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67)
2023(7425)
2022(6141)
2021(6141)
2020(4842)
2019(11146)
2018(11133)
2017(19016)
2016(11789)
2015(13519)
2014(13742)
2013(12507)
2012(11993)
2011(10886)
2010(11110)
2009(9708)
2008(9597)
2007(8782)
2006(7850)
2005(7254)
作者
(30363)
(25235)
(25023)
(24125)
(16058)
(12304)
(11725)
(9906)
(9812)
(9236)
(8980)
(8405)
(8071)
(7926)
(7871)
(7826)
(7694)
(7505)
(7354)
(7288)
(6621)
(6270)
(6057)
(5910)
(5885)
(5651)
(5601)
(5594)
(5117)
(5113)
学科
(40064)
经济(40028)
管理(23578)
教育(20833)
(17383)
中国(16817)
地方(14358)
(13055)
企业(13055)
方法(12675)
(11955)
理论(11880)
(10770)
数学(10697)
教学(10484)
数学方法(10429)
地方经济(8144)
农业(7386)
业经(7348)
(6894)
(6817)
(6072)
(6063)
研究(5983)
学法(5910)
教学法(5910)
技术(5862)
环境(5816)
(5582)
金融(5579)
机构
大学(154413)
学院(150156)
研究(57009)
(47162)
管理(46081)
经济(45557)
理学(38946)
理学院(38172)
管理学(37056)
管理学院(36723)
中国(36719)
(36114)
科学(35753)
(34925)
师范(34731)
教育(33208)
师范大学(28683)
(28373)
研究所(25812)
中心(25612)
(25499)
北京(23596)
技术(22176)
(21945)
(21884)
(21050)
(20763)
业大(20100)
职业(20038)
农业(17127)
基金
项目(97050)
研究(79870)
科学(77069)
基金(64297)
(55229)
国家(54556)
教育(45755)
科学基金(45709)
社会(45707)
社会科(42706)
社会科学(42696)
(40548)
编号(36608)
(36196)
基金项目(33546)
成果(32881)
课题(29232)
自然(27789)
自然科(27104)
自然科学(27100)
自然科学基金(26564)
资助(25495)
(25147)
重点(23770)
(23147)
(22262)
规划(21943)
项目编号(21123)
(20309)
(19759)
期刊
教育(58329)
(57508)
经济(57508)
研究(56116)
中国(43683)
学报(22488)
科学(20420)
(19854)
技术(18812)
大学(18064)
(16867)
管理(16093)
职业(15429)
学学(14840)
农业(13774)
图书(10619)
(10513)
金融(10513)
技术教育(10334)
职业技术(10334)
职业技术教育(10334)
(10002)
(9554)
论坛(9554)
业经(8529)
资源(8342)
财经(8238)
经济研究(8143)
(7700)
书馆(7573)
共检索到2439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叶隽  
本文在教育学科史层面讨论裴斯泰洛齐的中国书写问题,即作为一代教育家的裴氏,是如何得到中国知识精英的关注,尤其是教育学科的学术关注的。民国时代的裴氏研究,主要在教育学科中展开,本文关注雷通群、姜琦、瞿世英、蒋径三、朱元善、吴志尧、庄泽宣、郑晓沧等个案,将其分别视为教育通史、教育思想史、传记研究等领域的代表性人物,进而考察外来资源作为民族国家文化创造的关键性因素,当如何采择汲取而完成自身创辟。由教育学科史视域中所观察到的裴斯泰洛齐叙述,不仅反映出从"精英通识"到"专业认知"的必然迁变过程,同时也让我们去亲密接触在现代中国教育学科建立过程中先贤所走过的坎坷艰辛路,他们即便在颠沛流离、兵荒马乱的年代里...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肖朗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伴随着中国教育及其学术现代化的进程而传入近代中国。19世纪后半叶,外国来华传教士通过著述和办报开始导入裴氏教育思想。20世纪初,《教育世界》发表了裴氏教育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的第一个中译本《醉人妻》,并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裴氏的生平业绩和教育思想。民国时期,出版了《林哈德和葛笃德》的第二个中译本《贤伉俪》,教育期刊和大学学界对裴氏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传播和研究,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民国教育"取法美国"的时代特色,也标志着对裴氏教育思想的介绍和导入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唐宁  
约翰·亨利希·裴斯泰洛奇是西方民主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位巨匠。他毕生致力于教育发展与教育实践,并最终形成了完备的教育思想体系。裴斯泰洛奇教育思想包括教师教育、和谐教育、爱的教育、体育教育、农民教育及教学心理学化等内容,其中教师教育思想理念对我国教育发展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渠敬东  
自从法国大革命爆发以来,欧洲进入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相较于法国依靠绝对王权的建构导致专制和革命的现代困境,装斯泰洛齐立足于德意志虔信派思想脉络和日耳曼封建制的传统,通过重新建构人性、社会和信仰,为保有欧洲中古封建传统的瑞士地区探索出一条塑造现代国家的新道路。裴斯泰洛齐认为,在重塑社会和政治之前,必须认识人类的本性,人正是由于感到自然匮乏,才会寻求结成社会、彼此相爱,教育的目的正是调动起人们的灵魂之爱的需求,培育整全的人格与和睦的共同生活。在他看来,人们必须从宗教和政治这两个方面进一步开展教育的领域,一是将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剑  
本文通过对裴斯泰洛齐教育遗产的挖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阐述裴氏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历史渊源关系及现实意义。主要内容包括:裴氏“3H”思想与素质教育要义——“三全”;裴氏“直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切入点——“现代活动教学”;裴氏“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教劳结合”;裴氏“穷人的救星”与素质教育的重点——农村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介  闫淳冰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一百多年来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他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教育的革新实验和教育理论探索,先后在诺伊霍夫、斯坦兹等地进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验,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裴斯泰洛齐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与实践,对瑞士乃至欧美的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林斯澄  
18世纪,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变迁,瑞士德语区陷入乡村败坏、革命酝酿、观念盛行的整体性危机,当时的文法教育不仅没有改变现实困境,反而促进了观念化上层统治者和愚昧化下层民众的对立。细致考察此整体性危机的历史根源和结构条件之后,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将之形象地融汇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一书中,整体刻画了一个普通乡村的变迁。他认为唯有通过革新教育理念,推行以手工劳动为职业训练、以感觉印象为作用机制、以数形名为教学体系、以心手脑结合为培养方式、以母爱父道为人性基点的教学改革,通过智识教育、行动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齐头并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康丽颖  
中国校外教育机构现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县级行政单位的网络体系和制度安排,但因自身定位的不明晰,教育功能难以实现。故应明晰校外教育概念,阐释学科建设立场,坚持学术自觉,做到体系建构与问题取向相融,整体研究与类型研究并重,学理意识与方法意识兼顾。以此为基础,在学科视域中解释校外教育实践,开展校外教育理论建设,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校外教育理论体系。这既是校外教育建设的重要选择,也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郭雷振  
在国外,高等教育被视作一个研究领域,而非一门学科;在国内,虽然高等教育一开始就是作为一门学科来建立的,但对于高等教育到底是一个研究领域还是一门学科,学界至今依然存有争议。这种争议的背后始终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判断是否学科的标准是什么,是否存在一个公认、统一的标准?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为判定高等教育"学科"属性提供基本的参照。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姜丽华  
教育学在借鉴心理学关于创新能力研究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自己独特的学科视域,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育学视域中,创新能力概念中的"新颖性"指的是学生个体意义上的新颖性,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应当是多维度的,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符合道德性的要求。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中华  
从生成的视角来观照,成人教育幸福就是一个发生学问题。从发生学视角来探讨成人教育幸福问题,就是要树立成人教育幸福生成的场域观,成人教育幸福演化的进化观,成人教育幸福体验的过程观,成人教育幸福评价的个性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述胜  毕苑  娄岙菲  张小丽  
以“用”为目的、向西方倾斜而自我否定的学术心态、公式化的创作方式和形式化地追逐西方学术新潮以便迅速在中国加以运用等的结合,是中国现代教育学的重要传统,它导致了中国教育学在文化上的双重隔绝:既隔绝于中国文化历史传统,也隔绝于西方文化历史传统。要改变这一状态并使教育学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理应把传统教育学术纳入研究视野,从教育学史拓展到教育学术史的研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茂森  
在生活世界中强调作为"人"的教师,是其专业身份认同的前提条件。"研究者"与"艺术家"之间动态维持的张力关系构成了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可能空间,它既关注以艺术为中介的生命反思,又重视以研究为动力的自我生成。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以少为多的变革思路、形成陌生人的教师自我意象、发展教师自我的实践智慧等,则是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基本策略。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萍  
教师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实践主题,一直备受关注。在技术理性的主宰下,教师教育违背了教育应有的人文特性。教育现象学为教师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人文视角。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成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教育现象学认为,富于教育机智是其视域下好教师的标准,引导教师保持教育现象学的生活态度,增强其对生活的敏感性并引导教师逐步形成反思力是培养好教师的优化路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郭元祥  
“应试教育”的局限在于忽视教育活动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而过程属性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属性,教育活动的过程属性就是生成性和发展性。教育的过程属性具有转化与生成、情境化与关系结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等特征;创造性价值或创生性价值是教育的过程价值的核心。生成性思维视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对教育活动提出了崇尚教育民主、崇尚发展价值、崇尚主体性、崇尚整合方法论的实践诉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