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41)
2023(3451)
2022(2719)
2021(2483)
2020(1657)
2019(3842)
2018(3368)
2017(6331)
2016(3333)
2015(3359)
2014(3237)
2013(3203)
2012(2857)
2011(2588)
2010(2672)
2009(2355)
2008(2227)
2007(1767)
2006(1656)
2005(1340)
作者
(9226)
(7764)
(7727)
(7476)
(5015)
(3730)
(3451)
(3062)
(2973)
(2713)
(2684)
(2583)
(2488)
(2451)
(2289)
(2264)
(2240)
(2220)
(2207)
(2171)
(1845)
(1840)
(1833)
(1772)
(1708)
(1693)
(1633)
(1568)
(1546)
(1538)
学科
(16417)
经济(16407)
中国(8359)
管理(7241)
地方(6591)
城市(6090)
(4530)
方法(4525)
城市经济(4374)
数学(4004)
数学方法(3967)
环境(3683)
(3244)
(3129)
(3070)
业经(2882)
地方经济(2789)
(2729)
企业(2729)
方城(2600)
农业(2276)
土地(2183)
理论(2090)
发展(2048)
(2043)
资源(2020)
产业(1997)
(1915)
(1767)
(1612)
机构
大学(48563)
学院(47472)
(18550)
研究(18513)
经济(17895)
管理(17047)
理学(14872)
理学院(14531)
管理学(14258)
管理学院(14152)
中国(12062)
科学(11821)
(10998)
(9156)
师范(9123)
(8133)
中心(7997)
师范大学(7939)
(7593)
研究所(7499)
(7258)
(6646)
北京(6527)
财经(6221)
经济学(6116)
业大(5992)
研究院(5965)
城市(5917)
(5729)
(5660)
基金
项目(37186)
科学(31003)
基金(28741)
研究(25937)
(25349)
国家(25149)
科学基金(22512)
社会(19143)
社会科(18247)
社会科学(18242)
基金项目(16011)
自然(14234)
自然科(13944)
自然科学(13943)
自然科学基金(13652)
(13287)
(12218)
教育(11287)
资助(9627)
编号(9310)
国家社会(8738)
重点(8399)
(8231)
(7782)
(7300)
成果(6966)
创新(6874)
课题(6811)
教育部(6806)
发展(6770)
期刊
(20887)
经济(20887)
研究(15947)
科学(7509)
中国(7501)
城市(7272)
学报(6315)
(5173)
管理(5118)
大学(4905)
(4657)
问题(4655)
学学(4635)
(4247)
教育(4159)
地理(3861)
资源(3827)
发展(3387)
(3387)
现代(3266)
农业(3114)
技术(2827)
经济地理(2810)
财经(2804)
经济研究(2776)
业经(2611)
城市问题(2531)
(2494)
(2359)
(2147)
共检索到659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妍  
空间认同是主体对自我以及自我生存状态的确证,而空间承认是对空间主体间生存结构的确认。空间认同是城市空间正义理论建构的前提,空间承认是城市空间正义建构的基础。从空间认同到空间承认的转向反映了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换,这种转换并不是简单的自然演化过程,主体的生存状态其实一直被主体间性所建构,二者之间具有深刻的关联性。空间认同的确立需要得到他者的承认,他者承认内在的动力来源于主体自身的需求。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建构也就成为城市空间正义的生成逻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教育分配正义有其局限性,其只限于可分配的物质资源,对其他资源则无能为力;只诉诸宏观的社会制度,无法关照微观教育活动中的社会—心理影响。"后均衡化时代",教育正义需要从分配正义转向承认正义。教育承认正义是基于主体间平等的社会—心理关系而提出的,承认正义是教育活动内在的必然要求,消除羞辱和蔑视是教育承认正义的底线要求,尊严的承认是教育承认正义的终极追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志刚  
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变是社会和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资本、权力和文化等结构性力量,主体的情感、体验也是建构空间的有机组成要素。这种结构与主体双重逻辑相互缠绕并处于时刻不停的变迁之中,赋予空间以活力、开放性和无限可能性。空间正义就在于表征着弱势群体空间权益的"差异空间"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曹现强  张福磊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空间正义的缺失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给我国城市的"空间正义"缺失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并寻求其治理之道,本文尝试从一种调节理论出发,建构一个整合的空间调节理论框架,然后在此框架下具体考察我国城市空间重构和空间正义缺失的逻辑。最后,本文重点从价值、制度和政策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的矫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吕寿伟  
随着西方政治哲学的复兴和繁荣,分配正义几乎成为唯一被信任和推崇的正义方案。在这种背景下,教育正义也一直被分配的范式所垄断,分配范式的教育正义旨在解决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占有。但在很多情况下,并非是消除不平等,而是避免源于承认期待伤害的羞辱和蔑视代表着教育正义的规范目标;不是分配平等或物品平等,而是对尊严的平等承认构成了教育正义的核心范畴。显然,由羞辱和蔑视所引发的教育不正义是分配正义所不能解决的,而必须通过承认的正义予以矫正。因此,分配的方案并不能单独完成教育的正义规范功能,教育正义的完备方案必须由分配范式和承认范式共同型构,以形成出一种复合的教育正义观。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鑫  汪阳  
中国全球城市的构建不仅是地方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和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过程,更是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与新型生产方式的契合过程。本文通过构建制度环境、区位引力与空间正义的三维逻辑,分析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为代表的主要城市,发现中国全球城市构建的路径可归结为以制度环境重构为先导、以区位引力强化为动力、以空间正义维护为保障。相较于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全球城市的经济先行,以政府决策为主导的路径更适合中国市场机制和公民社会建设尚未健全的现实。中国全球城市的构建应该基于自身能力与资源的内生式发展模式,而非强调外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鑫  汪阳  
中国全球城市的构建不仅是地方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和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过程,更是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与新型生产方式的契合过程。本文通过构建制度环境、区位引力与空间正义的三维逻辑,分析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为代表的主要城市,发现中国全球城市构建的路径可归结为以制度环境重构为先导、以区位引力强化为动力、以空间正义维护为保障。相较于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全球城市的经济先行,以政府决策为主导的路径更适合中国市场机制和公民社会建设尚未健全的现实。中国全球城市的构建应该基于自身能力与资源的内生式发展模式,而非强调外部资本输入的外生式发展模式。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邵泽斌  
流动儿童从农村进入到城市生活的过程,是一个切己的实践空间与精神空间双向敞开、建构与生产的过程。流动儿童实践空间的准入,是表层同质性文化不断增长的过程,具有三个方面的条件性认同。流动儿童精神空间的建构,是深层异质文化不断增长的过程,蕴含着三个方面的反思性自我认知。实践空间的精神化与精神空间的实践化,作为流动儿童实践空间与精神空间的互动机制,再生产着流动儿童的亚文化生态,建构着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空间区隔,寓指着流动儿童文化认同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小丽   周梦  
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的减贫工作重心已经从脱贫攻坚转向共同富裕。聚焦乡村旅游情境,基于“核心-边缘”与空间正义理论,以江西婺源李坑村为案例,剖析乡村旅游地相对贫困的空间非正义表征与机理,揭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模式与路径。研究发现:生产要素回流、人民主体性回归、空间秩序再建构、物质与精神双重发展是乡村旅游与共同富裕价值互嵌的底层逻辑。乡村旅游地相对贫困问题源于地理、产业、资源、决策等多维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非均衡空间结构引发边缘群体的多元化涌现。治理乡村旅游地相对贫困问题的关键在于优化多维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从空间结构、主体关系、治理体系三个层面构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实践模式,保障边缘群体空间资源的公平分配与权益的平等共享,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地空间的区域正义、阶层正义、资源正义与权力正义。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贾万刚  王舒  
中西方大学有各自的生成逻辑。西方大学的生成在于"城市"、"文化"、"知识分子"三者的相互作用;中国大学生成的外在逻辑是"教化",内在逻辑是"明明德"。近现代以来,中西方大学都有各自的发展。中国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除了借鉴西方的经验以外还要正视自己的传统,要根据自身的生成逻辑以求发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胡金木  
从分配正义理论来看,正义是按照“得其应得”原则将社会权益和责任在其成员间进行合适的分配。如何分配教育资源是教育正义的基本维度,对于矫正资源不公平配置而导致的教育不义,有着极强的适切性。承认正义理论则认为,正义不仅仅涉及分配领域,还涉及社会承认领域,应该关注人际互动层面上的承认正义问题。教育正义不仅要在外部教育资源分配上合乎正义,还要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一种承认与尊重,更要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育正义具有多个维度,是一种复合的正义理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庄西真  
在平常的交谈和写作中,虽然我们也会用"失败是成功之母"、"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以成败论英雄"等哲言,但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理积淀中,更牢固的还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时至今日,比如对待正在进行的里约奥运会参赛选手的成绩,鲜花、掌声和笑脸依旧包围着胜利者,失败者只得在大地上留下无奈而孤独的身影。是呀,成功总是荣光的事情,也是每个人向往的,可是谁能保证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呢?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金生鈜  
爱、权利的尊重和社会重视是承认的三种形式。获得承认是人性中的自然倾向,是每个人进行交往的动机。教育中的交往结构是一种相互承认的关系结构。儿童作为完整的人,其精神品格是通过教育对他的"特殊性"的承认获得发展的。教育承认包括了爱与关怀、权利的尊重、社会重视以及完整发展的内涵。在这种承认的教育关系中,不仅儿童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有尊严的自我,培养了主体间的道德感和共通感,而且教育本身也形成了一种友爱的共同体。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建华  
对学科而言,承认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爱的承认、权利的承认和重视的承认。爱的承认是学科共同体内部对于学科的忠诚,这种承认是本学科从业者对于学科的一种情感承认;权利的承认是在科学共同体内各学科间对于学科地位的相互尊重,这种承认是科学家或学者阶层间对于彼此志业的理性承认;重视是学科共同体外部对于学科的社会承认,这种承认是学科之外的社会领域对于学科声望与学术贡献价值承认。上述三种不同承认方式中,学科同行的认同与忠诚是学科获得承认的基础,其他学科共同体的尊重是一门学科获得学科荣誉和提升学科声望的前提条件。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绍辉  孙熙国  
近代以降,正义理论的谱系主要存在社会契约论和功利主义两大范式。在批判与超越的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正义理论的生成逻辑先后经历了马克思青年时期对正义思想的追寻、对资产阶级正义理论的批判,再到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资本论》对正义的科学阐述的过程。在其内在理路上,历史唯物主义正义理论的根基在于必须超越政治的、法律的领域而深入到社会的、经济的领域;马克思强调在普遍存在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的社会条件下空谈正义只会徒增共产主义运动的障碍,因此必须倡导真实的、科学的正义理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科学的正义理论及其实践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国家为基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