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38)
- 2023(13061)
- 2022(10890)
- 2021(9670)
- 2020(8460)
- 2019(19120)
- 2018(18683)
- 2017(36396)
- 2016(19563)
- 2015(22079)
- 2014(22193)
- 2013(22285)
- 2012(20840)
- 2011(18829)
- 2010(19373)
- 2009(18621)
- 2008(18720)
- 2007(17183)
- 2006(15347)
- 2005(14316)
- 学科
- 济(111565)
- 经济(111459)
- 业(84848)
- 企(77429)
- 企业(77429)
- 管理(75646)
- 方法(42945)
- 数学(33735)
- 数学方法(33531)
- 业经(31721)
- 财(29598)
- 农(28908)
- 地方(22749)
- 中国(21998)
- 务(21786)
- 财务(21769)
- 财务管理(21738)
- 农业(20770)
- 企业财务(20556)
- 环境(20253)
- 和(18855)
- 划(18792)
- 学(18629)
- 制(18591)
- 技术(17910)
- 策(16348)
- 理论(16089)
- 贸(15641)
- 贸易(15634)
- 体(15103)
- 机构
- 学院(303314)
- 大学(297344)
- 济(139164)
- 经济(136662)
- 管理(119572)
- 理学(102007)
- 理学院(100969)
- 研究(100277)
- 管理学(99716)
- 管理学院(99161)
- 中国(78564)
- 财(62619)
- 京(61667)
- 科学(59044)
- 所(51505)
- 农(50691)
- 财经(49779)
- 江(47531)
- 研究所(46226)
- 中心(45342)
- 经(44839)
- 经济学(43209)
- 业大(42205)
- 农业(39684)
- 北京(38917)
- 经济学院(38850)
- 州(36977)
- 财经大学(36121)
- 范(35520)
- 院(35243)
- 基金
- 项目(189502)
- 科学(150493)
- 研究(139879)
- 基金(138432)
- 家(118946)
- 国家(117898)
- 科学基金(102388)
- 社会(92157)
- 社会科(87343)
- 社会科学(87316)
- 省(75221)
- 基金项目(73542)
- 自然(64364)
- 自然科(62734)
- 自然科学(62713)
- 教育(61867)
- 自然科学基金(61642)
- 划(61369)
- 资助(55993)
- 编号(55362)
- 成果(43673)
- 发(42618)
- 重点(42562)
- 部(42005)
- 创(41846)
- 业(40252)
- 创新(38398)
- 国家社会(38296)
- 课题(37485)
- 人文(36117)
- 期刊
- 济(166486)
- 经济(166486)
- 研究(89695)
- 中国(55412)
- 财(53332)
- 管理(48371)
- 农(46781)
- 学报(41278)
- 科学(40660)
- 大学(31586)
- 农业(31575)
- 学学(30352)
- 技术(27959)
- 业经(27162)
- 融(27050)
- 金融(27050)
- 财经(26317)
- 经济研究(26157)
- 经(22831)
- 教育(21544)
- 问题(21537)
- 技术经济(19639)
- 业(19469)
- 贸(16346)
- 世界(16096)
- 商业(15411)
- 现代(15202)
- 统计(15184)
- 财会(14993)
- 策(14286)
共检索到4607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董军 陈绪新
在传统经济理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唯一的目标和主要责任,因而企业是典型的"理性经济人",然而现代文明的际遇和"理性生态人"的觉悟已越来越不能容忍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逐利行为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威胁与破坏,现代社会和当代的企业理论都以强烈的姿态反对企业逐利行为造成人类与自然的分离,强烈要求企业自觉遵守环境伦理规范,承担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环境伦理责任,从"理性经济人"走向"理性生态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轩
在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中,追求效用最大化是社会个体理性行为的基本准则。文章认为主流经济学理性假设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揭示特定人类社会的独特复杂特征。主流经济学家忽略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于西方文明之外的"实然"——中庸理性。文章尝试在以中庸理性为假设的理性经济人模型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伦理下中庸理性经济人的演化及其存在的可能空间。
关键词:
效用最大化 理性经济人 中庸理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萍 董军
目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经典的企业理论由于秉持利润最大化原则,对此并不是持十分赞同的意见。事实上,从经济伦理分析,作为经济主体的现代企业,不仅是道德主体,其经营行为也具有一定的伦理动机,因而企业的经济行为,也是一种道德行为。企业及其经营行为的道德关涉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生成提供了逻辑前提,也使得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具有了可能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贺男 吕途
市场经济背景下行政伦理表现为维护公共利益的行政人人格、回应民众的服务意识和追求实效的行政理念缺失;铸造行政人格,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公平正义是行政伦理的价值诉求。行政伦理建设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强行政伦理立法和完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
关键词:
行政伦理 “经济人” 市场经济 伦理建设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芳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梁斐
一、解读“道德人” 纵览中国史册,无论是《论语》和《离骚》还是《庄子》和《管子》,不难发现它们有两大共同点。其一,文哲不分,中国文人多是哲人,中国哲学的笔调都极富美丽与浪漫,如“万物并育而不相伤,道并存而不相悖”;而文学的寓意显得深沉凝练,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二,政治与经济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家顺 王广凤
大量污染物排放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日益恶化的趋势。本文认为,“经济人”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贪欲是这一问题的根源所在,故在评价“经济人”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现实基础,提出了“生态经济人”假设,并应用博弈方法,分别对“经济人”和“生态经济人”两种假设下的企业利益性排污行为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本文认为“生态经济人”更能有效地解决企业的排污行为,从而在理论上对现有排污问题的研究进行有益补充,同时也为排污治理问题的解决探索一条新的路径。
关键词:
生态经济人 利益性排污治理行为 博弈分析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高红贵
人类文明不同的发展形态决定了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人"假设。"生态社会经济人"假设是生态文明发展催生的一种文明主体。本文以"生态社会经济人"假设为视角,以环境信息披露为核心,探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披露环境信息之间的关系。提出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建议。
关键词:
生态社会经济人 社会责任 环境信息披露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汪安佑
亚当.斯密等人提出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究竟其适应性如何?笔者通过长期观察认为,“理性经济人”对于私营投资者或创业者是适应的,对一国产权制度的建立是具有意义的,但这一假设对从事政府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学者是不适应的。研究表明:政府管理者的理性要求应为“理性公仆人”,学者的理性要求应为“理性责任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美衍
人的有限理性使得经济学只可能是关于经济现象的最一般本质因素及其关系的知识体系。“经济人”是经济现象的最一般本质因素之一,故必然要包含在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之中。人的有限理性还使得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必须具有抽象单纯性,这使得能得到普遍认可的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只能由“经济人”构成。所以,人的理性有限性是“经济人”假设,尽管高度抽象简化,但仍能成为经济学家最广泛接受的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经济人”假设 有限理性 抽象单纯性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黎旭东
不仅是需求不足 更是信用不足 难以相信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的市场上,居然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动,这是什么原因呢?从需求总量看,我们现在是否生产得太多,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不是的。我国的GDP总量只及美国的1/9,全国还有几千万人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因此,中国的需求不足,并不是真的没有需求,而是有支付、购买能力的需求不足,也就是老百姓手里没有钱来购买新增加的商品,通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丁晓安
规则分析和处境分析的割裂及单极化,导致了"囚徒困境"和"经济人"理性的悖论;主流经济学关于人性的普适主义假定和成本收益分析严重脱离了人的社会性;决定人的行为动机和选择集的约束条件和情景因素是多重的。认清具体的分析对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约束条件,对个体动机和集体选择的分析才是统一和符合现实的。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熊倪娟 赵东辉 施祖麟
本文引用中华英才网近五年的薪资调查数据,运用成本—收益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明瑟收益率等多个指标,衡量继续接受硕士教育相对于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比较优势;并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考研热”的形成不仅是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增加求职筹码而做出的理性选择,还可能是借助高等教育这样一种“信号机制”,实现“向上流动”的个人理想、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富强
"经济人"分析范式在理性概念的使用上存在明显的逻辑悖论:基于行为功利主义的定义以及由此展开的行为分析,实质上使用的是有限理性,而在理性模型的构建和宏观经济的分析上实际使用的却是完全理性。正是由于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理性内涵存在如此的不一致,现代主流经济学对短期的行为评价和长期的现象预测之间就出现了断裂。而且,现代主流经济学试图用"无形的手"将两者沟通起来,却一直无法说明"无形的手"是如何运作的。相反,基于长期利益的实现程度和"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实施程度这一视域,可以更好地区别有限理性和完全理性这两个概念,可以更好地认识现实生活中各种行为的理性程度,从而理解社会中不同程度的合作现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