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3)
2023(1371)
2022(1109)
2021(1221)
2020(903)
2019(1995)
2018(1956)
2017(3256)
2016(1891)
2015(1966)
2014(2057)
2013(2029)
2012(1928)
2011(1865)
2010(1887)
2009(1983)
2008(1947)
2007(1639)
2006(1561)
2005(1472)
作者
(5227)
(4264)
(4243)
(4100)
(2896)
(2025)
(1935)
(1883)
(1677)
(1591)
(1513)
(1489)
(1460)
(1451)
(1443)
(1403)
(1393)
(1371)
(1301)
(1280)
(1247)
(1220)
(1076)
(1065)
(1027)
(1020)
(972)
(961)
(921)
(895)
学科
(7229)
经济(7222)
(6384)
管理(2988)
理论(2801)
教育(2765)
(2462)
经济学(2452)
中国(2441)
(2113)
企业(2113)
方法(1720)
地方(1602)
教学(1557)
(1499)
(1435)
图书(1336)
书馆(1305)
图书馆(1305)
业经(1235)
研究(1104)
(1094)
学法(1007)
教学法(1007)
数学(969)
思想(963)
农业(947)
政治(947)
图书馆学(944)
数学方法(938)
机构
大学(29215)
学院(27140)
研究(10856)
(8582)
经济(8327)
管理(7790)
(7685)
中国(6853)
科学(6747)
理学(6259)
(6210)
理学院(6120)
(6085)
师范(6033)
管理学(5953)
管理学院(5886)
(5453)
(5312)
浙江(5301)
师范大学(5080)
研究所(4996)
教育(4956)
中心(4627)
(4290)
(4241)
北京(4030)
(3886)
(3643)
财经(3359)
技术(3312)
基金
项目(15884)
研究(12862)
科学(12091)
基金(10536)
(9013)
国家(8904)
社会(7730)
社会科(7131)
社会科学(7131)
科学基金(7101)
教育(6764)
(6724)
成果(6073)
编号(5777)
(5565)
基金项目(4960)
课题(4570)
资助(4194)
(3982)
自然(3966)
重点(3847)
自然科(3837)
自然科学(3836)
(3821)
自然科学基金(3778)
(3589)
项目编号(3589)
规划(3410)
(3374)
(3356)
期刊
(12062)
经济(12062)
研究(10021)
教育(7803)
中国(6969)
学报(5903)
科学(4212)
大学(4040)
图书(3745)
(3581)
(3527)
学学(3302)
管理(2937)
书馆(2866)
图书馆(2866)
农业(2338)
技术(2097)
财经(2003)
(1882)
(1842)
金融(1842)
(1719)
(1677)
经济研究(1674)
社会(1644)
经济学(1629)
情报(1583)
(1575)
浙江(1575)
业经(1520)
共检索到45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陆敏珍  
"浙学"这一词汇自宋代以来在中国学术史乃至思想史上一再出现,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元明清以来,对"浙学"这一词汇的接受、引用,使其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构成了连续的、同一的(或者至少是相似的)历史现象。近年来学界对"浙学"概念及其内涵的论述与探讨,无疑亦可视为这一连续的历史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自1932年何炳松提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董平  
关于"浙学"、"浙东学术"、"浙东学派"等概念的来源诸问题,我过去在关于"浙东学派"的整体研究中已有所阐述,今天再来谈这一问题,其实我也谈不出太多的新内容。基于我过去的研究,我主要谈以下几点。一、关于"浙学"概念问题"浙学"是一个历史概念。说它是"历史"概念,大抵是说,它不仅是在历史中出现的,而且是因历史的不同阶段,人们使用这一概念所指称的对象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舒大刚  胡游杭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诞生了众多以区域文化为背景、以地域名称而命名的学术文化,不同的地域学术之间通过学习互鉴,交融互动,孕育出更为丰富而深邃的学术思想。以浙江、巴蜀两地的区域历史文化为底色孕育而出的浙学与蜀学,在历史上展开了长时间、多时空、跨维度的学术文化交流,彼此互学互鉴、交相辉映,共同推动了中国的学术文化向更新的形态和更高的阶段发展演化。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何俊  
浙学对于浙江文化强省建设的启示,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先从浙学的性质讲。刚才许多同仁谈了对浙学的理解,这些理解有同有异,但都是有历史根据的,我都认同。我这个认同,实际上也反映了我对浙学性质的基本理解,即浙学虽然具有她的基本历史事实,但同时更是一个建构起来的观念。由于是建构起来的观念,因此同样的历史事实就释放出解释的空间。浙学这个概念,顾名思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远杰  
教育学场域概念建构,是在对21世纪以来我国逐渐形成的布迪厄社会学教育场域概念进行反思与继承的基础上,基于教育学立场对教育场域的重新界定。秉承了布迪厄场域概念的方法要义,但主动放弃了它的内容原指;包含对已有教育场域概念进行改造的成分,本质上则是对另一种教育场域现象的解释。教育学教育场域,是指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并形成于特定的人及其行为实践的,以教育力构成意义或功能区分的时空构型。学校教育场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自然—教化之场,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以学校教育实践的共同价值目的为教育力的源泉。珍视和创建"学校"之外鲜活而丰富的教育场域类型,应作为未来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取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李培彤  
新时代教师素养的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教师教育学科研究的深化与完善。教师教育学所具备的学理性与价值性为教师教育学科身份的合法性提供了重要佐证。教师教育学概念的建构应观照教师教育学之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之本质意蕴,把握教师教育学科特征,探寻教师教育学何以存在之理性依据,从而规范界定教师教育学概念。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多维透视是认识与审度教师教育理论的必要前提,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清晰界定是解释与超越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对教师教育学科地位的逻辑证成离不开学科价值,教师教育学价值意蕴的合理澄明是支撑与引领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依据。通达教师教育学科的本质需要基于对教师教育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学科性质等关键问题的准确理解;巩固教师教育学科的独立地位需要基于对教师教育学知识价值、社会价值与育人价值等价值维度的全面彰显。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钱茂伟  
所谓浙学,当然是浙江的学术与文化,或者说以浙东学术或浙东学派为代表的浙江学术与文化。从空间上说,因为浙江学术是从南宋的"两浙东路"内崛起的,开始倒被称为"浙学",清初被为"浙东学派",清中叶被称"浙东学术",民国时期甚至被称为"浙东史学"。今日,因为更强调"浙江",自然使用"浙学"更好。文化浙江建设,是最近浙江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宏敏  
浙学、北学是指浙江、河北两地的区域文化与思想学术,王充为"浙学开山",荀子、董仲舒为"北学开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人口迁移、文化融合,浙学与北学有着诸多交涉。汉代王充推崇荀子、董仲舒,促成荀学、董学成为浙学发展史上的"暗流"。南宋浙学通过批判董学、接受荀学而有"义利合一"的价值取向。明代浙学的主体是阳明学,阳明学在北方传播而有"北方王门",而北直隶之保定府则是河北阳明学的策源地。明清之际,夏峰北学与梨洲南学,为北学与浙学的典型形态;李塨游学浙江,在促成颜李学派在两浙传播的同时,也将"浙派"考据学的方法论带回河北。清代"浙派"考据学者对北学经典《荀子》《春秋繁露》的校勘、注疏,使得荀学、董学在近代学术转型、社会变革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浙学与北学在交涉、互动过程中,取长补短、兼容并包,具有了以"求实""批判""会通"为基本精神的学术特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比较教育学在这个越来越全球化的世界里遭遇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比较教育学的概念建构对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比较教育学的概念建构涉及比较教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目的论等关键性问题,对这些关键性问题的阐释,有助于界定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具体的知识领域,有助于明确比较教育学的方法论原则及其具体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揭示比较教育学的发展方向及其具体的研究目的。因此,比较教育学的概念建构对于比较教育学的学术规范、话语体系、研究范式和知识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有升  
"兴趣"概念在日常教育实践过程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在经典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我国当前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则甚少涉及。经典教育学理论对"兴趣"内涵的阐发及其理论建构方式,可以使我们更深入的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并引向对教育学理论建构的思考。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彭树欣  
梁启超是"文献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和阐释者,但学界对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阐释的意义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阐释,标志着中国"现代"文献学的萌芽,其内容影响了郑鹤声兄弟和张舜徽的文献学思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晨光  
在法国学术界,一般不承认“城市学”的概念,连最权威的“larousse”法文词典至今还没有收入这个词条。只是在1988年3月出版的,由著名的教授、法兰西城市规划学院(IFU)名誉院长皮埃尔·麦尔兰主编的“城市规划与整治词典”才收入了城市学词条。它的解释是:来源于“城市科学”,用于代替“城市规划”(Urbanisme),但没有被广泛采用。它有两点不足:一是如同Urbanisme,含义模糊;二是一种假说,因为城市科学并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宏敏  
浙学与实学作为中华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相生相伴、互诠互动。浙学的发展演变始终以实学形态呈现,一部浙学史就是传统实学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浙学的本质是实学,实学的理论特质在浙学的发展历程中也得以充分诠释。“实事疾妄”“崇实黜虚”“明体达用”“知行合一”“开物成务”“经世致用”,则是实学与浙学共有共享的优良学统与基本精神。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编者按: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诞生了众多以区域文化为背景、以地域名称而命名的学术文化。这些地域性学术彼此交融互鉴、共荣共生,在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思想价值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浙学"作为一种极富活力的地域学术形态,以其思想原创性强、历史影响广泛、地域特色鲜明,融汇彰显于广阔的中华学术传统之中,并通过与其他地域学术之间的学习互鉴、交融互动,孕育出更为丰富而深邃的学术思想,共同推动中国的学术文化向更新的形态和更高的阶段发展演化。本期刊发的三篇论文,分别聚焦浙学与湖湘学、蜀学、北学的交涉与互动等议题展开论述,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何俊  
晚宋以后的两浙朱子学研究是对浙学的开拓。由于朱子学研究不完全是纯思想的哲学分析,具有明显的思想史特征,因此其研究要素除了思想本身以外,至少还包括地域、时间两个维度所涵摄的若干内容,实际研究需要依据问题作出相应取舍。同时,政治与朱子学构成了重要的基础性关系,由此切入的研究需要依据思想周期作长时段的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