性,从而论证了在我国当前社会背景下建设自我负责的课程文化的重要意义以及大致框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熊梅 马玉宾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校本课程整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模式,其开发与实施受到教师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校本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之间需要建立起一种开放的、合作的文化。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特征是:积极的互依性、合目的性、整合性。合作的教师文化与校本课程整合之间在动态上表现为共同发展的关系,在静态上表现为互相促进的关系。合作的教师文化的形成需要在校本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培育。
关键词:
校本课程整合 教师文化 合作文化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何茜
在课程研究范式转向和概念重建运动的推动下,课程研究走向了意义建构的历程,开始从一元文本走向多元理解,美学取向的课程研究便是其中的一种对课程意义重新解读的方式。借助美学的理论和方法理解课程,课程便成了生命美感体验的过程,同时更是一种诗化的智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