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27)
2023(7153)
2022(5228)
2021(4441)
2020(3342)
2019(7310)
2018(7055)
2017(12683)
2016(6784)
2015(7356)
2014(7204)
2013(7160)
2012(6838)
2011(6236)
2010(6583)
2009(6112)
2008(6144)
2007(6060)
2006(5606)
2005(5144)
作者
(20803)
(17267)
(17062)
(16470)
(10896)
(8257)
(7859)
(6662)
(6478)
(6079)
(6078)
(5764)
(5570)
(5531)
(5275)
(5174)
(5032)
(5031)
(5022)
(4646)
(4611)
(4079)
(4057)
(4056)
(4038)
(3909)
(3809)
(3483)
(3387)
(3361)
学科
(37220)
经济(37081)
管理(20960)
(20455)
(18895)
企业(18895)
业经(15013)
方法(12853)
中国(11951)
产业(11306)
(9588)
(9263)
理论(8823)
数学(8579)
信息(8550)
数学方法(8479)
总论(8413)
(8117)
信息产业(8045)
(7917)
(7441)
(7000)
金融(6998)
(6536)
银行(6526)
(6279)
地方(6220)
(5976)
财务(5963)
财务管理(5953)
机构
大学(113946)
学院(110077)
(45660)
经济(44737)
管理(39435)
研究(37524)
理学(33272)
理学院(32830)
管理学(32275)
管理学院(32022)
中国(28721)
(24012)
(23764)
科学(21415)
财经(18786)
(18170)
(17500)
师范(17360)
(17069)
(16919)
中心(16373)
研究所(16257)
经济学(15487)
北京(15279)
师范大学(14208)
财经大学(13886)
经济学院(13840)
(13732)
(13566)
(13233)
基金
项目(68088)
科学(54740)
研究(52917)
基金(50334)
(42836)
国家(42388)
社会(37898)
科学基金(36800)
社会科(34762)
社会科学(34745)
基金项目(25441)
(25290)
教育(24057)
(21385)
编号(21229)
自然(20346)
自然科(19882)
自然科学(19880)
自然科学基金(19560)
成果(19403)
资助(19212)
国家社会(16025)
重点(15481)
(15282)
课题(14787)
(14513)
(13855)
教育部(13675)
项目编号(13650)
(13540)
期刊
(55796)
经济(55796)
研究(38487)
中国(22603)
(20124)
学报(18368)
科学(16077)
管理(15762)
教育(15741)
大学(14648)
学学(13233)
(12796)
财经(11644)
(10920)
金融(10920)
(10130)
经济研究(9180)
图书(8865)
技术(8758)
农业(8165)
业经(8023)
问题(7365)
书馆(6898)
图书馆(6898)
(6003)
技术经济(5647)
社会(5442)
(5399)
(5251)
论坛(5251)
共检索到1741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皓琰  
"中心—散点"结构是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典型生产结构,它通常由一个技术型、研发型的核心企业和大量零散分布的边缘经济体共同组成。"中心—散点"结构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核心企业与边缘企业共同组成的外包模式,另一种则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平台—个人"模式。"中心—散点"结构的存在依赖于数字技术打造的"社会矿场",劳工可以利用数字工具在社会范围内获取海量资源。"中心—散点"结构的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工厂",劳工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将整个社会变为产品的制作和加工场所。由于"社会矿场"和"社会工厂"的存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但剥削性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发生变化。在数字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下,"中心—散点"结构中的剥削程度出现了进一步的深化,一种基于"中心—散点"结构的跨国数字资本主义积累体系也开始出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邱卫东   陈晓颜  
资本主义全球分工结构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了从“中心-外围”到“中心-散点”的演进,为把握数字资本主义本质提供了新视角。“中心-散点”结构重构了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形式,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剩余劳动积累体系中的支配和垄断地位。通过对数字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样态的分析,能进一步澄清“中心-散点”结构服务中心国家资本增殖的本质。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和把握数字资本主义的“中心-散点”结构,在历史和价值向度中澄清其结构的变与不变,既能为建设数字强国和建构数字命运共同体提供有益启发,也对新时代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晓  
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和论述了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系列重大调整和变革。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呈现出全面社会化的重大变化;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不仅为社会主义的诞生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必定不断地产生和积累作为资本主义“对立面”或“对立物”的生产关系方面的新质因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因素不断萌芽的晚期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求实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直接对立物,同资本主义之间,只有“你消我长”、“你死我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斗争,只存在“谁战胜谁”的对抗。或者说,只承认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的对立,不承认或很少提及其间的统一。这种情况的存在,有其历史原因。从社会主义产生与成长的历史实践看,它不仅在诞生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钱宗起  
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曾一度流行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趋同”论时隔近20年,又沉渣泛起。鼓吹者的理论根据,实际上是不顾共产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区别;“三制”只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缓解社会矛盾、调和阶级关系的措施;实行股份制,使资本社会化并没有改变劳资关系的对立。这些都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涌现的社会主义基本因素。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郭树清  
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结构的演变趋势从过去四十多年历史来看,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结构出现了如下重要变化倾向: 1、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的总体分布,从“金字塔形”转为“洋葱形”。专家学者通过各种调查方法获得的大量信息表明,在今天,社会成员的经济社会地位构成一个与洋葱形状十分相似的模式。这就是说,社会最上层是一个细尖,社会最底层是一个突出的根把,其余绝大多数人处于二者之间的球形主体之中。社会最上层是最富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要人,占人口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洪远朋  申海波  庄宏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昕蔚   刘刚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应用推动了资本表现形式变革并引致了资本循环和价值增殖过程的重塑。从资本表现形式看,货币的数字化融通,提高了经济系统内可供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资金量,拓展了产业资本融资活动的范围;数据的资本化与生产资本的数字化进一步强化了资本对数据生产资料的控制;商品资本则借助数字化形态和数字营销渠道,加速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进一步提升了资本循环的速度和效率。从资本循环和价值增殖过程看,资本表现形式的数字化使不同产业部门的资本循环呈现出异质性、复杂性特征,其价值增殖过程则更具多元化和隐秘性。数字化形态商品和服务中的资本循环表现为数字化生产资料运用引致的资本循环和增殖速度的提升;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融合中的资本循环表现为物化数据要素参与下,直接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与活劳动的逐渐分离,其资本增殖则偏向于在数据要素生产过程中完成;数字平台主导的零工经济中的资本循环表现为资本通过对数据要素和销售渠道的垄断,控制价值增殖的实现环节,从而强化对个体劳动者、小生产者的剥削。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方恭温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至今已有33年,关于这场“改造”对我国的经济以至社会所造成的影响,经过这样长时期的实际检验,特别是经过最近1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以后,可以看得更清楚了,因而现在对它进行全面的反思,作出科学的评价,条件已经成熟。...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玉生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福利国家。工业主义理论家从工业化的视角把福利国家的发展看作是工业化发展的水平的结果;社会民主主义者把福利国家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要步骤,并借助于凯恩斯主义的福利国家来推行其福利国家的发展战略;一些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认识福利国家原因的理论家,则把福利国家的出现看作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并分析了福利国家中的阶级利益的对立。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程恩富  谭劲松  
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表明,不仅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弥补和克服"市场失灵"弊端。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在生产目的上唯利是图的弊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制度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分配不公的弊端;社会主义国家调控规律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自发性盲目性弊端;社会主义价值观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能更好地运用市场经济。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建武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建娥  张海英  
对布罗代尔关于资本主义论述的分析与思考——兼论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述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启示王建娥张海英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名字对中国学者并不陌生,他的“长时段理论”连同年鉴学派一起,在80年代曾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极大兴趣。他的《菲利普二...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颜鹏飞  谢德春  
与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性转型过程相契合,世纪之交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凸现出显著的新变化。本文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时代观,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七大新变化,并从中找出可供借鉴的合理要素和"新社会的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