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4)
- 2023(2165)
- 2022(1679)
- 2021(1819)
- 2020(1286)
- 2019(3163)
- 2018(3299)
- 2017(4240)
- 2016(3617)
- 2015(4161)
- 2014(4369)
- 2013(3476)
- 2012(3185)
- 2011(3064)
- 2010(3345)
- 2009(2692)
- 2008(2529)
- 2007(2425)
- 2006(2283)
- 2005(2197)
- 学科
- 教育(18449)
- 中国(8465)
- 理论(5469)
- 教学(5345)
- 学(3539)
- 思想(3221)
- 革(3168)
- 发(3165)
- 发展(3125)
- 改革(3118)
- 政治(3073)
- 高等(3020)
- 展(3003)
- 思想政治(2934)
- 政治教育(2934)
- 治教(2934)
- 研究(2906)
- 德育(2904)
- 管理(2853)
- 教育改革(2776)
- 济(2670)
- 经济(2669)
- 学校(2504)
- 学法(2383)
- 教学法(2383)
- 生(2269)
- 教育学(2198)
- 计算(2197)
- 算机(2188)
- 计算机(2188)
- 机构
- 大学(41997)
- 学院(36918)
- 教育(25299)
- 范(17197)
- 研究(17183)
- 师范(17173)
- 师范大学(14516)
- 京(10985)
- 职业(10163)
- 教育学(9931)
- 科学(9187)
- 技术(8768)
- 所(8248)
- 北京(8020)
- 江(7554)
- 研究所(7465)
- 教育学院(7280)
- 职业技术(6943)
- 管理(6509)
- 中心(6329)
- 院(6205)
- 技术学院(5804)
- 济(5737)
- 中国(5719)
- 州(5647)
- 理学(5390)
- 经济(5289)
- 教育科(5226)
- 教育科学(5190)
- 理学院(5180)
共检索到696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沈光银 尹弘飚
顺应制度化教育的学科发展逻辑,道德教育在学校课程实践中演变成科学化的道德知识的心智学习。心智成了道德学习的主体,学校德育呈现出有心无身、有身无心、身心分离等身心二元的离身问题。基于具身哲学的一元认知观,离身德育中德育内容概念化、德育活动形式化、德育过程去情境化的症结在“身体主体”的转向中找到了出路。本文以德育具身化原理为依据剖析了德育离身的问题及其根源,从道德学习是全身心的、主体间的、活动性的互动建构的角度,提出了具身德育的主体、机制和课程形态。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离身 具身认知 具身德育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申申 常顺利
德育的具身性或称具身德育,是指道德主体的身体与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德育范式,它具有情境化、自省性、实践化等特征。具身德育概念的提出,是当代西方学界对自身传统离身德育的一种反思。而我国传统的儒家德育不仅强调"身心合一"、"知行合一",不仅具有具身德育的显著特征,而且其实践化特征中的理论内涵还具有一种德福一致的圆融取向。因此,儒家德育具有显而易见的具身性。传统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和主客一元的认识论,使得传统中国人一开始就将身心视为统一的整体,重视身体在德育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同时,传统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为儒家具身性德育的实施提供了一种天然而有效的道德评价机制,而且这种社会结构也强化了"乡绅阶层"作为差序格局社会中中心个体德性对群体的示范作用。这些都成为儒家道德教育具身性特质形成的基础。儒家具身性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毋庸置疑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
具身德育 儒家德育具身性特质 现代价值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延平 王景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从身体哲学的视角对职业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剖析可知,职业教育应确证身体本位、凸显身体经验、创设身体知觉场。然而,在身心二元认识论的规约下,职业教育面临着教学过程游离于身体之外、教学内容围困于知识传递之中、教学场域脱离于工作实际等“离身”桎梏。面对职业教育的实然困境,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依托数字技术,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职业教育身心共在的图景,即以技能学习的具身感知复归涉身性、以职业认知的动态生成彰显创生性、以学习空间的具身嵌入重塑情境性,有助于我们明晰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身体回归的实践理路。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数字化时代 身体 在场 离身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史娟红
在一般人看来,道德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事实上,道德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都涉及到人的身体,但这却受到了选择性的忽视。道德教育的身体转向不仅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反思,还是对现实道德异化的理性回应,也是落实"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身体转向的实现需要三个转变:其一,注重离身思维向具身思维的转变;其二,注重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的转变;其三,注重教育世界向生活世界的转变。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国红
目前职业教育课程组织仍然普遍存在"基础+应用"式演绎思维的过度运用,要形成符合职教特点的课程体系,需要实现对演绎思维的超越,构建"演进"式课程,即对应的课程结构从"倒碗形"向"正碗形"转向,这实质是以"实践话语"与"学生立场"化解了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与等级观念。从碗形底部向上递进的课程序列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演进过程,符合了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也契合了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但职业教育的"专业教育"情结与新职业主义下的"趋专业化"现象,形成了演进式课程推进的现实阻力,综合认为,"核心+方向"演进式结构是职业教育课程组织的新形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韶刚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价值澄清学派提倡道德相对主义和多元价值的道德教育,到90年代以来品格教育提倡建立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反映了西方社会对道德教育规律的新认识。如何正确处理多元化与一元化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人类或社会核心价值的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反思西方道德教育的这种转向有助于改进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郑旭东 王美倩
几百年来,笛卡尔理性主义知识观塑造了一种离身的学习文化,这种文化在教育和学习方面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后果。数字时代正在催生一种具身的学习文化,试图修正"笛卡尔的错误"。本文基于既有文献,在对具身型学习文化之内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提出这种具身型学习文化的创建,需要把以"概念化"、"重置"和"构造"为关键词的认知的具身观点作为心理学基础,以具身的技术构造双向建构的学习环境,并确立具身的课程观、教学观与学习观。唯有如此,才能打造一个人与技术和谐共处的数字时代之诗意栖居的教育世界。
关键词:
学习文化 离身 具身 具身认知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鞠鑫
阅读疗法的"离身认知"原理基于身心二元理念,构建了"阅读—认知心理"之间的直接关联,由于排斥人的身体经验和环境作用,此原理缺乏现实性和生态性。阅读疗法的"具身认知"原理则基于身心一体理念,试图揭示"阅读—具身体验—认知心理"三者的关联,为阅读疗法实践中的书目选择、过程引导和环境设置提供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
阅读疗法 离身认知 具身认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宝良 谭维智
自文明以降,技术早已嵌入我们的学习活动中,其作为中介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技术具身作为人与技术关系的理想形态,是我们分析学习活动中人与技术关系的重要视角。智能时代,学习者与智能技术的技术具身呈现出新的形态,表征为学习主体“身体—知觉”的技术化延展与重塑以及生活世界与认识对象的技术化重构。然而,技术具身的实现并不必然导向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学习者与技术的具身关系存在着技术具身异化为“身具技术”、技术感知遮蔽与技术域定认知,继而导致的主体性迷失、身体技术退化和同质的个性化的潜在风险。因此,为了智能时代人的生命进化的有序进行,需要发展人类智能引领人机共同进化,确保学习中人之整全身心的参与,同时也要把握学习节奏、明辨学习需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浩生
离身心智语境下的教育是离身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塑心”,即精神或心智的培育,而身体被认为是学习的障碍。但是“具身心智”的兴起挑战了这一观点。具身心智主张,思维和判断等高级认知过程与有机体的身体和身体之外的环境之间,并不存在一个壁垒森严的界限。认知发生于大脑、身体和环境的互动与耦合之中。身体对于心智来说并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容器,而是一个“限制者”、“调节器”和“塑造物”,铸就了心智的特殊品质。具身心智呼唤具身的教育。具身教育视身体为学习的主体,主张把身体活动融入课堂教学,倡导“身体活跃的课程”。身体活跃的课程不认为身体活动是学习的障碍。相反,它赞同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主张把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融入课堂教学,把需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身体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身体活动体验概念和术语的含义,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正江
道德有两种类型:一是各种具体的道德(各种美德或道德规范),二是根本的道德(道德本质、道德理想、道德智慧等)。道德教育也有两类:一是道德规范教育、品(美)德教育、"德"的教育,即道德价值教育;二是认知发展德育、理性德育、知识德育、"道"的教育,即道德事实教育、道德科学德育。前者是培养守道德的人,后者是培养懂道德的人。真正有道德的人既是守道德又是懂道德的人。道德价值教育的主要有效途径是间接道德教育,是"授人以鱼";道德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直接道德教学,是"授人以渔"。目前我国的道德科学教育主要体现为知识德育,且被异化为道德信息教育、道德教条教育等。道德科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有赖于科学伦理学的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辛治洋
执着于"道德态度"的道德教育只能浮于学生生活的浅表,无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道德难题的能力。道德能力是链接道德态度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学生践行价值观的基础和关键,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载体。来自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分别为促进学生道德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依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晓静 朱小蔓
道德是有理性相伴随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理性认知与选择的基础上,我们正是对人、物、事及其关系有所认知才形成特定的态度和情感,并采取相应的行为。知识是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以知识教学为基础。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
关键词:
道德 理性 知识 道德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沈嘉祺
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当事人"情境与"旁观者"情境的交叉与混淆给道德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明确它们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虚拟情境中的"不在场"与"不真实"向道德教育发出了警示,虚拟情境下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假设,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旁观者情境是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意识对象化的主要情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