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1634)
- 2022(1353)
- 2021(1344)
- 2020(1169)
- 2019(2429)
- 2018(2377)
- 2017(4209)
- 2016(2486)
- 2015(2784)
- 2014(2853)
- 2013(2888)
- 2012(2797)
- 2011(2764)
- 2010(2899)
- 2009(2979)
- 2008(3132)
- 2007(3038)
- 2006(2770)
- 2005(2708)
- 2004(2503)
- 学科
- 济(11178)
- 经济(11167)
- 学(8308)
- 管理(6323)
- 业(5534)
- 企(5048)
- 企业(5048)
- 理论(4465)
- 教育(3978)
- 中国(3591)
- 经济学(3114)
- 方法(2917)
- 业经(2537)
- 制(2430)
- 和(2417)
- 财(2358)
- 农(2343)
- 图书(2019)
- 书馆(1959)
- 图书馆(1959)
- 融(1931)
- 金融(1928)
- 银(1880)
- 银行(1873)
- 险(1811)
- 保险(1810)
- 行(1807)
- 体(1763)
- 法(1756)
- 策(1710)
- 机构
- 大学(48012)
- 学院(44040)
- 研究(16015)
- 济(15238)
- 经济(14860)
- 管理(12317)
- 中国(11612)
- 京(10291)
- 科学(10196)
- 理学(9397)
- 理学院(9210)
- 范(9203)
- 师范(9131)
- 管理学(9027)
- 财(9015)
- 管理学院(8905)
- 所(8752)
- 江(7798)
- 研究所(7791)
- 师范大学(7513)
- 财经(7022)
- 北京(6686)
- 教育(6643)
- 州(6368)
- 中心(6321)
- 经(6211)
- 系(5868)
- 农(5726)
- 经济学(5632)
- 院(5135)
共检索到757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玉霞
《庄子》是乱世中明遗民思想的寄托。遗民画家恽寿平熟读《庄子》,在诗词题跋中以庄论画。恽寿平将庄子的"濠水之鱼""相忘之鱼""逍遥之鱼"等"鱼"意象融入他的鱼藻图中,以庄子的"濠水之鱼"自比,借庄子的"相忘之鱼"以期摆脱困境,通过庄子的"逍遥之鱼"追求渔樵之隐,进而寻求身心的自由与解放。作为遗民群体的代表,恽寿平在面对国家覆灭以及个人生存价值重新定位的时代变迁当中,通过饱含丰富庄学意蕴的鱼藻图,进一步抒发了遗民群体的抑郁之情,为逐步走出精神困境展开了艺术实践与美学探索。
关键词:
恽寿平 鱼藻图 庄学意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金雪芬
"成为人"是休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休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休闲的个体价值:使人"成为人"与休闲的社会价值;使人成为"完整的人"两个方面。休闲使人"成为人"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休闲使人"成为人"的生存论基础是以"存在"与"成为"为目标的存在的自由;休闲使人"成为人"的本体论奠基是休闲自由使人自由地成长,使人"成为"人,使人全面地恢复活力,使人完整地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休闲使人"成为人"的实践途径是体验"成人"。休闲之"成为人"的价值意蕴的现实指向是当今社会的价值诉求,主要表现在"成为人
关键词:
休闲 “成为人” 价值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会敏 丁汪莹
《呼啸山庄》中"火"元素代表女主人公凯瑟琳是一颗狂热、执着且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不安宁的火种,"土"元素代表男主人公希刺克利夫是一位冷峻、坚忍的荒原骄子,"风暴"象征关乎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剧变。凯瑟琳用尽全部生命力量为希刺克利夫燃烧,使希刺克利夫逐渐在上层社会获得一席之地。二人虽历经波折、罹苦,却最终获得灵魂的永恒相伴。
关键词:
呼啸山庄 火 土 风暴 象征意蕴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针对"40个教授争一个处长职位"的讨论.项贤明在12月8日《北京日报》撰文指出,学而优并非就不可以仕.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学是学,仕是仕,学而优者,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可以仕而优,同样,仕而优者,也不一定就可
关键词:
《北京日报》 专业知识 裁床 意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贺幸平
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被称作为智慧之学。它是关于世界观或宇宙观的学问,是对人类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宇宙所作的理性的、系统的研究,或者说是理性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具体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构成了哲学同世界之间的一个中介。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新汉
"人不可以无耻",耻感文化在中国传统中有宝贵的资源。"耻"、"羞"、"辱"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耻感的形成离不开个体自我评价活动,而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的进行又往往要以耻感作为评价标准。耻感的产生以对善的把握为前提,不过是以否定的方式来把握善的。正是耻感中所体现的人的本体的自由或自我意识使人"成为人"。意志以善和耻感作为内在环节。耻感以恶为对象,恶是丑的,但耻感却是美的。慎独固然与要"成为人"的执着联系在一起,但更与对于"耻"的畏惧联系在一起。荣可以正面地引领社会风尚,但无耻则无荣,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对恶的耻感和厌恶,没有对恶和耻的惩罚,就既没有耻感,也没有荣感。一个无耻的社会最可怕。
关键词:
耻感 善 荣感 无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三福 李瑞群
《学记》中的教学之"时"指的是教者把握关键时机进行施教。它蕴含"兴"之时、"发"之时、"答"之"时"的丰富教学意蕴,具有必然性与偶发性、易逝性和重复性、多向性与差异性的本质特征,为现代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为此,教者应精心创设施教之"兴"、敏锐捕捉施教之"发"、机智转化施教之"答"来促进《学记》中"时"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
《学记》 时 教学意蕴 特征 施教路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三福 李瑞群
《学记》中的教学之"时"指的是教者把握关键时机进行施教。它蕴含"兴"之时、"发"之时、"答"之"时"的丰富教学意蕴,具有必然性与偶发性、易逝性和重复性、多向性与差异性的本质特征,为现代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为此,教者应精心创设施教之"兴"、敏锐捕捉施教之"发"、机智转化施教之"答"来促进《学记》中"时"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
《学记》 时 教学意蕴 特征 施教路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曹永国
古典学术研究历经追求真知、正义与全德实践的学术奠基,转入内在理想自我实践的学术志趣,达致超验性信仰之光的学术虔诚。这是一种由外趋内的追求崇高的精神阶梯与学术逻辑。它确立了学术研究的古典传统,捍卫了学术伦理的绝对价值。在此,学术研究表达一种照看自我的精神志气,一种追求真理、成就崇高的精神修炼和精神境界,意在将自身提升到一个宏伟的世界视域。这是一种存在论、本体论意义上的学术生活方式,它将追寻真理和自我理想及其实践统一起来,即学术研究是研究者自我生命的神圣追求。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高维
我国当前的公共知识领域仍然普遍地持有狭义的隐喻概念,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现象。在隐喻认知思潮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持有广义的隐喻概念,将隐喻视为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的认知观主张,隐喻的本质在于认知,隐喻建构了大部分概念系统,新颖隐喻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新视角。作为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隐喻在教育研究、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学中都可以发挥重要的认知功能。
关键词:
隐喻 认知 教育研究 教师教育 教学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褚树青
前些日子,《光明日报》刊发了《图书馆,请择善而藏》的文章。作者孟其真先生应是首都图书馆的老读者,若非对其藏书布局颇为关注、对其架上书目格外留意的话,想必也不会爱恨交织地写下"图书馆库藏无价值标准",并连续两次质问"馆长们何以安心"。图书馆是个平静温和的地方,能获得如此激越文字之青睐,以我之见,是令人振奋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万寿点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数千年前,庄子在《逍遥游》开篇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绝云气、负青天"的恢弘场景后,引入了一场小大之辩——大如鲲鹏者遭到了蜩与学鸠"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的不解与嘲笑,
关键词:
小微企业 小大之辩 政府会计准则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张剑云
煮茗南山,挑灯看剑,回首五千年沧桑,魂幽幽萦沙场。忆昔颠峰对决,汉唐雄风,尧舜六亿,意气鹰扬;见惯勃兴忽亡,折戟沉沙,细细磨洗,凝神端详。如烟多少事,理毋乱,静思量,烛幽探微,释心中块垒,话古今治理之得失,权中洋管理之利弊,丛林荆棘间觅蹊径,大道多歧兮无极之殇!……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盛慧晓 王少非
课程、教学、评价是教育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关于评价与课程的关系,无论是从教育评价学的视角还是从课程论的视角都没有对此进行全面的诠释。评价影响课程目标的确立、影响课程内容的确定、影响课程实施方式,同时也影响课程管理。无论如何理解课程,评价都具备课程的意蕴。可见,课堂评价作为评价的一种类型本身具有课程意蕴,能够创造一种课堂文化或一种环境,并带来诸多不确定非预期的结果。评价的课程意蕴告诉我们,尽管课程改革很重要,但如果评价改革跟不上,课程改革也不可能有预期的成效。同样,课堂评价的隐性课程属性告诉我们,没有高质量的课堂评价,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课程实施和教学。
关键词:
评价 课程意蕴 课堂评价 隐性课程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周晓宇 张影 熊筱燕
长期以来,会计实践的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却在人类社会存续千年、屹立不倒。这一矛盾的背后一定有足以支撑会计持续存在的精神和灵魂,而精神和灵魂就是“会计的基本命题”。为探寻这一范畴真相的“冰山一角”,笔者从逻辑和历史两个视角分别进行演绎和归纳,得出“会计应为扬善,会计所为抑恶”的结论。经分析发现,现行的会计错配在于“市场的逻辑”和“以恶致善”的旧命题,进而提出了“交易的逻辑”和“以善致善”的新命题,以期找出适用于会计理论、实务和制度的共识性框架与标准。
关键词:
会计学 基本命题 伦理学 善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