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88)
- 2023(15201)
- 2022(13133)
- 2021(12083)
- 2020(9991)
- 2019(22783)
- 2018(22665)
- 2017(44117)
- 2016(23997)
- 2015(26843)
- 2014(26902)
- 2013(26637)
- 2012(24309)
- 2011(21870)
- 2010(21865)
- 2009(20055)
- 2008(19718)
- 2007(17361)
- 2006(15279)
- 2005(13660)
- 学科
- 济(102022)
- 经济(101894)
- 管理(73413)
- 业(67605)
- 企(56009)
- 企业(56009)
- 方法(43102)
- 数学(37284)
- 数学方法(36874)
- 农(26870)
- 财(26336)
- 中国(25209)
- 地方(23719)
- 业经(23500)
- 学(21431)
- 制(21366)
- 农业(18212)
- 环境(18044)
- 贸(15963)
- 贸易(15953)
- 和(15835)
- 技术(15833)
- 务(15793)
- 财务(15723)
- 财务管理(15691)
- 易(15442)
- 理论(15401)
- 体(15271)
- 银(15068)
- 银行(15017)
- 机构
- 大学(342123)
- 学院(340802)
- 济(138789)
- 经济(135876)
- 管理(135415)
- 理学(117429)
- 理学院(116131)
- 研究(115447)
- 管理学(114260)
- 管理学院(113641)
- 中国(84348)
- 京(72696)
- 科学(70904)
- 财(64900)
- 所(57534)
- 农(53194)
- 研究所(52307)
- 中心(51614)
- 财经(51406)
- 业大(50248)
- 江(50049)
- 经(46613)
- 北京(45770)
- 范(44581)
- 师范(44172)
- 院(42228)
- 经济学(42170)
- 农业(41458)
- 州(40247)
- 财经大学(38160)
- 基金
- 项目(235898)
- 科学(186409)
- 研究(173495)
- 基金(171492)
- 家(149134)
- 国家(147931)
- 科学基金(127431)
- 社会(110466)
- 社会科(104833)
- 社会科学(104807)
- 省(92605)
- 基金项目(91249)
- 自然(81948)
- 自然科(79956)
- 自然科学(79941)
- 自然科学基金(78491)
- 教育(78417)
- 划(77365)
- 编号(69981)
- 资助(69825)
- 成果(56809)
- 重点(53002)
- 部(51853)
- 发(51322)
- 创(49367)
- 课题(48276)
- 创新(46185)
- 制(45812)
- 国家社会(45723)
- 科研(44697)
- 期刊
- 济(153003)
- 经济(153003)
- 研究(101585)
- 中国(64650)
- 学报(53323)
- 管理(50547)
- 财(49750)
- 科学(49533)
- 农(48671)
- 大学(40560)
- 学学(38303)
- 教育(36399)
- 农业(33583)
- 技术(28950)
- 融(28171)
- 金融(28171)
- 财经(25165)
- 业经(24794)
- 经济研究(24054)
- 经(21560)
- 问题(20086)
- 科技(17042)
- 业(16981)
- 理论(16537)
- 技术经济(16411)
- 图书(16193)
- 现代(15503)
- 版(15431)
- 实践(14974)
- 践(14974)
共检索到4976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汤维祺 吴力波 钱浩祺
我国正在经历快速的产业布局调整: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逐渐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碳市场的建立是否会加剧高耗能产业内移的趋势,强化中西部的"污染天堂"效应?能否通过优化碳交易机制的设计,降低"污染天堂"效应,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本文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对比了不同减排政策机制对排放主体的激励作用。同时,借助区域间CGE模型(IRD-CGE)对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模拟和验证。分析表明,相比于强度减排目标,建立碳市场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污染天堂"效应,还能够提高中西部工业化转型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同的排放权分配方式也会对产业转移造成影响:通过拍卖分配排放权更有利于降低高耗能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集聚,同时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迪 马慧子
制造业企业绿色工艺创新组织变革是提高绿色工艺创新绩效、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的文献还未能深入探讨如何促进绿色工艺创新组织变革这一课题。本研究构建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对绿色工艺创新组织变革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基于152家高耗能高污染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了基于PLS统计分析方法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假设检验。研究发现研发信息化、制造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对绿色工艺创新组织流程再造影响显著,营销信息化对绿色工艺创新组织流程再造影响并不显著;绿色工艺创新组织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流程再造在研发
关键词:
信息化 绿色工艺 创新组织 组织变革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龚健健 沈可挺
本文以高耗能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中国30个省份1998~2008年高耗能产业的区域分布及污染排放状况,利用动态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及三大区域高耗能产业污染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论表明,高耗能产业密集分布于中东部地区,其发展速度表现为东中西依次递增;东部地区高耗能污染排放仍是我国目前污染排放的主角;我国及三大区域均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其污染排放情况存在省际强异质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艳丽 钟奥
从地方政府竞争视角将环境规制"逐底竞争"行为内生化,进而剖析"污染避难所"假说的根源。结果表明:政府降低环境规制水平显著增加本地区的高耗能产业流入,证实了"污染避难所"假说;地方政府间环境政策博弈使得互相之间模仿行为显著;地方政府存在竞相降低环境规制标准以吸引高耗能产业投资的现象,即"逐底竞争"和"污染避难所"假说同时成立。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胡德宝 贺学强
测度工业行业污染强度和政策环境规制强度,利用1998—201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证实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我国基本上成立。同时污染强度与规制强度间存在反向关系,污染避乱所假说在我国是成立的。不过环境规制对不同区域污染治理的效果不同,东部最明显,然后依次为中部和西部。为应对污染产业转移,应实施环境责任追溯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民众诉求的畅通渠道。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秀莲 李国柱
以高耗能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偏离份额法分析我国31个省份2006—2015年高耗能产业转移的时空特征,并在Stata 12.0中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导致不同区域高耗能产业环境污染排放差异的驱动因素进行数据回归,分析高耗能产业转移对环境污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高耗能产业呈现出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演变趋势,而污染转移和高耗能产业转移的特征基本一致,逐步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西部地区环境污染排放是我国高耗能产业污染排放的主体;相对净变化量NRC、竞争力转移增量DIF与环境污染排放呈正相关关系,结构转移增量STR与环境污染排放呈负相关关系。除了受产业转移的影响,高耗能产业的环境污染排放还和经济水平、科技水平显著正相关,和环境管制强度显著负相关。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韦福雷
"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我国的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推动高耗能产业向新能源富集的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从源头上控制碳排放,是兼顾"双碳"目标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面临能耗"双控"制约、营商环境较差和产业配套体系滞后等问题掣肘。应转变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区域协同联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推动高耗能产业有序向西部地区转移集聚,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廖双红 肖雁飞
采用2002、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和分区域分行业碳排放系数,通过构建产业转移模型,通过数理测算,得出13个污染产业的区域间产业转移、碳转移及中部地区行业碳转移量,以此发现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是否造成碳污染转移。结果显示:①中部地区正成为产业转移与碳转移的活跃地区,体现出产业转移与碳转移大量"转出与转入"并存局面,即消费型产业向东北、京津、北部沿海、南部沿海、西北、西南地区转出,同时,承接来自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等出口型产业,"承东启西"区位中转站特征明显;②产业转移并不是碳污染转移的唯一原因,产业转移碳
关键词:
碳排放 污染产业转移 碳转移 中部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廖双红 肖雁飞
采用2002、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和分区域分行业碳排放系数,通过构建产业转移模型,通过数理测算,得出13个污染产业的区域间产业转移、碳转移及中部地区行业碳转移量,以此发现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是否造成碳污染转移。结果显示:①中部地区正成为产业转移与碳转移的活跃地区,体现出产业转移与碳转移大量"转出与转入"并存局面,即消费型产业向东北、京津、北部沿海、南部沿海、西北、西南地区转出,同时,承接来自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等出口型产业,"承东启西"区位中转站特征明显;②产业转移并不是碳污染转移的唯一原因,产业转移碳减排效应也是有差异的,如北部沿海、南部沿海表现出产业转入的碳转出特征(碳减排效应),西南地区则相反(碳泄漏效应),这与转移的行业有密切关系;③从中部地区行业分析来看,采选业、化学工业、电热煤水生产供应业、金属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五个高碳行业既是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尤其是消费型产业转入),更是碳转移的主体,其他8个制造业虽然产业转移量(尤其是消费型产业转出)较大,但占据的碳转移量微乎其微;④减排仅依赖单个区域是不可能实现的,跨区域协同减排机制及全国层面的重点行业监管与研发机制等亟需建立。
关键词:
碳排放 污染产业转移 碳转移 中部地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广阔 王艺群
本文运用非期望Super-Min DS模型测度了20062015年京津冀地区各市高耗能产业的绿色创新效率,运用空间统计方法探索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基于空间面板模型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京津冀地区高耗能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普遍不高,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市间的差异较大,差异随着时间变动呈现收敛态势;(2)京津冀各市高耗能产业的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北京、天津、沧州、廊坊、保定5个城市形成了稳定的高——高正相关聚集区;(3)区域经济水平、科技创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曾凡银 郭羽诞
环境标准的变化使企业生产的外部成本产生变化,由此引起总成本梯度数量的变化,进而影响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路径的大小。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相对较低,内在化的外部成本的增长率较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利润的增长率较大,被发达国家认为是生态倾销,所以设置绿色壁垒加以限制。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相对较高,外部成本的增长率较大,利润的增长率较小,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会将污染产业转移到环境规则较低的地区。对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生态倾销 绿色壁垒 污染产业 转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季良 张亚
传统高耗能产业之间的循环经济建设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高耗能产业间复合系统。为分析研究高耗能产业间复合系统的循环经济协同度演变状况,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收集我国冶金、化工、建材、火电4个典型高耗能产业2005—2014年相关数据,将4个产业两两组合形成6个复合系统,实证分析该复合系统的循环经济协同度演进。研究结果显示,高耗能产业间复合系统的循环经济协同度演进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但协同度水平是有差异的,其中冶金与其他3个高耗能产业的协同度较好,而火电产业与其他3个产业的协同度总体较
关键词:
高耗能产业 循环经济 协同度 复合系统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国兰 孙小兰 陈静
基于A股上市公司2012—2022年数据,通过制定高耗能企业数字化词汇图谱,衡量其数字化水平,并构建其绿色低碳转型指标,探究数字化对高耗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能助力高耗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对于规模更大、非国有以及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数字化对绿色低碳转型激励效应更显著。数字化通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合理化融资资源配置以及拓宽国际化广度,为高耗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赋能。研究内容深入揭示了数字化影响高耗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内在逻辑,为增强数字化驱动效能、加快高耗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启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沈可挺 龚健健
本文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估算了"九五"至"十一五"时期中国高耗能产业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ETFP),并在考察高耗能产业ETFP的行业和省际差异基础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表明,高耗能产业ETFP增长应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中国的现状说明当前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效率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对省际数据的测算显示,各省区ETFP增长呈现不同程度的收敛特征;市场化改革、FDI流入及能耗强度下降有利于促进各省区ETFP增长,而节能减排投资和企业环境治理能力的提高则可降低环境管制政策对企业的短期成本冲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