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76)
- 2023(8926)
- 2022(7251)
- 2021(6622)
- 2020(5062)
- 2019(11500)
- 2018(10929)
- 2017(20323)
- 2016(10938)
- 2015(12072)
- 2014(12027)
- 2013(11751)
- 2012(11264)
- 2011(10327)
- 2010(10627)
- 2009(9737)
- 2008(9490)
- 2007(8699)
- 2006(7914)
- 2005(7450)
- 学科
- 济(52504)
- 经济(52459)
- 管理(33054)
- 业(29313)
- 企(22523)
- 企业(22523)
- 中国(18767)
- 地方(18462)
- 农(15619)
- 业经(13620)
- 方法(13285)
- 财(11722)
- 农业(11146)
- 数学(10774)
- 数学方法(10684)
- 发(10229)
- 地方经济(10172)
- 制(9948)
- 融(9707)
- 金融(9706)
- 银(9684)
- 银行(9676)
- 行(9446)
- 技术(9373)
- 学(9087)
- 环境(8603)
- 发展(7716)
- 展(7686)
- 和(7675)
- 贸(7646)
- 机构
- 学院(155472)
- 大学(152384)
- 济(65516)
- 经济(64068)
- 研究(58758)
- 管理(57359)
- 理学(48000)
- 理学院(47396)
- 管理学(46821)
- 管理学院(46498)
- 中国(45065)
- 科学(34788)
- 京(33794)
- 财(32115)
- 所(29636)
- 研究所(26393)
- 中心(26376)
- 江(25050)
- 农(24477)
- 财经(23581)
- 范(23199)
- 师范(22996)
- 北京(22136)
- 院(21479)
- 经(21312)
- 州(20563)
- 业大(20050)
- 经济学(19453)
- 省(18530)
- 农业(18498)
- 基金
- 项目(98066)
- 科学(78187)
- 研究(77183)
- 基金(68678)
- 家(58741)
- 国家(58143)
- 科学基金(49826)
- 社会(49643)
- 社会科(47001)
- 社会科学(46993)
- 省(40112)
- 基金项目(35722)
- 教育(34698)
- 划(32991)
- 编号(32008)
- 自然(28724)
- 自然科(28022)
- 自然科学(28020)
- 发(27887)
- 自然科学基金(27506)
- 成果(27014)
- 资助(26762)
- 课题(23702)
- 发展(22959)
- 展(22562)
- 重点(22467)
- 创(21280)
- 部(21110)
- 国家社会(20261)
- 创新(19762)
共检索到2574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郭晓东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转型期,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传统管理型政府治理模式的不适应性凸显,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中国行政改革的首选目标和重大政治议题。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其主要评价依据是政府绩效。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绩效具有内在统一性,科学发展观为政府绩效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价值导向,而实施政府绩效管理则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为了将科学发展观由指导理论转化为提升政府绩效的具体实践,需要构建以"以人文本"为价值核心的绩效管理目标机制、以"全面协调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陈尘肇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正确地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审计工作应做到:项目选择应强调以民为本,强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实施要围绕监督权力、紧扣监督职责;加大效益审计力度;狠抓审计成果落实;坚定不移地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高审计工作自身的效率;转变审计业绩观,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国家审计 和谐社会 工作思路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于中一 孙亦军
财政是政府行为的经济基础和政府政策的直接反映,因此,讨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财政工作,首先要明确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职能问题。财政管理必须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而转变,因为政府与财政的密切关系是不容质疑的,财政管理的好坏关系着政府职能的发挥。科学发展观对于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财政管理也必须体现科学的发展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邦辉 黄开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而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政府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明确政府对自然、市场、公众和政府自身的生态责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政府 生态责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晞颜
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政府管理创新的根本要求。政府职能问题是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政府管理的创新必须通过政府的职能转变来实现。它要求政府管理必须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以实现公共利益的和谐为价值取向,理顺政府与社会关系,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运行机制的创新,实现决策机制的科学化、民主化。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政府管理 公共利益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绍琪 李刚 毕铁居
当今世界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现代工业文明背后的生态危机有将人类推向毁灭的危险。各国政府都把生态管理作为政府责任管理的重要内容,政府的责任在今天正经历一次重大的再思考,一次重大的挑战。政府主导生态管理,已被视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内容之一。本文即是对政府生态责任的内涵、必要性及构建做出论述。
关键词:
生态责任 生态产业 生态价值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武联 范少言
就如何提高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完善公共管理职能、促进管理经济与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科学的发展观是政府实施城市管理的战略指导思想;建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城市管理的总目标;提出了如何提高政府城市管理能力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政府 城市管理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晓慧 葛超 李光普
在科学发展的视野下,高校和大学生两方面都要科学定位大学生社团发展新内涵,通过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日常的管理和引导、探索社团管理的新模式三方面积极构建大学生社团科学管理新模式。切实推进大学生社团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做到促进大学生社团内部的和谐发展、处理好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各方面关系、发挥社团成员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社团 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齐绍平 何晖 肖桃凤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欧卫东
目前我国政府综合统计存在难以与时俱进地满足政府调控管理需求、抗干扰能力不够强、基层数据失真风险越来越高等一系列问题,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全党、全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担负的使命要求。究其原因,本文认为其核心问题是相关管理体制和制度设计不合理、不规范、缺乏与时俱进的能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依法治统为重点,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在建立国家权威性协调组织、推进政绩考核评估方法完善、缩减基层工作量以及依法规范国家统计需求和统计体系设计管理方面做切实有效的工作。
关键词:
政府综合统计 困境 深化改革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皓若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姜宏青
政府通过财政支出行使职能,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政府有恰当的政府支出规模和科学合理的支出结构。转型时期我国的支出规模和结构都面临着调整和变革。本文认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立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各自的立场和职能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强政府支出的管理。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今年以来,中央采取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 政策措施,抓住主要矛盾,抓准关键环节,抑制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避免出现大的起落,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实践证明,一年多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是及时的、正确的、有效的。但也必须看到,当前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还是阶段性的,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仍比较突出,一些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解决,今后的工作任务还很艰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勤
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有三个质点:地方性、高水平、特色化,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应立足三种路径:立足地方性,促进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协调发展;坚持高水平,促进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全面发展;打造特色化,促进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地方性 高水平 特色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邢莉娜 赵海军 刘奇
创新教育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它把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和追求的基本目标,把教育过程变为创新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创新人才不仅具有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优良的心理品质,还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要为更好地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高校 创新人才 培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