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30)
- 2023(11109)
- 2022(8813)
- 2021(8382)
- 2020(6717)
- 2019(15146)
- 2018(15212)
- 2017(26440)
- 2016(15376)
- 2015(16693)
- 2014(17046)
- 2013(15570)
- 2012(14365)
- 2011(13140)
- 2010(13358)
- 2009(11831)
- 2008(11604)
- 2007(10705)
- 2006(9203)
- 2005(8358)
- 学科
- 济(45633)
- 经济(45578)
- 管理(44651)
- 业(41036)
- 企(36418)
- 企业(36418)
- 教育(21553)
- 中国(20187)
- 技术(18807)
- 方法(17517)
- 学(14750)
- 理论(14062)
- 数学(14022)
- 数学方法(13805)
- 技术管理(12949)
- 财(12751)
- 业经(12247)
- 制(11738)
- 农(11410)
- 教学(9914)
- 银(9746)
- 银行(9728)
- 行(9417)
- 体(9229)
- 融(9039)
- 金融(9032)
- 地方(8519)
- 划(8303)
- 策(8236)
- 和(7652)
- 机构
- 大学(204012)
- 学院(200017)
- 研究(72779)
- 济(71466)
- 管理(70808)
- 经济(69608)
- 理学(60781)
- 理学院(59963)
- 管理学(58809)
- 管理学院(58358)
- 中国(47348)
- 京(44687)
- 科学(43727)
- 范(37974)
- 师范(37655)
- 教育(36426)
- 所(35773)
- 财(34257)
- 研究所(32713)
- 江(32546)
- 中心(31986)
- 师范大学(30616)
- 农(29783)
- 北京(28521)
- 技术(27469)
- 业大(27348)
- 财经(26789)
- 院(26664)
- 州(25600)
- 经(24415)
- 基金
- 项目(135153)
- 科学(109754)
- 研究(106662)
- 基金(94595)
- 家(82491)
- 国家(81637)
- 科学基金(69955)
- 社会(65675)
- 社会科(62067)
- 社会科学(62057)
- 教育(57818)
- 省(55684)
- 划(49082)
- 基金项目(49044)
- 编号(44567)
- 自然(43188)
- 自然科(42311)
- 自然科学(42298)
- 自然科学基金(41610)
- 成果(39701)
- 资助(36376)
- 课题(35287)
- 创(34031)
- 重点(32136)
- 部(31367)
- 创新(30747)
- 发(30434)
- 年(28837)
- 性(28365)
- 项目编号(28122)
- 期刊
- 济(77858)
- 经济(77858)
- 研究(70044)
- 教育(62892)
- 中国(54297)
- 学报(31214)
- 管理(29594)
- 科学(28485)
- 财(27021)
- 农(26353)
- 大学(24614)
- 技术(22156)
- 学学(21462)
- 农业(17670)
- 融(16536)
- 金融(16536)
- 职业(16065)
- 财经(13581)
- 经济研究(13172)
- 业经(12587)
- 科技(12133)
- 坛(12049)
- 论坛(12049)
- 经(11921)
- 业(10325)
- 技术教育(10251)
- 职业技术(10251)
- 职业技术教育(10251)
- 图书(10223)
- 发(9557)
共检索到3117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安春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教育观的形成和发展。实践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 ,都呼唤教师的创造教育观必须从偏重于人的认知性创造素质发展的“知识本位”立场 ,回归到重视人的完整德性生命发展的“德性本位”立场上来 ,实现整体性和根本性转型。“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的核心在于 ,教师从德性生命的高度 ,来认识和理解教育的目的、过程、对象、内容、方法等 ,形成以发展学生的德性生命为本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课程观等。“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具有人性化、完整性、多样化、内在性等特征。
关键词:
知识本位 德性本位 创造教育观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陆汉栋、李红亮在《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第6期中撰文指出:我国继续教育要进行战略性转型,就要从理论创新、政策创新、目标创新、模式创新和路径对策创新等五个方面进行整体性创新。理论创新是继续教育战略性转型的基础,理论创新包括两个层面:1.密切关注国外继续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陆汉栋 李红亮
我国继续教育要进行战略性转型,就要从理论创新、政策创新、目标创新、模式创新和路径、对策创新等五个方面进行整体性创新,将我国继续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层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继续教育体系。
关键词:
整体性创新 继续教育 战略型转型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保星
“终身学习”已成为当前国际成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议题 ;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转变代表了成人教育发展观念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后现代知识观为这一变革提供了内部逻辑需求 ;全球化过程的持续推进则为这一变革提供了外部动力。
关键词:
终身学习 后现代知识观 全球化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国群
专利创造性判断过程中引入客观性因素,落实整体评价原则,使得专利创造性判断的结果更趋真实地反映人类科技的进步,并且使判断结果具有相对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是专利法及专利制度的应有之义。创造性判断中的整体性原则是适应创造性客体系统性内在需要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创造性判断客观化的内在构成部分与重要保障机制。基于我国专利判断实践案例的实证研究显示,区别技术特征效果、常规试验能力等因素是重要的判别点,并据此构造了创造性判断模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海燕
向"学习范式"转型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学习范式"建立在对"学习"重新认识的基础上,认为大学的使命是产生学习,学生是大学的主体,学生学习是教学过程的中心。"学习范式"强调本科教育的整体性变革,与"传授范式"相比,两者在理论假设、使命目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师角色、评价标准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国要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必须向"学习范式"转型,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教会学生学习"成为提升中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学习范式 传授范式 本科教育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尊伟
美国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基础教育发生了几次重大的改革,正是由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教师教育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其中有两次重大的教育改革,即能力主义的基础教育改革和标准评价运动的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也由“能力本位”转变到“标准本位”模式。本文主要通过比较这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探讨美国教师教育的变革。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钱乃余 王家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既不是培养被动接受课本知识的"知识储存器",也不是机械的"职业机器人"。一个"自然人"只有经过完整职业教育的培养才有可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他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职业工人,而是一个兼备生存、发展双重目标的社会人。对此,追求就业目标的职业教育既要重视人的生存,又要强调其的发展,因此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就十分突出起来。树立和倡导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强调学习者通过实践活动促进能力的内化与运用,正是素质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体现。自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后,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生相伴,紧密关联。为了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志伟 刘守英 周飞舟 贺照田 熊春文 狄金华
我们讨论相关的议题包含着我们对当下乡村以及乡村研究的某种忧虑和不安。它让我们反思,乡村的问题与乡村发展是否仅仅只是乡村的问题,或者仅仅只是一个局部的、区域性的议题。这种反思承载着我们对仅仅把乡村视为一个局部的议题感到不安。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令我们思考古人"小乱避城、大乱避乡"背后的蕴意。在城市风险加剧之际,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乡村对于中国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
整体性视野 工业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杜春林 张新文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公共服务供给都呈现出碎片化的形态。本文在搜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碎片化的特征,将我国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分为制度隔离型、资源匮乏型和府际竞争型。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存在三大问题,即缺乏协作导致的效率低下、疏于规范导致的胡乱摊派和政绩导向导致的供需不符。依据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构建了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治理路径和治理框架,确定各个主体的行为边界,实现乡村公共服务的整体性供给。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韩增林 刘天宝
立足于城市规划转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从宏观的视角论述了城市规划转型的起点、目标,以及转型过程中各环节的特点和作用。认为规划范式的转型是核心,规划程序的转型是实体,规划机制的转型是保障,并分析了在转型过程中政府的关键作用和规划教育的基础作用。同时强调了城市规划的转型是一个系统推进的过程,需要各个环节协调联动、相互配合。
关键词:
城市规划 转型 宏观思考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晓美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是现代教育目的论上的重要论题。处理这一论题时,如今的教育理论教科书多采取折中调和立场。与之不同,刘咸炘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个人主义”与“社会本位”二论之偏弊,创造性地提出了“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之论断,堪称继往开来以创新中国教育理论之典范。“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主张个人是无限时空关联中的一个点,纵向贯通祖先后代,横向连贯家国天下,因此教育要从个人的自我完善做起,以个人达于社会。“社会本位”和“个人主义”则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此即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争的根源所在,概念间的混淆也导致了当代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争的偏谬,因此,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当以“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为准。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吴振利
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始节点评价、段过程评价、终节点评价和段总体评价,侧重点与主要评价内容各不相同,彼此之间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互相关涉和整体协同的闭环。为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四者之间往往需要相互结合、相互参照、多次协商和整体评量。整体性、复杂性和发展性是其基本属性,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需要时刻坚持整体性、全程牢记复杂性和始终追求发展性,唯此才更有利于发挥其效力。
关键词:
整体 中小学教师 教学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