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46)
- 2023(9155)
- 2022(7744)
- 2021(7369)
- 2020(6081)
- 2019(13742)
- 2018(13450)
- 2017(25613)
- 2016(13254)
- 2015(14548)
- 2014(13924)
- 2013(13251)
- 2012(11537)
- 2011(10020)
- 2010(9517)
- 2009(8302)
- 2008(7489)
- 2007(5846)
- 2006(4621)
- 2005(3303)
- 学科
- 济(49804)
- 经济(49757)
- 管理(38426)
- 业(33950)
- 企(28222)
- 企业(28222)
- 方法(26459)
- 数学(23765)
- 数学方法(23401)
- 农(13556)
- 财(12593)
- 环境(12334)
- 中国(11551)
- 学(10943)
- 业经(10836)
- 农业(9194)
- 和(9053)
- 地方(8847)
- 划(8445)
- 务(8354)
- 贸(8351)
- 贸易(8349)
- 财务(8315)
- 财务管理(8298)
- 易(8149)
- 技术(7977)
- 理论(7976)
- 企业财务(7874)
- 生态(6836)
- 制(6808)
- 机构
- 学院(172516)
- 大学(171471)
- 管理(70633)
- 济(69777)
- 经济(68633)
- 理学(62943)
- 理学院(62323)
- 管理学(61214)
- 管理学院(60893)
- 研究(51240)
- 中国(37134)
- 京(33354)
- 科学(32610)
- 财(29767)
- 业大(26421)
- 农(25831)
- 财经(25453)
- 中心(25295)
- 经(23505)
- 所(22819)
- 江(22748)
- 经济学(22444)
- 范(22138)
- 师范(21890)
- 研究所(21432)
- 经济学院(20396)
- 农业(20172)
- 财经大学(19479)
- 院(19459)
- 北京(19443)
- 基金
- 项目(133513)
- 科学(107421)
- 基金(99894)
- 研究(96826)
- 家(87098)
- 国家(86435)
- 科学基金(76164)
- 社会(63981)
- 社会科(60648)
- 社会科学(60635)
- 基金项目(53703)
- 省(51930)
- 自然(50009)
- 自然科(48680)
- 自然科学(48663)
- 自然科学基金(47746)
- 教育(44976)
- 划(43826)
- 资助(38633)
- 编号(37788)
- 重点(30330)
- 部(29702)
- 创(28920)
- 发(28500)
- 成果(28134)
- 国家社会(27373)
- 创新(27031)
- 科研(26419)
- 教育部(26105)
- 人文(25673)
共检索到2222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小燕
随着自然生态危机的凸显,人类可以"诗意栖居"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消失。人们不断思考如何解决自然生态危机,希图通过相关技术、经济与管理手段等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却往往忽略了人的内在"心灵生态"危机。作为"自然生态"失衡的始作俑者,心灵生态美的培育是自然生态美实现的根本前提。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思维为治理"心灵生态"的失衡提供了新的视角,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思维所蕴含的整体性、过程性、联系性等特征为心灵生态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有机思维的"心灵生态"培育路径主要包括培养有机的生态思维、倡导以有机共同体为基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左路平
有机马克思主义学派围绕共同福祉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具有原创性的观点和思想,构建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由于其在理论建构时保持着与中国的亲缘性,也使其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也存在某些共通之处,包括理论基础的同源性、强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等;但同时,二者在依托的实践道路、依赖的主体动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等方面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存在着可供借鉴的有益成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在新时代条件下,要批判性借鉴其创新性理论资源,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戴建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当代生态问题、探讨解决生态危机途径的一种思想流派,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从1956年6月阿格尔首次提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以来,日本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对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进行了研究:由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而生发的"自然危机生产关系说"、由对机械自然观的批判而生发的"自然有机论"思想、由对生态价值主体的探讨而生发的"自然环境伦理"思想、由对"循环"和"共生"的关注而生发的自然民生思想、由对权力变迁的文化体认而...
关键词:
日本 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 研究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甜甜 张译心 张博
各种生态矛盾摆在人们面前,这都源自于"人类征服自然"的观念。面对种种生态危机,人们渴望将社会发展模式由征服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呼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提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个体生态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自然精神、社会精神和个体价值精神的和谐共存。从辩证唯物论维度、历史唯物论维度、认识论维度、价值论维度四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可以对其内涵有更深刻了解,突破了既有研究模式的局限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观 维度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新平
循环经济的经济理论基础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循环经济理论创新的核心问题。在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探寻循环经济的经济理论基础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应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原理、劳动与劳动过程的生态经济理论、生产过程理论和社会生产理论中的生态原理、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相统一的生态经济原理作为循环经济基础理论,作为探讨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娜
有机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共同体经济的研究,在"共同福祉"价值观的基础上催生了共同体经济学,即生态经济学。其在对GDP的考量上,分析了GDP崇拜产生的原因和弊端,提出绿色GDP的观点。同时,有机马克思主义把自然资本的概念引入经济理论当中,主张扣除自然虚数代价,承认生态福利的概念,最终实现构筑绿色评价体系的目标。有机马克思主义对绿色GDP的探讨对当今中国的绿色发展和实现生态文明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有机马克思主义 共同体经济学 绿色GDP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娜
有机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共同体经济的研究,在"共同福祉"价值观的基础上催生了共同体经济学,即生态经济学。其在对GDP的考量上,分析了GDP崇拜产生的原因和弊端,提出绿色GDP的观点。同时,有机马克思主义把自然资本的概念引入经济理论当中,主张扣除自然虚数代价,承认生态福利的概念,最终实现构筑绿色评价体系的目标。有机马克思主义对绿色GDP的探讨对当今中国的绿色发展和实现生态文明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有机马克思主义 共同体经济学 绿色GDP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贾学军 彭纪生
经济主义是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它在把经济或者财富设定为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时,忽略了人的本质需求与自然的客观规律,其强调经济理性、崇拜市场力量,迷信无限增长的特点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冲突,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以自然资本化、技术改良与自由市场为主要策略的西方生态经济学并没能突破经济主义的窠臼,依然是在经济效益统摄生态效益的逻辑之下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与强化。以对资本主义制度与经济主义批判出场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基于对"共同体福祉"的追求提出了以"共同体经济学"、"有机经济学"、"厚道经济学"为基本要素的新的生态经济观,其对于我国创建生态文明社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芳 李宁
生态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参与生态治理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所蕴含的实践主体观、认识主体观与价值主体观方面与生态治理内在价值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人民群众是生态财富与生态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生态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充分彰显出公众参与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基于此,"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生态治理确立了价值目标,提供了动力源泉。探寻生态治理公众参与路径要着重"从群众中来"构建生态利益表达机制与生态利益综合机制,"到群众中去"构建生态价值评价机制与生态绿色共享机制。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亮 周卫东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然对资本的隶属关系逐渐从形式隶属向实际隶属转变,这种转变始终与资本积累对生态剩余的榨取紧密相关。资本为了积累的需要,对自然不断进行"改造",加大对生态剩余的获取,以促进生态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资本对自然的"改造"呈现出二重性:一方面减缓了生态剩余的下降,另一方面又压缩了生态剩余增长的空间,使资本积累面临着双重考验,即不断加深的生态环境危机和不断压缩的生态剩余获取空间,最终导致生产条件遭到破坏,使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和资本积累的实现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自然对资本隶属关系的演进特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和绿色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绿色治理体系建设。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包庆德
莱斯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独特的认识论维度阐述造成全球生态危机最深刻的社会意识根源——控制自然观念。控制自然观念在客观上造成人性扭曲,同时也在现实社会中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控制自然其实质是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控制,在时空维度上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制约社会进步。消除控制自然观念是建立一个较易于生存的社会并从伦理和道德维度对人类使用科学技术的行为进行生态约束、规范和引领。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需要对控制自然观念进行深度生态解读。莱斯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控制自然理论对于我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蓝庆新 彭一然
生态文明建设是现阶段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离不开对生态文明理论的系统研究,需要进行理论阐释。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通过生态文明观的体系的构建,从生态文明哲学观、历史观、经济观、政治观、文化观、社会观角度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进行阐释,试图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闵继胜
资本通过衍生出节约成本的农业技术、控制劳动过程的标准化农业技术,将农业变成了剩余价值的"提款机",诱发更多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加剧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领域的环境保护会引发经济危机,同时资本渗透农业形成了农村环境"改善"的假象,导致环境保护运动成效甚微。因此,应该摒弃新古典经济学的生态观,谨慎对待工商资本下乡,坚持以多维的视角看待农业的功能和内涵。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闵继胜
资本通过衍生出节约成本的农业技术、控制劳动过程的标准化农业技术,将农业变成了剩余价值的"提款机",诱发更多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加剧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领域的环境保护会引发经济危机,同时资本渗透农业形成了农村环境"改善"的假象,导致环境保护运动成效甚微。因此,应该摒弃新古典经济学的生态观,谨慎对待工商资本下乡,坚持以多维的视角看待农业的功能和内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维祥 余小雅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对世界文明发展态势敏锐洞察和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飞跃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客观评价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全民生态意识,构建生态和谐屏障,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和谐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生态文明 向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