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18)
2023(7751)
2022(6232)
2021(5924)
2020(4360)
2019(9742)
2018(9285)
2017(16876)
2016(9366)
2015(10180)
2014(9732)
2013(9204)
2012(8628)
2011(7786)
2010(7972)
2009(7232)
2008(7211)
2007(6225)
2006(5792)
2005(5272)
作者
(27025)
(22526)
(22409)
(21552)
(14442)
(10919)
(10001)
(8836)
(8776)
(8057)
(7795)
(7704)
(7341)
(7298)
(7281)
(7142)
(6719)
(6651)
(6646)
(6533)
(5663)
(5634)
(5538)
(5399)
(5143)
(5109)
(5006)
(4896)
(4722)
(4581)
学科
(33441)
经济(33394)
管理(24184)
(20330)
(17481)
企业(17481)
方法(11893)
中国(10562)
(10097)
(10077)
业经(9232)
理论(9055)
数学(8981)
数学方法(8778)
(8378)
(7609)
地方(7520)
农业(6810)
教育(6317)
环境(5940)
(5859)
(5761)
(5558)
(5334)
金融(5332)
(5225)
教学(5162)
(5101)
银行(5079)
(4903)
机构
大学(128837)
学院(128015)
研究(49026)
(45679)
经济(44344)
管理(42439)
理学(36100)
理学院(35539)
中国(35407)
管理学(34751)
管理学院(34523)
科学(31326)
(28959)
(24588)
(23037)
(22691)
研究所(22380)
中心(21586)
(20803)
(19887)
师范(19600)
业大(19361)
(19197)
北京(18339)
农业(18178)
财经(17555)
(16721)
师范大学(16060)
(15985)
技术(15818)
基金
项目(87149)
科学(68096)
研究(63602)
基金(61566)
(55757)
国家(55275)
科学基金(46081)
社会(39192)
社会科(36845)
社会科学(36832)
(34410)
基金项目(31940)
教育(30859)
(30489)
自然(29873)
自然科(29128)
自然科学(29116)
自然科学基金(28574)
编号(25742)
资助(24197)
成果(21750)
重点(20947)
课题(19929)
(19158)
(18831)
(18407)
创新(17117)
科研(16353)
国家社会(16336)
(16314)
期刊
(55468)
经济(55468)
研究(41020)
中国(30651)
学报(23674)
教育(22417)
(21900)
科学(21448)
大学(17893)
(17629)
管理(17564)
学学(16605)
农业(15138)
技术(11584)
(9992)
金融(9992)
财经(8876)
经济研究(8657)
业经(8284)
(8071)
(7757)
(7477)
职业(7140)
问题(7104)
(6741)
图书(6530)
业大(6451)
现代(6139)
科技(6114)
资源(5644)
共检索到198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熊竞  罗翔  沈洁  何文举  
空间的治理转向和治理的空间转向,是当代"空间治理"概念的两个理论渊源,在梳理基础上进行反思,并借鉴行政区划概念和政策框架,提出"区划治理"是完善"空间治理"并走向实践的政策性路径。进一步从空间类型和区划机制两个维度对"区划治理"的实践案例进行分类,提出政策框架并对其应用方向作了初步阐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梁克东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致力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升,是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是由治理主体、治理共识、治理工具和治理成效等构成的治理系统,其运行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识别、理解及定位为起点,以此统领治理共识、指引治理主体、规约治理工具,治理主体开发并运用治理工具取得预期治理成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剖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现实,发现在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治理共识的有效达成、治理工具的科学供给、治理成效的持续改进等方面仍面临不少挑战。为此,应着力构建治理主体良性互动长效机制、发挥治理共识激发内源动力作用、优化治理工具多元互补供给结构、提供治理成效持续改进动力源泉,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提升提供行动路径。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戴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立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逻辑起点,在多元参与、协同共治中建立和完善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其内在逻辑。现阶段我国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还面临许多障碍。要通过政府加大自身改革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完善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治理机制、健全和完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推进建立和完善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丰龙   李婧瑜   刘云刚   张吉星   郑渝亚  
乡镇等基层政权和村居等自治组织是国家治理单元,对于理顺中央—地方关系、提升基层服务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乡镇属于正式的基层行政区划,村和社区等则可以被视作准行政区划。然而,现有研究很少意识到诸多基层治理单元的准行政区划属性,忽略了基层准行政区划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正式行政区划之间的冲突。为此,论文以海南省国营农场改制中新设立的“居”为例,从层级、幅员、边界3个维度分析基层准政区设置的逻辑和面临的挑战。研究发现,“居”是海南省农垦集团化、农场公司化和农场社会职能属地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类典型的基层准行政区划,其行政级别介于社区和镇之间,主要通过政府授权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行使基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居”的准行政区划性质导致其与正式的行政区划(尤其是镇)之间存在层级、幅员和边界上错综复杂的关系,容易导致管理人员晋升通道不畅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主体缺位等问题,“居”与所属镇和所服务农场公司之间也容易围绕行政管理功能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属地边界产生争端。研究结果对增进理解单位和国有企业转制、探索基层(准)行政区划的设置和优化路径、深化对准政区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于昊辰   吕晓   杨俊   卞正富  
研究目的: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国土空间治理的新要求及理论逻辑,为助推中国式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提供路径支撑。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国土空间治理有必要在人地协调、公平均衡、特色鲜明、绿色高效、稳定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2)归纳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土空间治理之间所存在的系统协调、协同共生、演绎交互、调适匹配、包容共区5大理论逻辑。(3)由于区域间和城乡间差距(宏观)、产业间和地类间竞争(中观)、部门间和主体间博弈(微观),国土空间治理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仍有较大差距。(4)从规划引导、用途管制和实践行动出发,提出区域协调与城乡融合、调适匹配与差别管控、精细治理与共治共享的中国式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结论:国土空间治理将始终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和整体逻辑去反思治理路径,可为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治理内涵外延和理论实践提供有效参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丁灿  
2001年以来,以全国首家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为标志,江苏辖内农商行借鉴先进银行的公司治理模式,率先开始了以公司治理为核心的股份制改革,引入现代治理理念,按照"职责清晰、分工明确、有效制衡、科学决策"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农商行治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袁晓玲   杨新标  
中国的城市空间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空间治理。区别于西方国家以资本增殖为目的的城市空间生产,中国的城市空间生产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发展阶段中国的城市空间治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握城市空间治理的核心问题,通过城市经济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生态空间治理,促进城市经济效率与空间结构的协调、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与空间更新的协调、空间正义与发展效率的协调、“三生”空间的协调,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城市空间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地方。
[期刊] 清华金融评论  [作者] 王蕾  薛杨阳  
"宝万之争"引发社会对于公司治理话题的关注和热议。完善的公司治理不仅能促进微观主体经营业绩的提高和股东利益的保护,还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效率。本专题与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合作,探求公司治理的理论溯源及国际实践,并对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促进资本市场公平公正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丽   郭苏建  
党的二十大提出,农业供应链不仅要加速“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拓展产业的增值优势,也要不断发挥对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而农业供应链与乡村社区的整合是共同富裕的农业供应链治理的核心。然而,农业供应链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并不能确保乡村社区发展和社会公平;而共同富裕的伦理理念,迫切需要二者超越发展目标的错位,促进实践过程的整合。为了促进农业供应链治理与乡村发展的协同推进,采用概念建构的研究方式,基于农业供应链与乡村社区的多元关系,提炼出“交易逻辑”和“革新逻辑”的互动模式,形成财富导向和社区导向的农业供应链治理框架。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业供应链与乡村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也为农业产业驱动的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推动共同富裕的农业现代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丽   郭苏建  
党的二十大提出,农业供应链不仅要加速“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拓展产业的增值优势,也要不断发挥对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而农业供应链与乡村社区的整合是共同富裕的农业供应链治理的核心。然而,农业供应链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并不能确保乡村社区发展和社会公平;而共同富裕的伦理理念,迫切需要二者超越发展目标的错位,促进实践过程的整合。为了促进农业供应链治理与乡村发展的协同推进,采用概念建构的研究方式,基于农业供应链与乡村社区的多元关系,提炼出“交易逻辑”和“革新逻辑”的互动模式,形成财富导向和社区导向的农业供应链治理框架。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业供应链与乡村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也为农业产业驱动的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推动共同富裕的农业现代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雨  
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包括现实实践与虚拟实践。以往的实践教学因为认识不到位、覆盖面小、管理混乱等问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虚拟实践是对现实实践的补充和发展,可以弥补现实实践的不足,利用其虚拟性、交互性、超时空性,实现现实实践无法完成的实践教学项目。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游戏开发、优化网络教学平台、自发网络实践三个方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代兴梅  刘彦伯  张艳  
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实践教学创新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规范化设计、教学思维、保障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进行相应的探索和研究,对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手段极具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云  黄核成  
大数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不仅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对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将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大数据理论的视角,设计了大数据背景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表明,大数据背景下地方政府治理存在地方政府缺乏大数据治理思维、地方政府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地方政府信息化平台共享意识薄弱、地方政府治理主体结构单一及地方政府管理大数据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最后,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期提高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与效率。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有武  顾徳龙  
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具有超越现实性、客观真实性、灵活便捷性、互动性的特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要坚持政治性与导向性原则、实用性与同步性原则、实效性与整体性原则、主体性与主导性原则。文章提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路径:建设教学网站、开发网络游戏、开发手机App、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构建考核机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推动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实践已经全面铺开。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中呈现出治理体制"类"科层化、治理过程规范化、治理方式技术化的逻辑;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呈现出领导能力精英化、服务能力社区化、公共管理能力专业化的逻辑。但我国存在东中西区域差异和不同发展阶段两个层面的限制,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基础的匹配存在一定的张力,并会产生一些"意外的后果"。基于这一客观现实,需要对当前的国家政权建设理论进行反思,并重视简约治理传统。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治理的转型,有必要从改革乡村关系、推动自治下沉、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多个方面达成国家政权建设与简约治理传统的协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